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业种植结构的优化探索

农业种植结构的优化探索

时间:2023-06-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农业种植结构的优化主要体现在经济作物种植上。之所以说农业种植结构有所优化,是因为棉花的经济价值远较其他作物为高。总之,由于受国际市场需求结构的影响,近代中国的农业种植结构开始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形成了以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并重的种植结构,这种结构调整符合比较优势规律。

农业种植结构的优化探索

农业种植结构的优化主要体现在经济作物种植上。经济作物中,又以棉花和油料作物为主。

表11 全国棉花种植面积、产量及产额[36](1931~1936) 单位:种植面积:千市亩 产量:千市担 产额:市斤/市亩

资料来源:中央商业处编. 经济参考资料·农业,1949-10-31:116~120.

从表11可以看出,1936年比1931年,全国棉花的种植面积增加了20%,产量增加了44%,产额增加了18%,农业种植结构确实有所优化。

之所以说农业种植结构有所优化,是因为棉花的经济价值远较其他作物为高。农民种植一亩棉花所获纯收入远远高于种植一亩粮食作物。

表12 河北省西河区棉花与小麦及其他作物一亩收支比较 单位:元

资料来源:据满铁调查部编《北支棉花综览》第277~282页计算,转引自叶笃庄. 华北棉花及其增产问题. 资源委员会经济研究所发行,大东新兴印书馆,1948.

由表12可见,农民种植一亩棉花,可获纯收益4.74元,而种植一亩粮食,仅可获纯收益1元左右。

据王建革的研究,“棉花种植的推广也不一定代表一种过密化”,按1934年全国经济委员会的统计,河北省每亩棉花收益8.09元,是小麦的2.88倍,另据满铁调查,单位面积的棉花投入是小麦的2.26倍,所以,经济分析显示不出因植棉而劳动生产率下降的现象。[37](www.xing528.com)

正因为棉花有着很高的比较经济效益,故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大力提倡种棉花,当时的口号是“要发家,种棉花”。从1949年至1952年,短短三年,全国棉花的产量就从1949年的44.4万吨增至1952年的130.4万吨,增加几近三倍。[38]

其次是油料作物的种植。

表13 全国油菜籽种植面积、产量及产额 单位:种植面积:千市亩 产量:千市担 产额:市斤/市亩

资料来源:中央商业处编. 经济参考资料·农业,1949-10-31:107~109.

由表13可见,1936年比1931年,油菜籽的种植面积增加了7%,产量增加了14%,产额增加了2%。

油菜籽种植面积和产量的增加是由于外贸出口的拉动,植物油油饼是我国出口的大宗产品。

总之,由于受国际市场需求结构的影响,近代中国的农业种植结构开始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形成了以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包括油料作物、纤维植物等)并重的种植结构,这种结构调整符合比较优势规律。有关研究表明,在农作物生产中,劳动占总成本的比重越高,亩净产值也越高,二者呈正相关关系。例如,粮食、棉花、桑蚕的亩用工量分别为17.73、43.10和85.51,如以粮食的亩净收益为1,那么上述三种作物的亩净收益比为:1:3.78:5.08。可见,种植经济作物比种植粮食作物有更高的比较利益。这种比较利益究其根源是由于经济作物可以吸附更多的活劳动,因而创造了更高的劳动价值。众所周知,农业中的粮食作物主要是作为自给而生产,并与自然经济相联系;而经济作物则主要是作为商品而生产,并与商品经济相联系。因此,种植结构这一重大调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中国农业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