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用学翻译研究-文学翻译的取向

语用学翻译研究-文学翻译的取向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仅如此,文学语用学翻译研究显示出跨学科、多层面综合研究的趋向,它已涉及的学科有语言学、社会学、美学、心理学、信息论、逻辑学等。维根斯坦的语用观认为,“意义即使用”,文学语用学翻译的“意义”体现这些本质。这折射文学语用学翻译是一个不断做出语言选择与优化的动态过程,使译语满足于动态的语境各因素。

语用学翻译研究-文学翻译的取向

4.7.2 文学语用学翻译取向

语言学翻译派在20世纪90年代似乎已逐渐势微,但语言学翻译派对翻译学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我们认为,语用学思想在文学翻译的应用将体现其强有力的解释力与发展前景,文学语用学翻译观不仅兼容了语言学前期的翻译观与文化学派的翻译理论,既注重翻译的本质——语言转换的翻译,也体现文化学派所注重的原文、译者、译文、读者等因素的动态关系。温特司(R.J.Watts1991:27)认为,LP研究“文学作品本身语言结构之外的语篇意义”,并提出LP研究的两种方法:内观法(in ward looking)和外观法(out ward looking)。那么,文学语用学翻译观认为,内观翻译法强调文本语言转换中的指示语、预设推理、会话含意、言语行为等语用现象;外观翻译法强调文本外在的制约翻译的因素,如意识形态、赞助者、历史政治诗学、读者等等。“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享受”(茅盾 1954)。但随着语用学的发展,例如关联论、顺应理论等语用学理论与原则在翻译中的运用,文学翻译的内涵将在文学语用学翻译研究的发展中得到拓展。根据文学翻译的特点、语用学以及语用学翻译观,我们认为,文学语用学翻译观关注翻译语境,包括语言语境、交际语境与文化语境下的文本、认知、文化、心理、交际者、语言结构等多元变项相互干涉的动态过程,透视语言使用的本质与语用价值,并用另一种语言,在动态的过程中策略性地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译文与原文在语言层(语音、词、句子、语篇等层面)、文化层、交际层、美学层等多维层面保持高度的统一。在翻译领域的视角下,LP的发展与文化学派和翻译学的兴起与发展密切相关。它从宏观角度出发,把文学作品的创作和接受看做互动的交际过程,考虑语言语境、交际语境和特定社会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影响。而微观层面的文学语用学翻译主要探讨语用理论,如言语行为理论、会话含义理论、关联论、顺应理论等,对文学翻译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作用,或探讨语用视角下翻译过程的作者、文本——译者——读者、译本的多元关系。同时,微观层面涉及语用、认知与文学翻译的目的、原则、标准和表达手段以及文学翻译的语用策略和心理过程,不过,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欠缺。文学语用学翻译观把语用学引入到文学的描述与解释,解读文学的交际过程、功能及其语用意义和语用价值,并将文本、交际世界、交际者结合起来作整体研究,把文学语言与认知、社交、心理、文化、社会功能等语用学翻译语境中多维动态因素结合研究,将科学的想象和理性的推导相结合,探索文本意义的构建过程以及潜藏其后的认知过程、语言结构、语用意义和文化意义以及文学语用学翻译的语用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创造价值,揭示出文学语言系统内潜在的、具有普遍解释力的系统的文学语用学翻译哲学、原则、翻译理论,为文学理论与文学翻译提供更充分、更具操作性的学科理据。我们认为,LP翻译研究对语言学界、文学界和翻译学的建构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LP研究扩展了语用学研究的对象,也实现了语言学和文学研究者的对话,使我们对言语交际的认识更加丰富和完整,为翻译研究打开更广阔的空间。不仅如此,文学语用学翻译研究显示出跨学科、多层面综合研究的趋向,它已涉及的学科有语言学、社会学、美学、心理学信息论逻辑学等。(www.xing528.com)

LP翻译研究结合文学与语用学的特征,从跨学科的视野透视文学与语用的关系,认为文学交际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文本的意义转换过程涉及多维语境的各层面的因素,强调从文本的使用者角度研究和验证语用机制对阐释文学文本的有效性或阐释力(Mey 1999:39)。LP翻译观关注文学作品各层面的特征与语用含义,其任务是传译文学在特定语用学翻译环境下的意义,包括表征意义、表达意义、社交意义、祈使意义、认知意义、联想意义、交际意义、文化意义、美学意义以及纽马克所提的语言学意义、所指意义、语用意义和音美意义等。维根斯坦的语用观认为,“意义即使用”,文学语用学翻译的“意义”体现这些本质。恩维斯特(Enkvist)认为,LP蕴涵了美学,也蕴涵了更多诸如修辞学、心理学等等的跨学科,其宗旨是追寻在某一特定翻译语境中文本与译者、文本与读者、译者与读者等动态性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这折射文学语用学翻译是一个不断做出语言选择与优化的动态过程,使译语满足于动态的语境各因素。为此,在文学语用学翻译交际活动中的语境干涉下,译者要关注文本的语言结构与文本产出和理解之间的语境关系、文本使用者与语境之间的关系,以及文本与使用者的关系。只有通过研究文学翻译过程中所涉及的这些相互制约因素,我们才能充分有效地阐释文学翻译的动态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和翻译出文学的交际价值以及文学中的语用意义和语用价值。如果要获得与传递文本的真实意义,LP翻译观强调,译者要把文本解读与翻译深入到读者、作者、文本、文化、心理、意识形态、诗学、语境等多维层面,并从文学批评的视野分析、阐释文本的各个层面的附属意义和潜在效应,以及文本使用者的理解机制、心理变化及其成因,考察读者感知加工文本的方式和程序以及读者的感受以做出选择。也就是说,文学语用学翻译观注重翻译过程的认知机制、认知语境与认知效果,使翻译过程中的三元关系为一整体,形成良好的语用、语言关联顺应与选择链,透视文学与文学翻译中的语言使用的本质,最终解释与传递文学的语用意义与语用价值。同时,LP翻译观认为文学作品的解读、阐释和转译的过程是一种认知过程、是一种意识凸显的过程,涉及交际者包括作者、译者和读者的心理世界。译者对文本的解读和转译是一个心理认知的过程,要意识干涉翻译的各种因素,包括心理的、文化的、社交的等因素,并应灵活地采用翻译策略,不断在动态的过程中获得最佳关联、最佳的认知效果,选择最佳的译语以获得原语的效果。读者对文学文本的解读实质上是一种文化解读、是认知定位与认知效果获得的过程。译者的情况也与读者一样,而且译者还应注意读者的接受性,使他们也获得正确的认知效果,否则会影响到读者对文本的理解与接受,甚至误读。交际者的认知结果取决于语言使用者所处的语境以及其所含的要素的交互作用,而不仅仅依赖语言本身的形式和意义。LP翻译观还注重跨文化文学的解读与翻译,深入研究不同民族的文学所具有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语用价值、文化的共性与异质、文化的历时性与共时性、读者对文本的态度和感知、作品、译者、读者三者所持有的意识形态、政治、诗学等。LP的翻译观是交往翻译观,重视不同文化的文本网络中所涉及的交际范式、社交密度、读者所持的文化态度和观念等各文化因素及其对文化传译所产生影响。同时,LP结合文学内部语言结构从语用角度探讨语用所决定的语言、文化和交际等特征,如文本的时态、语态、结构、限定词、句式、语码、风格、篇章等等;并关注文学话语的预设结构和含义结构的语义和语用特征、文学话语的言语行为与适应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