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可利用的热能资源及其开发潜力

可利用的热能资源及其开发潜力

时间:2023-06-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调查,可回收利用的余热资源约占各行业余热总量的60%。表2-1典型行业的余热资源2)地热地热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长寿命放射性同位素热核反应产生的热能。我国海域辽阔,按海水垂直温差18℃区域估计,可开发面积约3×103km2,可利用的热能资源量达150GW,主要分布在南海中部海域。据初步计算,南海温差能资源理论储藏量为×1019kJ[5],技术上可开采利用的能量为×1017kJ,实际可供利用的资源潜力装机容量约为TW。

可利用的热能资源及其开发潜力

我国有着大量、丰富的中低温热能资源,包括工业余热余压、太阳能、地热、干岩石海洋热等,由于受到经济发展的约束,这些热能资源以前一直处在小规模的示范性应用阶段。如今,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技术探索,已经为大规模开发中低温热能资源奠定了技术基础。

1)低温热能资源

工业余热作为一种典型的二次能源,是指能源利用设备中没有利用的能源,即多余的、废弃的热源。它包括电厂蒸汽余压、废气余热、冷却介质余热、工业废气和废水余热、高温产品和炉渣余热、化学反应余热、可燃废气废液和废料余热以及高压流体余压等。根据调查,可回收利用的余热资源约占各行业余热总量的60%。

余热资源的种类按照余热载体的不同,可分为固态、液体和气态载体的余热资源;按照余热载体温度不同,可分为高温余热(大于500℃)、中温余热(200~500℃)及低温余热(小于200℃)[1];按照余热资源来源的不同,可分为高温烟气余热、高温蒸汽余热、高温产品余热、高温炉渣余热、冷却介质余热、冷凝水余热、可燃废气余热、化学反应的余热等[2]

根据《中国节能减排发展报告》,余热资源较丰富的一些行业如表2-1所示。

表2-1 典型行业的余热资源

2)地热

地热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长寿命放射性同位素热核反应产生的热能。地热按照其储存形式可分为蒸汽型、热水型、地压型、干热岩型和熔岩型5大类。我国一般把温度高于150℃的称为高温地热,主要用于发电。(www.xing528.com)

中高温地热当属西藏地区丰富且高品质的地热资源,有各类地热显示区(点)600余处,处于全球地热富集区,发电潜力约为3GW。

中低温地热资源集中在河北、天津、江苏、福建、广东、江西等地,可作为供热之用。

3)干热岩

干热岩也称增强型地热系统(EGS),或称工程型地热系统,一般温度大于200℃,埋深数千米,内部不存在流体或仅有少量地下流体的高温岩体。国内多地发现干热岩资源:2017年我国青海共和盆地3705m深处钻获236℃的高温干热岩体,广东阳江地区地深4~10km处干热岩的温度范围约为170~220℃[3]

我国干热岩地热资源开发潜力巨大,最新统计表明3~10km深度的地热资源总量为2.09×107EJ,折合约7.15×1014t标准煤。若按可利用资源2%计,则相当于中国2010年全年能源消耗总量的4400倍[4]

4)海洋能

海洋能指的是海水中蕴含的热能,包括海洋表面层吸收并储存的太阳辐射能、海洋热流(通过海底从地球逸出的热量)、由海洋物质生成或其他形式的能量等。但真正可利用的海洋温差能资源主要取决于海水表层温度。

我国海域辽阔,按海水垂直温差18℃区域估计,可开发面积约3×103km2,可利用的热能资源量达150GW,主要分布在南海中部海域。南海诸岛水深大于800m的海域约(1.4~1.5)×106km2,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太阳辐射强烈,表层和浅层水温均在25℃以上,500~800m以下的深层水温在5℃以下,表深层水温差为20~24℃。

据初步计算,南海温差能资源理论储藏量为(1.19~1.33)×1019kJ[5],技术上可开采利用的能量(热效率取7%)为(8.33~9.31)×1017kJ,实际可供利用的资源潜力(工作时间取50%,利用资源10%)装机容量约为(1.32~1.48)TW。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