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农业需要开发境外资源

中国农业需要开发境外资源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特殊的国情致使不同的农业资源呈现出不同的供求特点。目前,中国正在大量引进和利用境外资源以缓解农业自然资源的供求矛盾。因此,农、林、牧、渔业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不断增长为我国开展境外农业资源利用活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可靠的资金支持。中国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在提供生产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劳动力过剩的矛盾。

中国农业需要开发境外资源

农业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不断地向前跨越性的发展,不仅走出了一国的发展局限,向国际化方向迈进,更呈现出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特征。跨国农产品贸易和跨国农业投资的空前发展是当今全球农业发展的主要趋势。首先,农产品自古以来就是世界各国国际贸易的重要商品,虽然各国在经济结构调整中,越来越降低农业产业结构的比重,农产品国际贸易的重要地位仍然没有改变,仍居国际商品贸易前列。其次,世界各国对农业的“开放”政策越来越多,农业投资的国际化日益成熟起来,不仅表现在农业跨国公司的范围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扩展,也表现在农业跨国经营方式、经营业务的多元化,跨国公司与非跨国公司合作,农业产业链综合发展成为普遍现象。

(一)国内农业资源供求形势分析

农业生产的资源主要有农业自然资源、农业生产技术、农业资本和农业劳动力。其中,农业自然资源主要是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等。中国特殊的国情致使不同的农业资源呈现出不同的供求特点。接下来,就对中国这四项主要的农业资源供求形势进行分析:

1.农业自然资源短缺。自然资源是农业发展的基础,中国自然资源丰富,但水资源和耕地资源的不足,导致供求矛盾凸显,这也是国内农业资源供求的首要矛盾。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且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近些年来我国连续遭受严重干旱,旱灾发生的频率和影响范围呈扩大趋势,持续时间和遭受的损失也相应增加。我国每年农业生产缺水在200多亿立方米左右,水土资源十分不匹配;2010年中国耕地面积已不足1.12亿公顷(来自世界银行),人均耕地面积约0.082公顷(来自世界银行),整体而言,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50%。联合国粮农组织将0.053公顷作为人均耕地面积的警戒线,中国仅部分省市人均面积在警戒线之内。目前,中国正在大量引进和利用境外资源以缓解农业自然资源的供求矛盾。

2.农业生产技术相对先进。中国农业技术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农业科技方面的成就更是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和引用。中国粮食生产有几千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仅成为粮食生产大国,其单位面积产量也远远超过其他国家,位居第一。中国农业生产的另一大特色即先进的科学技术,不仅注重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并进行创新,还注重农业科技的国外推广,确立其科技优越地位。

3.农业资本较充足。近些年来,中国农业利用外资战略在不断的转型优化,但我们同时发现我国不仅关注于外资的利用上,更注重农、林、牧、渔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大力发展境外农业资源利用。根据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2013年中国农、林、牧、渔业对外直接投资无论是从流量还是从存量上来看,都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2006年我国农、林、牧、渔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1.85亿美元(当年价,下同),到2013年的八年间迅速增长到18.13亿美元,农、林、牧、渔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也分别由8.17亿美元增长到71.79亿美元。从图1-3报告的2006—2013年中国农、林、牧、渔业对外直接投资占当年全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份额情况来看,农、林、牧、渔业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稳步的递增趋势。因此,农、林、牧、渔业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不断增长为我国开展境外农业资源利用活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可靠的资金支持。

图1-3 2006—2013年中国农、林、牧、渔业对外直接投资占比(单位:%)

4.农业剩余劳动力依然存在。中国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在提供生产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劳动力过剩的矛盾。中国的农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虽然近年来农业产业比例在下降,但是农业劳动力仍然供大于求。中国农业劳动力比例远远大于其他两大产业,每年有1000万的农业劳动力需要依靠城市吸收。中国农业劳动力还存在结构上的问题。目前,农业劳动力以中老年为主,缺乏后继力量,长期发展,劳动力过剩很可能发展为劳动力短缺,而部分地区出现的招工难现象也预示着这一危机的迫切性,因此需要慎重对待中国的劳动力过剩现象。

