首页 理论教育 为什么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是个谎言?

为什么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是个谎言?

时间:2023-06-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这个案例来看,人们对已经拥有的东西,会比拥有之前估价更高。所以,有句话说,“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在我看来,这句话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谎言。免费试用可以理解为商家让渡给消费者虚拟“所有权”,借助人们心中的禀赋效应,卖起东西来自然就容易许多。最擅长这个套路的品牌当属来自瑞典的宜家。人们购买宜家的家具其实只是买回了半成品,到家还要花几个小时把它组装起来。

为什么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是个谎言?

有一个成语叫作“敝帚自珍”,意思就是自家的破扫帚对别人来说不值一文,却被自己当个宝贝。别看道理简单,放到谁身上都难以避免,这种认知偏差具有极强的普适性。

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理查德·塞勒[1]做过实验,让两组人为同一款杯子标价。对于第一组人,先把杯子送给他们,然后问他们愿意以多少钱卖这只杯子;对于第二组人,则是直接问他们愿意花多少钱去买这只杯子。令人诧异的是,同样一个杯子,作为卖家给出的价格,是作为买家给出价格的两倍。这个存在显著差异的结果,后来被各国研究者反复验证,屡试不爽。

以这个案例来看,人们对已经拥有的东西,会比拥有之前估价更高。所以,有句话说,“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在我看来,这句话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谎言。

了解禀赋效应后,我们如何将其运用到工作和生活中呢?这里有三种应用场景可供你借鉴。

第一,提供免费试用。前段时间,有人上门给我父母家里安装了一台自来水净化器,可以免费试用3个月,3个月后如果觉得用处不大,可以无条件退回。其实父母平时习惯了烧水喝,根本没想买净水器,但心想着既然免费,试用一下也无妨。很快,3个月过去了,商家要来回收设备,而他们早已习惯了一拧开水龙头就有净化水喝的便利,不等商家开口,就主动掏钱买下了,还推荐给了好几位邻居。免费试用可以理解为商家让渡给消费者虚拟“所有权”,借助人们心中的禀赋效应,卖起东西来自然就容易许多。(www.xing528.com)

第二,兜售亲身参与。当消费者被邀请参与商品的生产时,他们会很容易把商品“视若己出”。最擅长这个套路的品牌当属来自瑞典的宜家。人们购买宜家的家具其实只是买回了半成品,到家还要花几个小时把它组装起来。虽然麻烦,但人们还是会对亲手组装起来的家具青睐有加。因为这份附着在商品之上的体验,人们对商品的评价和再度购买的意愿都会有所提升。商业领域如今正出现越来越多的“DIY经济”(即“do it yourself”,自己动手做)。像冰激凌中的梦龙、珠宝行业的潘多拉,都是运用这种营销策略取得的成功。我家里有一个特别丑的杯子,就是我在台湾的一家陶艺小店里,参照《人鬼情未了》里面的剧情,自己动手做的,价格是普通杯子的好几倍,但我就是觉着特别值。

第三,夸赞他人拥有。有一次我跟几个朋友逛街,其中一个人买了一件衣服后问我,好看吗?我当时没怎么思考,就说:“还行啊,就是颜色有点儿显老。”另外一个朋友当场就严厉地批评我,说:“老路,你知道你为什么不招女孩子喜欢吗?你这人啊,有时候真是满脑子糨糊。”我很疑惑,于是这位朋友解释道,当一个人还没买的时候,问你好看吗,你可以知无不言,随便给建议;如果她已经买了,这个时候的回答只能是两个字:好看。听完这话,我幡然醒悟。已经买了的东西,谁会喜欢听别人说半句不好呢?不懂得禀赋效应,真是为人处世的大忌。

一句话理解禀赋效应:

“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这句话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谎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