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女上装和袖原型推板优化

女上装和袖原型推板优化

时间:2023-06-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约定上装原型基准线是胸围线和前、后中线,袖原型基准线是袖中线和袖肥线,并假设公式中采用的数据不变,计算前、后衣片和袖片上各推板点(放码点)的长度方向和围度方向的推板放缩数值。推板的原则之一,是使服装的结构造型保持一致。另外,在进行肩省的推板时,不能以原有的后中线和胸围线作为基准线,而应该参考后颈侧点和后肩长进行辅助绘制。下面以放大规格为例讲解肩省的推板。

女上装和袖原型推板优化

约定上装原型基准线是胸围线和前、后中线,袖原型基准线是袖中线和袖肥线,并假设公式中采用的数据(放松量或调节值)不变,计算前、后衣片和袖片上各推板点(放码点)的长度方向和围度方向的推板放缩数值。下面涉及的各点字母与基本板上的相应字母对应。

(一)后片的分析与推板

1.长度方向的变化量分析(图3-7)

D点和E点的变化量 这两点都在基准线胸围线上,因此D点、E点的变化量为0。

A点的变化量 A点为后领口中点,由于AD=净胸围/6+7cm,所以A点相对于基准线(胸围线)的变化量=胸围档差/6,即A点变化量为0.67cm。

K点的变化量 由于后领深=后领宽/3=(净胸围/20+2.9)/3,因此,颈侧点K的变化量=A点变化量+后领深变化量=4/6+(4/20)/3=0.67+0.07=0.74(cm)。

图3-7 后片各推板点的变化量

C点的变化量 根据图3-5的绘制过程,C点为肩点,且在长度方向上比A点少一个后领深尺寸,则C点变化量=A点变化量-后领深变化量=4/6-(4/20)/3=0.67-0.07=0.6(cm)。

F、Q、R和G点的变化量 整个背长分成AD和DF两部分,表3-3中背长的档差为1cm,AD已变化了0.67cm,那么,腰线上的F点变化量=1-0.67=0.33(cm),因腰线与胸围线平行,则腰线上Q点、R点和G点的变化量都与F点相同,为0.33cm。 

P点的变化量 根据P点的确定过程,后腰省尖点P距胸围线是定数(2cm),所以,P点变化量就是0。

2.围度方向的变化量分析

A、D和F点的变化量 这些点都在基准线后中线上,因此,它们的变化量为0。

K点的变化量 由于后领宽的计算公式为净胸围/20+2.9cm,所以K点变化量=胸围档差/20=4/20=0.2(cm)。

C点的变化量 肩宽是由背宽确定的,背宽=净胸围/6+4.5cm,则C点变化量=胸围档差/6=4/6=0.67(cm)。

E点的变化量 E点是袖窿深点,DE=净胸围/4+2.5cm,则E点变化量=胸围档差/4=4/4=1(cm)。

G点的变化量 G点是腰线上的点,根据净胸围计算得到:净胸围/4+2.5cm-3cm,因此G点变化量=胸围档差/4=4/4=1(cm)。

P点的变化量 P点是后腰省尖点,可由背宽/2确定,而背宽=净胸围/6+4.5cm,则P点变化量=(胸围档差/6)/2=4/6/2=0.33(cm)。

图3-8 腰省变化量模拟示意图

Q点和R点的变化量 这两点是根据胸围、腰围的尺寸差和P点所在位置确定的。推板的原则之一,是使服装的结构造型保持一致。以图3-8为例进行分析,假设圆台高度为h,小圆半径为r1,大圆半径为r2,高度变化量为Δh,半径变化量为Δr,要想保证圆台的“形”不变,只要保证夹角α不变即可。假设Δx为省的变化量,根据推算:Δx=(r2-r1)·Δh/h。据上所述,假设人体的胸围到腰围是一个规则的圆台,那么知道F点长度方向的变化量,就可以计算出腰省的变化量,但实际上人体是一个很不规则的曲面,况且省的变化量又很小,因此,在推板过程中,可以保持省的大小不变,以做到服装“形”的相对统一,则Q点、R点、P点的变化量都为0.33cm。

