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民党文士翻译成果:探析《建设》等刊物中的唯物史观

国民党文士翻译成果:探析《建设》等刊物中的唯物史观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五四”时期传播并运用唯物史观的,不仅有李大钊、陈独秀、李达、瞿秋白等早期共产主义者,戴季陶、胡汉民、廖仲恺等国民党文士也用力译介唯物史观,并用以解析中国社会问题。戴氏还于1919年8月17日在《星期评论》11号刊发《随便谈》一文,议及他与胡汉民探讨唯物史观的情形。总之,中华革命党与国民党相继主办的《建设》,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评介唯物史观的重要阵地。

国民党文士翻译成果:探析《建设》等刊物中的唯物史观

“五四”时期传播并运用唯物史观的,不仅有李大钊陈独秀、李达、瞿秋白等早期共产主义者,戴季陶、胡汉民廖仲恺国民党文士也用力译介唯物史观,并用以解析中国社会问题。戴季陶、胡汉民、廖仲恺等人也是在日本留学期间,从河上肇等日本学者的著译中了解并信从唯物史观的。

孙中山(1866—1926)领导的中华革命党(1914—1919)于1919年8月创办杂志《建设》,1919年10月中华革命党改建为国民党,此刊由国民党理论家胡汉民、汪兆铭、朱执信、廖仲恺、戴季陶等主笔,主要宣传三民主义,同时也发表多篇介绍马克思学说及其唯物史观的文章,主要作者是戴传贤(戴季陶)和胡汉民。

戴季陶(1891—1949)在《建设》1卷1号(1919年9月1日)发表《从经济上观察中国的乱源》,试图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中国现实社会,其观察角度是“无论一个什么问题,没有不和‘生活’有关系的”。戴氏重视经济统计,以为是解析社会问题的基础,文章指出:“考茨基说十九世纪中叶的马克思、因格尔斯所以能够发现那一种很深邃的‘唯物史观’,完全是得力于统计学的发达。”戴氏还于1919年8月17日在《星期评论》11号刊发《随便谈》一文,议及他与胡汉民探讨唯物史观的情形。文曰:“展堂(胡汉民号——引者)说:‘我以为中国一切思想的变迁并不是什么精神生活的影响,都是经济生活的影响。’”胡汉民将周秦诸子各种学说发生的基本原因,归之于“井田制的破坏”。戴季陶对胡汉民的思路大加赞赏:“我听了这个话,欢喜得了不得,很希望这个‘中国史之唯物主义的研究’能够得一般学问家的注意和协作,便是思想大解放了。”[16]戴季陶1920年1月13日撰《致陈竞存论革命书》,声明“我是赞同唯物史观的”[17],试图以“社会生活决定精神”这一基本观点考察中国历史及现状。

戴季陶据日文译本转译考茨基的《马克思的经济学说》,以《马克思资本论解说》为题,连载于《建设》1卷4、5、6期(1919年11月、12月,1920年1月),2卷2、3、5期(1920年3月、4月、6月),涉及唯物史观内容。1920年3月14日戴氏发表《劳动运动的发生及其归趣》,探求“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认为将“五四”运动归结为恶政激起义愤,或国际上反抗日本侵略,都失之简单,戴氏认为,“五四”运动爆发是“国民的生活缺陷”因欧战“解放”“革命”大声音惊醒的结果,是国人因觉察到“生活的不安而生的社会运动”。戴氏还分析资产阶级态度的前后变化:中国资本家因“五四”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而“赚了大钱”,便不自觉地随大流而行,但等到发现“五四”促使劳工运动高涨,妨碍自身的阶级利益,又站到反对立场上去。这是戴氏运用唯物史观的经济分析、阶级分析探究“五四”运动的努力。

胡汉民(1870—1936)是“五四”时期传播唯物史观的健将,他在《建设》1卷3号、4号(1919年10月1日、11月1日)发表《中国哲学史之唯物底研究》,宣称:

我这篇文章,是拿唯物史观应用到中国哲学史上。(www.xing528.com)

胡氏还举出以唯物史观辨析中国哲学史的六要义,试图概括唯物史观的方法论。胡汉民不满足于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以“时势说”诠释先秦哲学,《中国哲学史之唯物底研究》指出:“时势是什么力量造成的呢?求其最初原因,总在物质的关系。”[18]此文可视为以唯物史观分析中国哲学生成与发展的开篇之作。

随后,胡汉民在该刊1卷5号(1919年12月1日)发表《唯物史观批评之批评》,反驳对唯物史观的责难和曲解,指出马、恩“发现的唯物史观”,“是以经济为中心的历史观”,“是平民的哲学,劳动阶级的哲学”,“差不多划一个新纪元”。胡氏在该刊2卷4号(1920年5月1日)发表《从经济的基础观察家族制度》,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中国家族制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国民党“分共”以后,早年宣传唯物史观、使用唯物史观语汇的国民党后来十分避讳元老胡汉民“五四”时期撰写的宣传唯物史观的文章,1978年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辑的《胡汉民先生文集》(全四册),将《中国哲学史之唯物底研究》《唯物史观批评之批评》等文删除殆尽。

1920年8月,《建设》第2卷第6号发表河上肇撰、苏中译的《见于〈资本论〉的唯物史观》(摘马克思《资本论》中有关唯物史观的段落)。同年12月,《建设》第3卷第1号发表苏中译《科学的社会主义与唯物史观》(摘恩格斯反杜林论》第3编第2、3章)后来一个时期运用唯物史观的人们,多采用这些译述。

《建设》1920年曾展开“史观派”与“史料派”围绕井田制的论争。[19]胡适等“史料派”认为井田制只是古代思想家的一种理想,中国只有“井田论”,没有“井田制”。胡汉民、廖仲恺、朱执信等“史观派”则肯认井田制的实存性,运用唯物史观对其作经济分析,并借鉴从西方引入的人类学社会学方法考察中国古史,认为井田制是古代相沿的原始共产制,与欧洲历史上的“均产制度”相类似。胡汉民《论井田制答胡适之先生》(《建设》2卷1号)有较充分的阐述。此一讨论声势不大,极少纳入现代史学史研究的视域,但史观派在讨论中采用的论理与方法,实开十年后中国社会史论战之先河,在唯物史观的传播史上应占一席之地。总之,中华革命党与国民党相继主办的《建设》,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评介唯物史观的重要阵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