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水资源的基本特征:一览无余

水资源的基本特征:一览无余

时间:2023-06-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灌区现有耕地面积为1422.50 万亩,人口1953.30 万人,分别占全省总量的21%和23%。根据实际调查统计,仅金马河沿岸每年由于洪水造成的损失就达1.2亿元。

水资源的基本特征:一览无余

由于受特殊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灌区水资源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一、空间布局不平衡

在空间布局上,成都平原直灌区水资源丰富,丘陵扩灌区水资源贫乏。在不考虑岷江来水和边缘山区河流水量的情况下,平原区产水量为58.96亿m3,其中地表径流量24.92亿m3,地下水可开采量34.04亿m3。丘陵区产水量为46.52亿m3,其中地表径流量为43.78亿m3,地下水为2.74 亿m3。平原区每km2 的产水量为丘陵区的2倍以上,如果考虑入境水因素(如岷江来水),平原区拥有的水资源还要比丘陵区高得多。水资源在空间布局上的不平衡,造成了丘陵灌区资源性缺水。

二、时间分布不均匀

在年际变化方面,除岷江来水相对稳定外,成都平原和丘陵区当地径流以及边缘山区河流的年际变化幅度都相当大。成都平原多年平均径流量约24.92亿m3,丰水年高达43.80 亿m3(1984年),枯水年仅1.30 亿m3(1991年),个别干旱年甚至还出现了流量小于入流量的现象。丘陵区当地径流年际间丰枯差值也很大,离差系数值一般在0.4~0.8之间,为四川盆地高值区之一。边缘山区河流径流年间变化尤为突出,实测最大年径流深与最小年径流深的比值可高达2.4。在年内分配方面,岷江来水、成都平原和丘陵区径流在6~9月主汛期的水量分别占各自年总水量的75.2% ~79.1% 、59% ~69% 和75%。边缘山区河流每年主汛期7~9月水量也集中了年水量的49.6%~73%。在枯水期,岷江和边缘山区河流来水1~3月分别仅占全年的7%左右。丘陵区径流在枯水期则经常出现断流现象。水资源在时间分布上的不均匀,致使全灌区发生季节性缺水。

三、水资源总量短缺

如前述,都江堰灌区年水资源总量为290亿m3,约占全省总量的9%。灌区现有耕地面积为1422.50 万亩,人口1953.30 万人,分别占全省总量的21%和23%。灌区耕地亩均拥有水量为2039m3,人均拥有水量1485m3,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分别只有全省平均值的44%和40%。由此可见,无论从亩均拥有水量还是从人均拥有水量来看,都江堰灌区的水资源在总量上是偏少的、短缺的。(www.xing528.com)

四、旱涝灾害频繁

由于岷江水源涵养区和灌区用水区的水土流失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加之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极不均匀,致使泥石流、山体滑坡、旱涝灾害不断加剧。特别是频繁发生的旱涝灾害,对灌区造成的危害非常大。

根据灌区主要气象站实测资料干旱频率分析,灌区春旱出现的频率在20%~70%之间,夏旱等出现的频率在50%~80%之间。干旱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的危害是严重的。即使是水利条件好的成都平原,由于干旱,几乎年年都有约50万亩水稻田不能按时栽插而影响产量,一般每亩减产150~200kg。由于干旱,中小河流断流,地下水位下降,造成人畜饮水困难。

据统计,岷江从1949~1997年的49年间,发生2000m3/s以上的洪水有36年,占73.5%;发生2800m3/s以上的洪水有20年,占40.8%。根据实际调查统计,仅金马河沿岸每年由于洪水造成的损失就达1.2亿元。

五、水质污染严重

按四川省地面水划类管理规定,都江堰灌区各干支流水质均要求达Ⅲ类标准。但是由于其承担了灌区内十几座城市的供排水任务,因此在不同河段,特别是城市河段水质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如成都市、德阳市及简阳市城区河段水质超标尤为突出。德阳市境内绵远河城区段仅达Ⅳ类水质,局部地段在枯期水质属Ⅴ类。而沱江简阳段水质经连续数年监测结果表明,其水质在不同时期均超过Ⅲ类标准,城市河段水质已达重污染程度。另外,由于渠道水污染,导致农田盐碱化、植物枯萎、鱼类死亡,地下水变质而导致农村人畜饮水困难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水质的严重污染,致使灌区局部地区水环境进一步恶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