3.确定各放大和缩小的点

根据长度方向和围度方向的计算值,采用垂直和水平的方法标记出相应的放大和缩小的点。上述图3-7中的双向箭头,根据推板放缩的约定,远离基准线的箭头表示放大,接近基准线的箭头表示缩小,其余图中双向箭头的含义与此相同。

绘制出缩小和放大的点,如纸样上该部位是直线,就连接相应的两点成直线。

4.弧线的绘制

(1)后领弧线:弧线的绘制步骤以后领弧线为例,如图3-9所示。

根据后领中点A和颈侧点K的变化量,标出它的缩小和放大点[图3-9(a)]。

使中间规格纸样的后领中点A及后中线与放大规格纸样的对应点、线重合,将从A点开始把中间规格纸样大约1/3的后领弧线长拓画在放大规格纸样上[图3-9(b)]。

使中间规格纸样的颈侧点K与放大规格纸样的对应点重合,并保证中间规格、放大规格纸样的后中线平行,将从K点开始把中间规格纸样大约1/3的后领弧线长,拓画在放大规格纸样上[图3-9(c)]。

把中间规格后领弧线的剩余1/3部分与所推纸样上已放大规格的两部分后领弧线对合,使两条后中线的间距与两条肩线的间距相等,画出放大规格纸样剩余1/3部分的后领弧线[图3-9(d)]。最后,修顺后领弧线。

图3-9 后领弧线连接的方法

同此方法,绘制出缩小规格纸样的后领弧线。

(2)袖窿弧线:袖窿弧线的绘制与后领弧线的绘制方法一样,在拟合的过程中,注意保持对应部位的间距均匀。

除肩省还没有放缩外,大、小规格的轮廓已经画完,各推板点的基准线都是后中线和胸围线。

5.肩省的推板(图3-10)

图3-10 肩省推板的示意图

根据肩省的绘制过程,可知道肩省只与肩长和颈侧点有关,而与后中线和胸围线无直接关联,图3-5中KM=后肩长KC/3cm,MO=后肩长/2cm,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在推板时肩省位置及省长有所变化。如果采用定数,如KM=4.3cm、MO=6.5cm,那么,推板时省位和省长就不能变化,从人体的角度出发,这样做是不科学的,而如果以后肩长为变量来计算后肩省的位置和长度,相对而言则比较合理。另外,在进行肩省的推板时,不能以原有的后中线和胸围线作为基准线,而应该参考后颈侧点和后肩长进行辅助绘制。下面以放大规格为例讲解肩省的推板。

测量中间规格、放大规格的肩线长,两者差值为后肩长的档差,则KM的变化量为肩长档差的1/3,MO的变化量为肩长档差的1/2,肩省MN大小保持不变。绘制过程如下:

(1)把中间规格、放大规格纸样的肩线及两个颈侧点重合,沿肩线移动中间规格纸样,使两个规格的K点间隔肩长档差的1/3。由于省的大小保持不变,此时,中间规格纸样上的M点和N点就是放大规格纸样上肩省M点和N点的位置。

(2)保持上一步纸样移动后的位置不动,用锥子垂直通过中间规格的肩省尖点O,扎透在放大规格的纸样上,此时放大规格与中间规格的肩省长度一样。

(3)为了使放大规格的省长变长,经过扎透的点作后中线的平行线,从该点沿该线向下移动肩长档差的1/2,即为放大规格纸样的肩省尖点。

(4)连接MO和ON,就完成了放大规格纸样的肩省绘制。

同此方法,绘制出缩小规格纸样的肩省。

(二)前片的分析与推

1.长度方向的变化量分析(图3-11)

D′点、E点的变化量 胸围线上的D′点和袖窿深点E都在基准线上,所以,D′点、E点变化量为0。

K′点的变化量 颈侧点K′点借助后领中点A绘制而得,所以,K′点变化量与A点变化量相同,为0.67cm。(www.xing528.com)

