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人的心灵读本:《读者》

中国人的心灵读本:《读者》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最受中国人欢迎的杂志《读者》可以反复阅读很多次,其精致的内容、严肃的内含,使之成为人们的心灵鸡汤、精神支柱。2010年12月24日,被誉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的《读者》杂志推出网络版,读者网正式上线,标志着《读者》进入数字化时代。他们希望利用法律手段将中国的《读者文摘》消灭在成长期。《读者》的成功与品牌的建设是分不开的。

中国人的心灵读本:《读者》

最受中国人欢迎的杂志《读者》可以反复阅读很多次,其精致的内容、严肃的内含,使之成为人们的心灵鸡汤、精神支柱。

一、《读者》三十年风雨历程

《读者》(原名《读者文摘》) 是由甘肃人民出版社主办、读者杂志社编辑出版的综合类期刊。自1981年创刊迄今,历经33年的发展,月发行量由最初的3万册,达到2006年月平均发行量898万册,发行量中国期刊排名第一,亚洲期刊排名第一,世界综合性期刊排名第四,走出了一条中国期刊发展的成功之路[1]。《读者》多次获中国期刊界最高奖—— “国家期刊奖”,被认定为“双高”(高知名度、高学术水平) 期刊,被列为知名品牌,成为“多彩甘肃、精品陇原”的重要标志。

1981年,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国整个社会渴望新知识、文化,《读者》根据当时的社会需要率先介绍西方的优秀文化、先进的思想和科学知识,很快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力,为杂志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进入90年代,中国进入经济发展的高速时期,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到自己的生活上面。《读者》果断进行了内容上的调整,提出“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读者”的办刊理念,杂志的发行量开始突破瓶颈,稳居全国第一大刊。

进入21世纪以后,杂志利用自身的品牌效应,进行了一系列扩张,如扩版、改刊期、创办子刊等。2010年12月24日,被誉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的《读者》杂志推出网络版,读者网正式上线,标志着《读者》进入数字化时代。

二、《读者》运作的灵魂

情感人,一次次带给人心灵的震撼,这是一本很有灵魂的杂志,它与最广大的大众沟通,雅俗共赏,建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每个人都有一段“《读者》情”。

(一) 一本实现与大众沟通的读物

《读者》创办之初就有一为读者摘文、二由读者自己摘文的办刊理念,这种理念最大限度地拉近了广大读者与编辑部的距离,使《读者》拥有了平民化的气质,也决定了《读者》肩负着宣传、教化功能。其内容讲述的大多是社会普通成员的故事,用朴素无华的语言,在谈心式的氛围中,实现了与大众读者的心灵沟通。在《读者》营造的精神天地中,与普通读者心贴心、甚至完全融合的内容,使《读者》赢得了成千上万的读者。

(二) 一本雅俗共赏的读物

《读者》在30年的历程中始终如一,在“俗”与“雅”中找到平衡。健康的内容、丰富的知识、耐人寻味的可读性始终是《读者》一贯的风格。而《读者》在努力追求思想、格调、风骨的同时没有忘记将高雅格调和通俗的表现形式和谐地统一起来。这种统一,使《读者》做到了雅俗共融,并且为不同文化程度的读者所接受。(www.xing528.com)

(三) 一本紧握市场的读物

《读者》应对市场主要遵循了出版精品和服务读者这两条原则,一方面极力保持杂志的高品质; 另一方面为读者提供最完善的服务,采用短信、网络等与时俱进的现代化通信手段,从各个方面体现了读者本位的思想。《读者》还根据中国特点,准确把握市场规律,提出了适合市场规律的广告推广策略和营销策略; 以市场为导向,切合《读者》自身定位,刊登符合读者对象消费水平的广告,广告篇幅适当; 把期刊广告经营也纳入为读者服务的目标体系中,而不是简单地把读者资源出售给广告客户,满足了读者的消费、娱乐和阅读需求。

《读者》创造的分销机制,为中国期刊领域带来了一场分销革命,彭长城主编首创的期刊数据营销无疑是期刊营销史上的一次飞跃。把握市场、大胆创新使《读者》在长达30年的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愈发强大,如何在创新机制上与新媒体更加完善的结合,成为杂志社需要下一步思考的问题。

三、两个《读者文摘》之争

1982年初,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收到一封海外来信。美国《读者文摘》远东公司请求禁止甘肃人民出版社停止使用《读者文摘》中文名。创办于1922年的美国《读者文摘》当时每期发行两千多万册,年收入超过20亿美元,是世界发行量最大的一家杂志。美国读者文摘公司总部于1965年创办了《读者文摘》中文版本,在内地有上千册的发行量。他们希望利用法律手段将中国的《读者文摘》消灭在成长期。但由于当时的中国刚刚结束“文革”的十年动乱,各项法律法规还没有完善,也由于报刊同名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如何进行处理在中国还没有找到一个妥善处理的方法。

1982年8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4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和保护商标。中国的《读者文摘》并没有意识到这个新颁布法律的重要性,而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读者文摘协会率先采取行动,为其中文版杂志《读者文摘》的注册向中国提出了申请。1982年12月30日,中国工商总局把美国的中文版《读者文摘》,作为第63类使用商品 (期刊、书籍),给予注册,同时发给商标注册证。根据商标法的规定,中国的《读者文摘》为了避免侵权必须改名换姓。

《读者文摘》于1993年7月更名为《读者》。这次更名事件标志着中国期刊正式开始参与国际竞争。由于这次更名带来的影响力非比寻常,杂志社抓住了这个契机,展开了缜密的宣传策划。借助中央电视台《观察与思考》栏目等各大媒体向社会告知更名的真相和社会意义,使读者认识到这次期刊名之争其实是中美期刊业的较量,希望唤起广大读者的爱国主义情感。事实证明,这次缜密的更名宣传策划是成功的,《读者》发行量快速上升到350万份,影响力也进一步得到扩大。

四、案例点评

创始人胡亚权先生曾在《解读读者》的序文中提出“读者精髓”的命题: 当你阅读《读者》时,能够深深体会到里面的人文内涵。在这个时代,不被世俗的潮流所吞没,而独善其身30年从未改变自己的努力方向的,唯《读者》一家。《读者》30年如一日,将“雅”与“俗”完美契合,让老百姓在朴素的故事中感受到真真切切的人生意义。

《读者》的成功与品牌的建设是分不开的。品牌是建立产品差异化竞争优势的手段,产品可以被竞争者模仿,但品牌却无法被复制; 产品极易过时落伍,但成功的品牌却能长久不衰。这些都是品牌独一无二的优势,这些特征在《读者》30年的成长历程中得到了集中体现。《读者》的核心竞争力由多种因素构成,这些因素不但包括《读者》独特的风格和文体样式,也包括《读者》诸如“亲情订阅”“公益活动”,将月刊变为半月刊、设立乡村版等一系列出色的营销策划,而最最重要之处在于,人们选择这份杂志,是因为它的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