总体而言,中国耕地和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但在农业技术和资金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正是因为这些与其他国家在农业资源禀赋上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为我国农业对外投资提供了空间。既利用我国优势解决了这些国家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低的问题,同时也利用了他们的土地资源和气候条件缓解了我国经济增长与资源短缺的矛盾。例如,非洲大部分地区适宜种植玉米大豆,而我国的玉米和大豆产量,已远远不能满足食用油饲料加工、燃料乙醇等生化能源工业的迅速发展。对玉米和大豆的需求量可通过在非洲进行投资,建立玉米和大豆的生产基地来解决。同时,我国企业还可在当地把这些农产品加工成高附加值的工业淀粉和酒精,返销国内,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利用境外农业资源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我国农业的深入发展,必须抓住全球一体化的发展特征,在自身奋斗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境外农业资源。

(二)境外农业资源利用对维护粮食安全的意义

粮食关系着国计民生,故而粮食安全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粮食价格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波动剧烈,粮食安全问题成为全球焦点问题之一。根据2010年发布的联合国农合组织和亚太经合组织的研究报告,世界粮食价格已达到10年来的最高水平,且预测未来十年粮食价格仍会大幅度上升。报告对全球粮食生产和粮食供应状况进行分析指出,全球粮食生产总量逐年上升,能够满足养活人口的需要,但全球约10亿人口因粮食价格的巨幅上涨而导致营养不良,在经济危机加剧的情况下,全球粮食供需问题仍是粮食安全的重要隐患。如果食品价格持续高涨,将会进一步影响粮食安全。目前中国粮食供给略大于需求,并不存在紧迫的粮食安全问题。但我们仍要高度重视世界粮食紧张的总体趋向,对2008年席卷全球的粮食危机提高警惕。中国的粮食生产问题也需要从自身和境外两方面入手,首先立足于自身,坚持农业生产的重要地位,其次,积极利用境外资源弥补国内生产的不足,切实保障粮食安全。

1.我国粮食政策解读。我国在政策上十分重视粮食安全问题,但在政策文件的理解上存在一定偏差。自足自身,一直是我国粮食安全政策的主旋律,中央文件将提高我国粮食生产能力、技术推广能力和市场运作能力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首要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我国多份政策文件中,提倡利用境外农业资源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利用境外农业资源是保障我国农业安全的另一重要途径。我国应加强对政策文件的解读,更好地实行粮食安全的“走出去”战略,利用境外资源,更好地促进我国的农业生产和保障粮食安全。

2.国内市场的过度依赖。我国的粮食生产仍坚持传统的发展方式,既单纯依赖国内市场进行粮食的生产与贸易。诚然国内市场是我国粮食的主要市场。粮食生产的差异化较小,竞争却较大,加之我国有限的市场资源,单一的国内市场严重制约了粮食生产和贸易的发展,存在较大的消极效应。(www.xing528.com)

(1)国内资源利用过度。我国国内资源有限,在长期的发展中坚持高度利用的原则,在耕地上实行精耕细作的开发利用方式,诚然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粮食的单位面积生产率。随着时间的延续,高度利用的耕地出现过度开发的状况,耕地水土流失、退化等问题严重,粮食安全隐患突出。有限的国内资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保证,因此,为了长期有效地保证我国粮食安全,亟待改变我国单一的国内资源利用模式,缓解国内资源过度利用的现状。

(2)国际竞争力受限。粮食的市场化发展是我国粮食安全保障的重大进步,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粮食市场化也取得了非凡成就。但是粮食市场的全球化竞争是必然趋势。我国单一的国内市场形势没有跟上粮食发展的时代特征,不利于在国际竞争中取得长足优势,从而容易错失国际粮食市场的主导地位,居于国际竞争的劣势,进而失去粮食安全的有力保障。

