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未确定适合各城市发展的交通模式

未确定适合各城市发展的交通模式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未建立完善的交通衔接体系在城市主体交通构架基本完善的情况下,“最后一公里”交通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消费者出行的主要问题。一方面,我国城市虽然在道路建设上已经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是绝大部分集中在主干道上,忽视“最后一公里”等相关低级道路建设,其路况不佳影响了行人的整体出行质量和出行交通方式的选择。

未确定适合各城市发展的交通模式

交通模式是指各种交通方式的构成结构以及实际中各种交通方式所承担出行量的比例。交通模式反映了城市交通的发展战略,是战略指导下的交通建设、运行、管理以及其他要素的总和。

各种交通工具的适用范围是影响交通模式的重要因素。交通方式主要有步行、自行车、机动车、轨道交通等。其中步行、自行车出行范围小,适合短程和中程距离出行,机动车和轨道交通的出行范围较大,适合中程和远程距离出行。

(1)城市发展的交通模式未充分考虑不同交通工具的适应性

对于大城市而言,一方面,我国大部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滞后,分担交通比例还较低。国际经验表明,必须理智地对待小汽车发展,没有一个大城市能够仅仅通过不断地建设道路来满足小汽车的无限增长。但是,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大城市仍然是以公共汽车为主的城市公共交通,这种单一的公共交通方式由于机动车过度发展已越来越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大城市交通需求,迫使城市居民出行不得不选择小汽车和自行车。另一方面,一些大型城市虽然建立了相对发达的轨道交通,从而形成了方格+环的道路网,以及环+放射的轨道线网的模式,但是这种模式多造成公共交通没有达到应有的分担率,同时花费大量资金并且对用地和环境产生较大影响。

对于中小城市来说,近年来机动车出行比例增长迅猛,同时由于公共交通及配套设施建设滞后,更多居民不得不采用私家机动车出行。整体来看,我国中小城市公共交通建设水平不如大城市,功能设置不够合理,导致公共交通利用率较低。此外,道路交通设施与功能不匹配、配套交通管理落后、混行交通严重等问题十分突出。(www.xing528.com)

(2)未建立完善的交通衔接体系

在城市主体交通构架基本完善的情况下,“最后一公里”交通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消费者出行的主要问题。由于社区交通、地铁、公交站点驳接交通还未能满足出行需求,消费者不得不放弃轨道交通、公共交通,采取小汽车出行的方式,增加交通负担。

一方面,我国城市虽然在道路建设上已经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是绝大部分集中在主干道上,忽视“最后一公里”等相关低级道路建设,其路况不佳影响了行人的整体出行质量和出行交通方式的选择。另一方面,缺乏“最后一公里”的交通驳接方式,如类似“社区公交”“微型公交”、自行车租赁等方式,由于管理机制不健全等诸多因素,目前还没有大范围普及,使得消费者为了方便更多地都选择了私人汽车出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