A′点的变化量 前领中点A′点由前领宽计算而得,而前领宽又与后领宽相关,因此,A′点变化量=K′点变化量-前领深变化量=0.67-后领宽的变化量=0.67-0.2=0.47(cm)。

C′点的变化量 前肩点C′点变化量=K′点变化量-2个后领深变化量=0.67-2×(胸围档差/20)/3=0.67-2×(4/20)/3=0.53(cm)。

G′、V、F′、R′、T′点的变化量 这几个点均位于腰线上,与后片腰线上对应点分析一样,由于基准线(胸围线)以上已变化了0.67cm,则G′点、V点变化量都为0.33cm。

图3-11 前片各推板点的变化量

VF′为原型的胸凸量,而胸凸量的大小=前领宽/2cm,那么F′点变化量=V点变化量+VF′的变化量=0.33+(4/20)/2=0.43(cm)。由于T′点、R′点和F′点在同一直线并平行于基准线,所以T′点和R′点的变化量也是0.43cm。

P′点的变化量 P′点为腰省尖点,根据该点的绘制方法,可以确定该点的变化量为0。

2.围度方向的变化量分析(图3-11)

A′、D′、V、F′点的变化量 这些点都在基准线前中线上,因此,它们的变化量为0。

K′点的变化量 该点为颈侧点,与前领宽有关,K′点变化量=前领宽变化量=后领宽变化量=0.2(cm)。

C′点的变化量 该点为前肩点,是由后肩长确定的,而后肩点C变化量是0.67cm,因此,C′点变化量也是0.67cm。也可以根据胸宽来计算,胸宽=净胸围/6+3cm,则C′点变化量=胸宽变化量=胸围档差/6=4/6=0.67(cm)。

E点的变化量 由于D′E=净胸围/4+2.5cm,所以袖窿深点E点变化量=胸围档差/4=4/4=1(cm)。

G′点的变化量 该点位于腰线上,是根据净胸围计算得到的,计算公式为净胸围/4+2.5cm+1cm,因此G′点变化量=胸围档差/4=4/4=1(cm)。

P′、T′、R′点的变化量 这几点均位于腰省上,P′点位置在胸宽的中点左移0.7cm,而胸宽=净胸围/6+3cm,则P′点变化量=(胸围档差/6)/2=(4/6)/2=0.33(cm)。根据T′点、R′点的确定方法,这两点的变化量与P′点变化量相同,也是0.33cm。

Q′点的变化量 该点属于腰省上的点,位于斜线G′T′上,放大规格纸样的Q′点确定方法如下:

(1)画出放大规格纸样的T′点和G′点,连接G′T′线。

(2)将中间规格纸样上的T′点、G′T′线与放大规格纸样上的对应点、线重合。

(3)由于腰省大小通常不变,以中间规格纸样上的Q′点为准,标记对应点到放大规格纸样的G′T′线上,所得之点就是放大规格纸样的Q′点。

同此方法,绘制出缩小规格纸样的Q′点。

不论是前片还是后片,利用放大和缩小各点所处的位置,形成如图3-12所示的女上装原型三个规格的推板效果图。

图3-12 女上装原型推板图

3.部分点的变化量可采用近似数值计算

有些点的数据在计算时比较复杂,而且还会产生一定的误差,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采用近似的计算数值进行处理。如后颈侧点K、后肩点C、前肩点C′、前腰线上点R′和F′的变化量,在长度方向上,理论上的计算数值分别是0.74cm、0.6cm、0.53cm、0.43cm和0.43cm,实际采用的对应数值可以是0.67cm、0.67cm、0.67cm、0.33cm和0.33cm,这样做有两个目的:

