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诗歌翻译语用美学的三美在《语用学翻译研究》中的成果

诗歌翻译语用美学的三美在《语用学翻译研究》中的成果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译者的任务首先是感受领悟原作的美,其次是表现原作的美。可见诗歌美学的价值生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而诗歌翻译的“意美”至少包含四个内容:忠实地再现原诗的物境;保持与原诗相同的情境;深刻反映原诗的意境;使译文读者得到与原文相同的境象。

诗歌翻译语用美学的三美在《语用学翻译研究》中的成果

6.4.2 诗歌翻译语用美学的“三美”

许渊冲先生在《翻译的艺术》一书中把诗歌美归纳为意美、音美、形美。意美是思维和语义的表现美,音美是语符的音韵美,而形美则是语符的形体美。译者的任务首先是感受领悟原作的美,其次是表现原作的美。从“三美”说的翻译原则来看,许渊冲主张应首先追求意美,其次求音美,再从求形美,并力求三者统一,并认为这“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是译诗的本体论;“三之论”(知之、好之、乐之)是译诗的目的论;“三化论”(等化、浅化、深化)是译诗的方法论。所谓等化,指形似的译文;浅化,指意似的译文;深化,指神似的译文。可见诗歌美学的价值生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诗歌翻译的等值,应使译作在音韵、语言形式、文体、修辞风格、内容、思想感情、形象,乃至联想上都和原作保持相同的风貌。意境是艺术的最高境界,意境中的“境”,是融会了诗人的主观和审美理想,是主客观的统一。所谓诗情画意,实为感情之产物:情与景相融,或豪放飘逸,或隽永婉丽,或古雅峭拔,有远近,有时空感,情思深邃幽远,境界空明灵动。而诗歌翻译的“意美”至少包含四个内容:忠实地再现原诗的物境;保持与原诗相同的情境;深刻反映原诗的意境;使译文读者得到与原文相同的境象(吕俊1995)。例如,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人在一个秋天的夜晚,泊着一叶小舟到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小诗。这首诗读来形象生动,宛若图画展现眼前,诗作把形象、色彩、音响交织在一起,集视象美、音象美与意象美于一身,所写景物的远近、明暗、层次十分巧妙和谐。夜泊旅人的心情也与诗景融成一体,天衣无缝。从景物层次上看远处是秋夜的霜天、无边的残月、啼叫的栖鸦,近处是江畔的枫树、渔舟的火光、桥下夜泊的客船。远与近交融和谐,从景物色彩上看,有霜天残月、有江枫渔火、冷色与暖色分别交织在树、桥、舟、寺的阴影之中,使色彩呈现出或明或暗的景观。这夜泊的特有气氛已使旅客产生孤寂之感,而震荡天宇的夜半钟声更给旅客增添了满怀愁绪。许渊冲先生的译文是这样的:

At moonset cry the crows,streaking the frosty sky;

Dimly lit fishing boats’neath maple sadly lie.

Beyond the city walls,from Temple of Cold Hill;

Bells break the ship-borne roamer’s dream and midnight still.

许渊冲先生并没有停留在意象对应的表层。因为处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西读者对同样的意象不一定会有同样的感受。“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排列启示着后两者是在“月落”的时间流程中生成的,即“月落”暗示出一个月亮升起、运行、下落的时间过程,在这一时间过程中乌啼声声,寒霜开始漫天降下。这无疑大大强化与深化了舟中羁旅者在这一时间过程中的真切感受与感知。紧接着第二句在空间上是由外而内的,三四两句在空间上则是由远而近的。外界的清冷氛围一步一步逼近舟中的羁旅者,进而舟中的羁旅者被笼罩在这清冷的氛围之中,清冷的半夜,远处传来钟声阵阵,既衬托出舟中羁旅者所处环境的幽静、寂寥,又揭示出舟中羁旅者在漫漫长夜孤寂难眠的人生况味。“月落”、“乌啼”、“寒霜”对于中国读者来说会营造出“凄冷”、“孤寂”的氛围,翻译成对应的英文moonset,crow,frosty sky,这些可以构成一幅夜晚的图画,那种羁旅愁思一定不如中国读者的感受强烈。许先生选择了具有表现力的词,例如第一个诗行中的streaking,仿佛寒鸦的声啼叫穿透了寂静夜空,烘托了寂寥和凄冷的意境。第二句的dimly,sadly,有悲凉的意味,lit,lie,寂寥之情跃然纸上,sadlylie是双关语,既指诗人也指小船。尤其最后一行bells break the dream and midnight still, “break”一词更表达了诗人难以入睡的愁绪。典型的意象搭配与表现形象的动词渲染了原诗的基调,成功地传达了意境,最大限度地呈现原诗的内容美。汉语是一种意境性的语言,模糊见长,朦胧见美。诗人总是通过意象即富有想像力的描述,而使诗具有艺术魅力,体现意境美、意象美、情感美、入神之美、和谐之美等。译者译诗也应像诗人一样,眼前呈现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意境。再如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A Tranquil Nigh

