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用学翻译研究》:认知语用学翻译观

《语用学翻译研究》:认知语用学翻译观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认知语用学观承认客观世界的现实性及对语言形成的本源作用,但更强调人的认知参与作用与语言语用的意义。翻译理解过程的模式是:原语——认知加工——译语。

《语用学翻译研究》:认知语用学翻译观

4.5.2 认知语用学翻译观

翻译过程是一个译者对其认知语境的不断探求、补充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语用推导和表达的过程。我们将翻译视做一个过程进行研究,必须关注翻译的认知机制与转换机制。在原文的理解和译文的产出过程中,译者在自己大脑中的语言文化知识被激活之后,并不停地通过关联顺应,使用相关的认知策略选择最佳的语言,确保词面意义、语用意义的连贯性。翻译是一个双重明示-推理活动,它包含了原作者与译者、译者与译文读者的交际活动,原作者与译者交际的效度取决于原作者与译者以及译文与译文读者交际的效度。简而言之,译者要在原作者明示意图基础上把自己从原作者那里获得的语境效果传递给读者,即译文给译者的语境效果要最大限度地接近于原文给译者的语境效果。其交际的基础在于原作者对译者认知语境的假设以及译者对读者认知语境的预测的准确度。认知语用学翻译观的研究突出从翻译的认知与语用视角审视语言转换活动,揭示出翻译过程的一般规律。认知取向的语用学翻译研究侧重从人类处理信息的方法来解释译者进行双语转换时的认知心理过程。英国学者贝尔在20世纪90年代初对翻译的解码过程进行描述,指出译者要通过句法、词汇、语义、语用等分析来获得原文的语义和文体等内容,然后在翻译的构码过程中再经过语用、语义、词汇、句法等合成来生成译文(Bell1991:59)。从某种意义上,其翻译过程模式试图从认知的角度描述翻译的思维过程。两种语言都需要有一个视觉词汇识别系统、写作系统、句法处理器、语义处理器、语用处理器、概念组织器、计划器。在翻译过程中,不仅会涉及词与词、句与句等语言单位之间的转换,而且还涉及认知模式之间的认知心理单位的转换。认知模式是语言单位转换的心理理据,也是基本的语言心理运作方式。在认知模式中,一般由原认知域和目的认知域组成,而两个认知域则分别由各自的认知价元(valence)组成。由于认知模式的形成依赖于心理经验,不同语言的认知体系会根据各自民族的认知心理经验而有所差异。翻译中有很多的翻译方式、结果都是把两种语言的认知模式作为依据的。由于认知模式存在相同或差异,认知模式在翻译过程中的源认知域和目的认知域之间的映射关系相应地也会发生变化。

认知语用学观承认客观世界的现实性及对语言形成的本源作用,但更强调人的认知参与作用与语言语用的意义。翻译理解过程的模式是:原语——认知加工——译语。根据认知语用学的理论,人的认知、概念、意义、推理、理解和语言等都是来源于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和经验,翻译也是基于认知的活动,同样具有体验性。翻译的理解过程是以最少的努力去追求最佳的认知效果。按照处理的先后顺序审视理解时的假设,包括消除歧义、确定指称、语境假设、隐含等;一旦达到期待的关联程度,理解过程就会停止。认知语境包含了三个方面的知识,即:逻辑知识,百科知识和词汇知识。他们对语言的明示含义和隐含之意的语用推导起关键作用。在翻译的表达阶段,译者在传达原作者意图时其语码选择依据他对读者认知语境的预测,不仅是翻译的理解阶段,而且翻译的表达阶段也要受语境的制约。经历过翻译理解阶段的译者是个拥有被原作者改进、扩展认知语境的人,他要把原作的信息、交际意图以最佳关联性传达给读者。为了保证最佳关联,译者要对读者的认知语境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语码的选择可以说是旨在寻求原文与译文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使得原文给译者的语境效果应最大限度地等同于译文给读者的语境效果。我们认为,认知语用学翻译中的译者有较大的自主权,其翻译方法的选择是其交际策略的体现,融入了个人能力、爱好和考虑了读者的接受能力,同时受原作认知语境的制约。例如:

He says that my new car is a waste of money,but that’s just sour grapes. Really,he would like very much to own one himself.(www.xing528.com)

他说我买新车是浪费钱,但这样说就像狐狸葡萄酸一样。其实他自己巴不得有一辆新车呢。

不同的社会文化形成了不同语言的语用规则。为了避免语用失误,使译文读者找到最佳关联,译者根据自己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去探知原语的内涵,采用转换的方法进行翻译,即用带有某些译语文化色彩的词语来翻译原语词语,或用译语的语用习惯来代替原语的语用习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