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胶黏机理及优化条件

胶黏机理及优化条件

时间:2023-06-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胶接时,胶黏剂被涂敷于两个固体表面,这两个固体称之为被粘物。实践证明,理想的黏合效果要求胶黏剂必须具备三个主要条件:1)易于流动。此理论只适用于可被胶黏剂溶解或溶胀的高分子固体材料的胶接。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如被粘物的品种、性质、表面状态和胶黏剂的组成,上述理论均有一定的局限性。

胶黏机理及优化条件

胶接时,胶黏剂被涂敷于两个固体表面,这两个固体称之为被粘物。由于胶黏剂易于流动,易把被粘物表面凹凸不平的部分填满,并使它们牢固地结合为一体。实践证明,理想的黏合效果要求胶黏剂必须具备三个主要条件:

1)易于流动。

2)充分浸润被粘物表面。

3)能和被粘物表面之间发生物理的、化学的或物理和化学的变化。

胶接部分由被粘物、表面层、界面层、胶黏剂层及胶黏剂等组成。

目前常用的黏合理论有下面4种。

1.吸附理论

黏合作用是胶黏剂与被粘物分子和原子在界面上相互吸附而产生的。分子间的互相作用力为次价力,是物理吸附;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为主价力,是化学作用。因此,胶接力是物理和化学作用的共同结果。(www.xing528.com)

2.化学结合理论

被粘物之间的胶接作用是通过胶黏剂与被粘物之间的化学作用力即主价力实现的。此理论只适用于与被粘物有反应性的胶黏剂,但不能解释其他胶黏剂。

3.机械结合理论

液体状胶黏剂流入被粘物表面的凹凸不平和多孔隙中,固化后,胶黏剂与被粘物互相咬合。此理论不能解释表面光滑(如玻璃)的被粘物胶接。

4.相互扩散理论

涂有胶黏剂的被粘物表面,由于被胶黏剂溶解或溶胀,使胶黏剂和被粘物相互越过界面层而扩散缠结起来获得胶接力。此理论只适用于可被胶黏剂溶解或溶胀的高分子固体材料的胶接。

此外,还有如静电吸引、极性、弱界面层等黏合理论。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如被粘物的品种、性质、表面状态和胶黏剂的组成,上述理论均有一定的局限性。总之,目前尚无解释所有胶黏现象的完善理论,因此一般认为胶黏机理应当是上述两种或多种黏合理论的综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