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拥抱阳光心态,战胜逃避心理

拥抱阳光心态,战胜逃避心理

时间:2023-06-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孙女士是一名销售经理,负责整个公司产品的销售工作。孙女士在压力面前采取了退缩、逃避的态度,用小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来应对自己出现的问题。为了释放几乎快要崩溃的情绪,缓解内心的压力,孙女士选择了一种不负责任的方式来逃避。如果我们能够善待自己、接纳自己,并不断克服自身的缺点,克服逃避心理,那么我们就能拥有更为阳光的心态。

拥抱阳光心态,战胜逃避心理

孙女士是一名销售经理,负责整个公司产品的销售工作。每天工作勤勤恳恳、尽心尽力,一心想把工作做好。但事与愿违,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同类产品不断涌现,公司经济效益每况愈下,孙女士感到工作越来越难做。而当初立下的军令状就像一座大山一样重重地压在她的心上,使她喘不过气来。

最近,孙女士越来越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仿佛看到前任经理的今天就是自己的明天。她越来越感到自己力不从心,重压之下,干脆选择逃避,竟然3天没上班,手机也关掉,在家什么事情也做不了,约朋友出来聊天也显得心事重重。到了第四天,垂头丧气的孙女士找到心理医生说:“现在我真是累啊,一进公司就感到紧张,自己以前的那种干劲儿不知到哪里去了。我现在只想找个安静的地方,静静地睡上一觉,再也不想面对这些烦恼的问题。”

孙女士在压力面前采取了退缩、逃避的态度,用小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来应对自己出现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她过于看重工作,或者过于看重业绩,而忽略了一些实际运作中的问题,对市场的残酷估计不够,一旦事与愿违,又过分自责,把责任都归咎于自己,造成心理负担过重,焦虑与恐惧的情绪随之而来。为了释放几乎快要崩溃的情绪,缓解内心的压力,孙女士选择了一种不负责任的方式来逃避。

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如青少年时期,以学业为主的压力;到成年时期,有工作、家庭与经济方面的压力;到老年,有健康、孤独的压力等。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每个人面对压力的态度也是不同的。

面对压力,选择退缩与逃避,虽然可以得到暂时的解脱,但毕竟不是最终的解决问题之道。选择退缩与逃避,是一种不负责任与不成熟的表现。生活中有各式各样的压力,我们没有办法去选择承受哪一种压力,但我们可以决定用什么样的方法去面对压力,解除压力。

心理医生归纳了一些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逃避责任的伎俩和其内在的含义:

1.“这不是我干的。”

这是最直接的否认。但是,他不一定能拿出证据来。

2.“这不是我的错。”

这是人们在逃避责任时的常用手段。当人们乞求宽恕时,这种精心编造的借口经常会脱口而出。

3.“没有人不让我这样做。”(www.xing528.com)

表明此人想装傻蒙混过关。其实,别人完全可以说:“也没有人让你这样做!”

4.“我不是故意的。”

这是一种请求宽恕的说法,通过表白自己并无恶意而推卸掉部分责任。

5.“本来不会这样的。都怪……”

这种借口认为法不责众,想凭借扩大责任范围推卸自身责任。“免罪”理论可以帮助理解常见的逃避责任行为的深层原因。避免或逃脱责罚是人类的一种强烈本能,多数人都会在“有利”与“不利”两种形势的抉择中选择趋吉避凶,以暂时逃脱责罚,保持良好的自身形象。

找借口逃避责任的人往往都能侥幸逃脱,他们因逃避或拖延了自身错误造成的社会后果而自鸣得意。这种心理强化使得这些借口得到了广泛使用。这类“免罪”的借口经常能够获得部分或完全的成功,否则人们就不会使用这种手段了。

但是,逃避毕竟对解决问题无济于事。

同样一件事情,以积极的心态和消极的心态去面对,两种结果是截然相反的。有位心理学家认为,在人类的天性中,原本就有一种寻求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求。面对压力,如果你选择的态度是“我能行”,那么它会让你少一点失败,多一点成功。要知道,生活中的事情永远没有尽善尽美的。或许暂时可以编造借口博取同情,但是如果这样养成习惯变成一种自然,使得撒谎的技巧渐趋熟练,也就积习难改了。养成为逃避公正的谴责而撒谎的习惯,等于做出了一个危险的选择。踏上这条不归路,一个人就很难再有其他的选择了。其实如果对事态的发展真的无能为力,大多数明白事理的人是不会苛责犯错误的人。只有一个人明知故犯并造成恶果时,人们才会对他进行谴责。

另外,自我放松减压的方法很多。只要我们平时放松心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人生,即使面临压力,我们也能从容应对,化解压力。如果我们能够善待自己、接纳自己,并不断克服自身的缺点,克服逃避心理,那么我们就能拥有更为阳光的心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