(1)可以方便计算和操作。虽然同时也产生了误差,但这个误差可以在纸样剪切时给予补足。在实际工作中,建议使用下面的方法:当放缩好一个规格后,接着就把它剪成新纸样,然后,用该放大和缩小的纸样放缩更大或更小规格的纸样,但在剪切每条线之前一定要谨慎考虑。对于放大规格由于计算和操作而产生的差值,采用“在后颈侧点处剪在肩线的外面,然后,缓慢地与肩线交叉,在后肩点处剪在肩线的里面”的方法,这样就补足了此前的差值。操作时,要注意线外线里的尺度。如图3-13所示,(a)图沿肩线剪切即可;(b)图沿点划线在线外线里剪切。同理,由于前颈侧点的计算位置不用调整,可直接从前颈侧点开始剪切,直至在前肩点剪切在线里。对前腰线作类似处理。而缩小规格纸样的剪切与上述过程相反处理。

图3-13 纸样剪切对比

(2)如果基准线选择合理且部位相关联,前、后两片缝合在一起的对应点变化量就应相等,如后颈侧点和前颈侧点都为0.67cm,这样便于检查纸样,减少错误的产生。以后涉及该类情况,请大家酌情处理。

(三)袖原型的分析与推板

通常袖窿的周长与胸围有一定的关系,等于0.45~0.5倍的胸围尺寸(含放松量),这样袖窿的变化量就是0.45~0.5倍的胸围档差,为1.8~2cm。为便于计算,袖原型推板时取袖窿变化量为2cm(也可以量取女上装原型推板后大、中、小规格袖窿的实际变化量进行处理)。

1.长度方向的变化量分析(图3-14、图3-15)

B、O、C点的变化量 这些点都在基准线袖肥线上,所以,它们的变化量为0。

A点的变化量 A点为袖山高点,根据袖山高计算公式,A点变化量=袖窿变化量/4=2/4=0.5(cm)。

D、E、M、J、N点的变化量 它们均位于袖口线上,与袖口基础线有关,由于袖长档差是1.5cm,则D=E=M=J=N=袖长档差-袖山高变化量=1.5-0.5=1(cm)。

P、Q点的变化量 P、Q点位于袖肘线上,平行于基准线,根据袖肘线的确定方法,P点和Q点变化量=袖长档差/2-袖山高变化量=1.5/2-0.5=0.25(cm)。

F、G点的变化量 根据绘图,F点、G点位于袖山弧线上,近似等于袖山高的一半,则F=G≈A变化量/2=0.5/2=0.25(cm)。

2.围度方向的变化量分析(图3-14、图3-15)

A、O、J点的变化量 这些点都在基准线袖中线上,所以,它们的变化量为0。

图3-14 女原型袖肥变化分析图

B、C点的变化量 B点、C点为袖肥点根据图3-6原型袖肥的确定方法(AB=后袖窿弧长+1cm,AC=前袖窿弧长),对于放大规格纸样,从放大规格的A点起,在中间规格袖山斜线AB、AC线长度基础上各增加1cm,量到袖肥线上,得到放大规格的B点和C点;对于缩小规格纸样,从缩小规格的A点起,在中间规格袖山斜线AB、AC线长度基础上各缩短1cm,量到袖肥线上,得到缩小规格的B点和C点。这样,就可以测量出它们围度方向的变化量(绝对数值有差异,但很小),分别以标记“img”和“img”表示B点、C点的变化量,如图3-14所示。

P、Q点的变化量 P点、Q点均为袖肘点,由于BD和CE都平行于基准线(袖中线),所以,P点变化量为“img”,Q点变化量为“img”。

D、E点的变化量 D点、E点为袖口点,与P点、Q点同理,即D点变化量为“img”,E点变化量为“img”。

F、M、G、N点的变化量 根据这些点的确定方法可知,F点、M点变化量为“img/2”,G点、N点变化量为“img/2”。

确定并绘制出各放缩点后,在弧线部位,利用中间规格的袖山和袖口弧线,仍按图3-9所示的方法进行拟合绘制。图3-16所示为三个规格的袖原型推板图。

图3-15 袖原型各放码点的变化量

图3-16 袖原型推板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