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黏合工艺参数对黏合质量的影响

黏合工艺参数对黏合质量的影响

时间:2023-06-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黏合工艺参数影响黏合质量的工艺参数主要有黏合温度、黏合压力及黏合时间或速度三个指标。因此,黏合温度一定要根据面料的特性、热熔胶的性能及黏合机种类等因素来确定,需通过生产前的多次试验,选择合适的黏合温度。对于不同的面料、衬料及热熔胶,黏合压力P的大小不一,应选择适当。

黏合工艺参数对黏合质量的影响

(一)黏合原理

黏合衬上的黏合剂为热熔胶,当将热熔胶加热到其熔点温度(Tm)时,热熔胶开始成为具有一定黏度的黏流体,慢慢浸润面料表面。此时,对黏合衬及面料施加一定的压力,经过一段时间,黏合衬与面料便黏合在一起,待冷却固定后,两者之间便具有一定的黏合强度。

热熔胶在黏合过程中,经过了物理形态变化的三个阶段,其变化过程(图3-49)如下。

1.升温阶段

热熔胶受热后,温度迅速升至熔点温度Tm,这一阶段热熔胶虽然受热,但仍为固态,所用时间为t1(升温时间)。t1的长短主要与黏合机的压板温度、室内温度、压板压力、织物厚薄、纤维的导热性能及热熔胶的熔点等因素有关。

2.黏流阶段

当温度超过热熔胶的熔点温度Tm时,热熔胶由固态开始变为黏流态,随着温度的继续升高,热熔胶流动性增加,逐渐浸润织物表面,并扩散到织物基布纱线内,与纱线间发生黏合作用。这一阶段所需时间称为黏流时间t2。t2的长短与热熔胶的浸润时间和扩散时间、织物的表面状态及热熔胶的黏流度等因素有关。

3.固着阶段

图3-49 热熔胶在黏合过程中的变化

当温度、压力消除一段时间后,热熔胶开始逐步冷却到熔点温度Tm以下,由黏流态又变为固态结晶状,并固着在织物及衬料之间。这一阶段的时间称为固着时间t3,与热熔胶的结晶速度、环境的温度等因素有关。

热熔胶在黏合过程中,经过了固态—黏流态—固态三个阶段的物理形态变化。实际上,黏合的过程就是热熔胶经过一系列物理形态变化的过程。

(二)黏合工艺参数

影响黏合质量的工艺参数主要有黏合温度、黏合压力及黏合时间或速度三个指标。(www.xing528.com)

1.黏合温度T

黏合工艺的先决条件就是黏合温度需大于热熔胶的熔点,即T>Tm。黏合温度T越高,黏合的剥离强度F也越大,意味着衬料与面料结合得越牢。但如果温度T过高,会产生渗胶现象,即热熔胶反渗到面料正面,影响服装的外观效果;另外,若温度T过高,还会使面料及衬料发生脆化,即面料变硬、变脆,强度降低。

因此,黏合温度一定要根据面料的特性、热熔胶的性能及黏合机种类等因素来确定,需通过生产前的多次试验,选择合适的黏合温度。一般黏合温度T控制在140~150℃,不要高过160℃。

2.黏合压力P

随着黏合压力P的提高,面料与衬料的剥离强度F亦随之提高,但若P过大,会造成渗胶现象。对于不同的面料、衬料及热熔胶,黏合压力P的大小不一,应选择适当。对于以往无经验数据的面料和衬料,应先用小样做试验,以确定合适的黏合压力。

黏合压力在黏合时的作用有两点:①使面料与衬料紧密贴合,便于热传导,同时使热熔胶较易嵌入面料反面的纤维内,有利于热熔胶分子在纤维分子链间扩散,提高黏合强度;②提高热熔胶的流动性,加速热熔胶浸润面料及扩散。

3.黏合时间t

在黏合过程中,热熔胶的变化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所需时间分别为:升温时间t1,黏流时间t2及固着时间t3

黏合时间t指的是从热熔胶开始受热到其热量及压力去除这一段时间间隔。黏合时间t的大小主要与黏合机的压板温度、压板压力、织物种类、热熔胶种类等因素有关,一般黏合时间控制在8~15s。

黏合时间t与剥离强度F的关系是随着t的增加F提高,但若t过长,势必影响生产进度,同时,可能会出现面料脆化现象。

生产中,对于新的面料及衬料,通常在批量黏合前需进行黏合试验,选择出能使黏合效果达到最佳的三个工艺参数:黏合温度T、黏合压力P及黏合时间t或黏合机输送速度v。

值得注意的是,刚经过黏合处理的衬布及面料之间剥离强度很低,此时部分热熔胶仍处于黏流状态,正逐步由黏流态凝固成固态,很容易撕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