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裙原型推板:如何调整P、Q、R点的变化量及纸样大小?

裙原型推板:如何调整P、Q、R点的变化量及纸样大小?

时间:2023-06-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P、Q和R点的变化量P、Q、R为后裙片上的省点,由于AQ的长度等于上装原型后片FQ,而FQ中的Q点在围度方向相对于基准线变化0.33cm,那么裙原型上的Q点变化量相对于基准线也是0.33cm,由于省PQR的大小不变并保持推板时结构一致,则P点、R点的变化量也是0.33cm。确定出各推板点后,使用中间规格裙原型纸样绘制出放大和缩小规格的纸样。裙原型后片的推板效果如图3-20所示。图3-20裙原型的推板图

裙原型推板:如何调整P、Q、R点的变化量及纸样大小?

约定长度方向基准线是臀围线,围度方向基准线为前、后中线。下面分前裙片和后裙片进行分析并计算各点的变化量。

(一)前裙片的分析与推板

1.长度方向的变化量分析(图3-18)

A′、Q′、P′、M′、N′、B′点的变化量 这些点均位于腰线上,从表3-4中可知腰臀长的档差为0.5cm,因此,这些点的变化量均为0.5cm。

C′、D′点的变化量 由于这两点都在基准线臀围线上,则C′、D′点的变化量均为0。

E′、F′点的变化量 裙长档差为2cm,臀围以上部分变化了0.5cm,则臀围以下部分变化1.5cm,而E′、F′点均位于裙摆线上,则E′、F′点变化量均为1.5cm。

R′、S′点的变化量 R′点、S′点均为前裙片上的省尖点。省长是腰臀长的1/2,省尖点相对基准线(臀围线)的距离也是腰臀长的1/2,而腰臀长的档差是0.5cm,因此R′点、S′点的变化量为0.25cm。

2.围度方向的变化量分析(图3-18)

A′、C′、E′点的变化量 这些点都在基准线前中线上,所以,它们的变化量均为0。

图3-18 前裙片各推板点的变化量

B′点的变化量′ B′点为腰线与侧缝线的交点,前裙片腰围的计算公式为净腰围/4+1.5cm(松量)+1cm,因此B′点变化量=腰围档差/4=4/4=1(cm)。

D′点的变化量 D′点为臀围线与侧缝线的交点。前臀围的计算公式为臀围/4+1cm,则D′点变化量=臀围档差/4=4/4=1(cm)。

F′点的变化量 F′点为裙摆线与侧缝线的交点。从图3-17的纸样绘制可知,该点与侧缝延长线和裙摆基础线有直接关系,因此,绘制放大规格纸样F′点的步骤如下:

(1)绘制出放大规格的侧缝延伸线和裙摆基础线。

(2)使中间规格纸样的侧缝线和裙摆基础线与放大规格的对应线重合。

(3)依中间规格纸样的裙摆线画出放大规格的裙摆线。

同理,绘制出缩小规格的裙摆线。

如果采用近似数值计算,F′点可以与D′点变化量一样,为1cm。

P′、Q′、R′点的变化量 P′、Q′、R′点为前裙片上的省点。由于A′Q′的大小等于上装原型前片F′R′(图3-5),而F′R′中的R′点在围度方向相对于基准线(上装原型前中线)变化0.33cm,那么裙原型上的Q′点变化量相对于基准线(裙原型前中线)也是0.33cm,由于省P′Q′R′的大小不变并保持推板时结构一致,则P′点、R′点的变化量也是0.33cm。(www.xing528.com)

H′、M′、N′、S′点的变化量 H′、M′、N′、S′点为前裙片上的省点。根据该省的绘制方法和推板时P′、B′点围度方向的变化量(0.33cm、1.0cm),则H′点变化量=(B′点变化量+P′点变化量)/2=(0.33+1.0)/2=0.67(cm),由H′点确定M′点、S′点和N′点,因此,M′点、S′点、N′点变化量=H′点变化量=0.67(cm)。

确定出各推板点后,使用中间规格裙原型纸样绘制出放大和缩小规格的纸样。裙原型前片的推板效果如图3-20所示。

(二)后片的分析与推板

1.长度方向的变化量分析(图3-19)

A、Q、P、B点的变化量 这些点均位于腰线上,由于腰臀长的档差为0.5cm,因此,这些点的变化量都是0.5cm。

C、D点的变化量 这两点都在基准线臀围线上,因此它们的变化量均为0。

E、F点的变化量 与前片裙摆上对应点分析过程相同,这两个位于裙摆线上的点变化量也为1.5cm。

R点的变化量 R点为后裙片上省道的省尖点,省长是腰臀长的2/3,省尖点相对基准线(臀围线)的距离就是腰臀长的1/3,而腰臀长的档差是0.5cm,因此,R点变化量=0.5/3=0.17(cm)。

2.围度方向的变化量分析(图3-19)

图3-19 后裙片各推板点的变化量

A、C和E点的变化量 这些点都在基准线后中线上,因此它们的变化量均为0。

B点的变化量 后片腰围计算公式为净腰围/4+1.5cm(松量)-1cm,因此,腰线与侧缝线的交点B点变化量=腰围档差/4=4/4=1(cm)。

D点的变化量 后片臀围计算公式为臀围/4+1cm,则臀围线与侧缝的交点D点变化量=臀围档差/4=4/4=1(cm)。

F点的变化量 该点是裙摆线与侧缝线的交点,与前裙片F′点的分析及绘制过程一样。如果采用近似数值计算,该点可取1cm。

P、Q和R点的变化量 P、Q、R为后裙片上的省点,由于AQ的长度等于上装原型后片FQ(参见图3-5),而FQ中的Q点在围度方向相对于基准线(上装原型后中线)变化0.33cm,那么裙原型上的Q点变化量相对于基准线(裙原型后中线)也是0.33cm,由于省PQR的大小不变并保持推板时结构一致,则P点、R点的变化量也是0.33cm。

确定出各推板点后,使用中间规格裙原型纸样绘制出放大和缩小规格的纸样。裙原型后片的推板效果如图3-20所示。

图3-20 裙原型的推板图(对应女上装原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