(3)全球资源配置失衡。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使得各国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我国的粮食安全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也是休戚相关的。我国是农业生产技术较为先进的国家,拥有领先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我国实行先进技术和经验的输出能够帮助农业落后国家更好的利用资源,提高农业生产率,在为全球粮食安全做贡献的同时,也促进了全球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分配。

3.利用境外资源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积极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不仅需要自足于国内,也离不开对境外农业资源的广泛利用。

(1)利用境外资源将缓解我国国内的粮食生产压力。利用境外农业资源能够为我国提供更多的粮食储备,一方面能够有效地减少国内的资源压力,降低国内资源过度开发造成的不利影响,有利于保障我国长期的粮食安全;另一方面,利用境外农业资源可以有效地弥补国内粮食体系的空缺,有效地保证我国粮食体系的稳定性。

(2)利用境外资源能够降低我国粮食企业的经营成本。世界多数国家实行农业投资的优惠政策,我国可以借助优惠政策加强对境外资源的利用,从而有利于粮食生产成本的降低。同时,我国还可以广泛引进国外较为低廉的粮食产品作为粮食安全体系的重要补充力量,不仅为我国找到了新的粮源,也为粮食安全提供了支撑力量。

(3)利用境外资源有利于实现我国粮食企业的国际化。粮食安全保障工作需要最终落实到粮食企业,故而粮食企业需要努力提高其生产能力、经营能力和管理能力。广泛的利用境外农业资源,大力实行“走出去”战略,能够让粮食企业在国际市场中不断提高能力和积累经验,从而更好地与国际市场接轨,走上国际化的发展道路。

(4)利用境外资源有利于增强我国粮食市场的主导权。我国粮食走上市场化的发展道路仅短短10多年的时间,其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均不高,因此,我国可以借助境外资源增强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扭转我国粮食在国际市场上的被动地位,从而获得在国家粮食贸易中的定价权,提高我国粮食市场的地位,为我国的粮食安全提供助力。

(三)粮食安全战略与中国境外农业资源利用

粮食安全对我国农业的长远发展意义重大,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第一要务。本研究前面首先从理论上对粮食安全与境外农业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证,明确了利用境外农业资源利用对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用。本研究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实证,进一步明确境外农业资源利用对粮食安全保障的支撑作用。中国是农业大国,粮食产量较高,粮食安全总体情况良好,但受到人口众多、粮食生产比较收益下降等因素的影响,粮食供求状况处于紧平衡状态,长期依靠国外进口。2013年中国由国外进口约300亿斤谷物、1200多亿斤大豆等农产品。中国每年的粮食进口量相当于世界平均粮食贸易的一半。全球仍有10亿多人解决不了温饱问题,中国大量的粮食进口存在较大的政治和经济危机,需要加强对粮食进出口结构的优化配置,切实保障粮食安全。

中国目前粮食安全最大的问题是农业耕地面积的大幅度缩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副产品的需求在不断上升,与中国目前的农业生产结构严重不符。农产品供给不足,导致近年来粮食价格的快速上涨,在粮食产品缺少价格弹性的影响下,必然加剧粮食安全危机。中国设定95%的粮食安全目标,受到粮食供给短缺的影响,安全目标受到冲击。为缓解国内的粮食安全目标压力,中国每年向境外引进相当于国内种植面积约27%的农业资源。根据预测,中国粮食需求呈逐渐上升趋势,在国内人口剧增,城镇化、工业化加速的背景下,提高粮食供给能力迫在眉睫。中国目前处于经济发展的工业化进程阶段,没有足够的能力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为维护95%的粮食安全目标,境外的农业资源是中国必要的粮食安全补充资源。预计中国将在2020年实现人民生活全面小康的发展目标,粮食需求约6亿吨,203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人口达到峰值,粮食需求约6.8亿吨,2050年达到中等国家的发展水平,届时需求8.4亿吨的粮食供给,对境外农业资源的需求量将更大幅度的上升,中国粮食安全的“走出去”政策需要进一步的深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