Abed,I see a silver light,

I wonder if it’s frost aground.

Looking up,I find the moon bright;

Bowing,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

李白的诗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美在其朦胧,它没有告诉我们思故乡的什么?让读者有自由想象的空间。许渊冲先生的译文用字精练,行文流畅。aground和drowned具有音韵美,尾句Bowing,in homesickness I’mdrowned体现bowing的形象,乡愁在homesickness中露出,而万般的浮想也在这一个词中荡去。译文虽然不可与原韵相提并论,仍比较难得。

诗歌是语言最凝练、最精粹、内涵最丰富的一种文学体裁,诗人不仅通过词语的表面抒发情怀,而且用艺术手段,激发读者的想象,增添了作品的魅力与美学。音律的审美功能与表现形式语言的这种审美功能不仅是外在的物质音响在审美主体生理及心理上的客观反映,而且也是以语音、文字符号为媒介和材料通过主体联想与想象等心灵创造而产生的特殊审美功能。这种功能在不同语言的诗歌中都可能以不同的形式予以表现,但总的来说是以诗歌语言的重音、音调、间歇、节奏、韵律、重复等为表现形式的,从而形成流动的音乐般的美感。从再现美学的要求上,也要有一种创造思维,对原诗的音美进行传译。下面以一首谐音双关的名篇刘禹锡的《竹枝词二首》中的第一首为例:(www.xing528.com)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Looking up,I find the moon bright;;

My gallant is a boat is heard to sing a song..

The west is veiled in rain,the east enjoys sunshine;

My gallant is as deep in love as the day is fine..

诗中“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从前两句诗意看,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男子在对她唱歌言情,但传情的含蓄,给女方获得的印象是“道是无情却有情”。原诗最后一句采用双关的修辞手段,表面意思是“有晴”实质却是“有情”,让读者感到原诗的玄机,更收到了含蓄委婉、幽默风趣的艺术效果。许渊冲先生的翻译到把“情”与“晴”都译了出来,译文颇为工巧,为抑扬格六音步,韵式为aabb,传达出原诗的形美和音美。下面再通过许渊冲的诗歌翻译,兼顾作品的表现形式,力求准确把握诗歌的文化美学特征与美学功能,再现原始的美。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The silkworm till its death spins silk from love-sick heart,

The candle burned to ashes has no tears to shed..

许先生通过灵活地运用语言,克服不同语言的结构和形式的差异,把“丝”译成“silk”,把“思”译成了“love-sick”,“sick”和“silk”音近形似,传达出原文的双关的“意美”和“音美”。

形象是诗歌体现的中心,在翻译过程中应当尽力保持原诗的形象,以再现其形美,同时还应再现原诗的协调、优美,实现“以诗译诗”。如杜甫《登高》中的两句: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The wind so swift and sky so wide,apes wail and cry,

WWater so clear and beach so white,birds wheel and fly. ( 指Xu Yuan Zhong)

杜诗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风、急、天、高、猿、啸、哀,这7个字是构成诗中形象缺一不可的成分。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交辉互映,构成一幅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图画。许先生的译文相当工整,达意精确,体现结构、音韵美,是很难得的佳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