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气边界层风场的形成机制

大气边界层风场的形成机制

时间:2023-06-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气边界层是紧靠地球表面,厚度为1~1.5km 的一层大气。当前人类建立的风电场均处于大气边界层中,风电场的功率预测系统要较为准确地预测发电功率,即预测模型需要较好地表达地形和地面粗糙度对于近地风场的影响。在风电场四周5km 直径范围内,无论在哪个地点,风电场与周围地形的高差不大于60m。这两种地形依据大气边界层高度来区别。此外,沿海地区风电场由于海陆的热力学特性差异,近地风场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大气边界层风场的形成机制

大气边界层是紧靠地球表面,厚度为1~1.5km 的一层大气。这层大气运动影响因素颇为复杂,既受地面热力影响,又受到地表地形和粗糙度的影响,因此地表风场比较复杂,具有明显的湍流性质。当前人类建立的风电场均处于大气边界层中,风电场的功率预测系统要较为准确地预测发电功率,即预测模型需要较好地表达地形和地面粗糙度对于近地风场的影响。因此,有必要讨论各种风功率预测模型对各类地形的适应性,为不同地区风电场功率预测系统的开发提供依据。

图1-1 地球表面风带图

地球表面并不平坦,总有些凹凸不平和缓坡。小的不规则地貌如树林、防护林带等,都被看作是平坦场地;而大规模的高地或者洼地如山、山脊、山谷、峡谷等,都被看作是非平坦场地。按照Frost和Nowak的观点:如果地形符合下述条件,则把它们看作是平地。

(1)在风电场四周5km 直径范围内,无论在哪个地点,风电场与周围地形的高差不大于60m。

(2)在风电场上风侧4km 和下风侧0.8km 内的山丘,其高宽比不大于1/50。(www.xing528.com)

(3)在上风侧4km 范围内,风电机组叶片下端离地高度大于3倍最大高差。

非平坦地形的构成千差万别。因此,Hiester和Pennell建议做如下的分类:

(1)孤立的高地或洼地。

(2)山区地形。

山区的气流条件较复杂,因为高地和洼地是随意形成的。为了研究山区的风流态,把山区地形分成小规模和大规模两种。这两种地形依据大气边界层高度来区别。例如,若山体高度是大气边界层厚度的一小部分(约1/10),则山区可以说是小规模山丘地形;若山体高度大于大气边界层厚度或甚至超出大气边界层厚度 (约1000m)的地形则为大规模山丘地形。在确定地形与分类时必须对风向的资料加以考虑。例如,一座孤立的山 (高200m、宽1000m)位于推荐厂址之南1km 处,这种情况通常把厂址归类为非平坦地形。但是,如果风以2m/s的平均速度从这个方向吹刮的时间较少,或只有极少的风能与吹过山的风有关,那么这种地形就可以看作是平坦地形。

平坦地形对风特性 (即风速、风向和紊流)的影响,除了特别的垂直风形外,其余可以忽略不计;而非平坦地形对风特性的影响是复杂多变的。此外,沿海地区风电场由于海陆热力学特性差异,近地风场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下文将就非平坦地形和沿海地区的近地风场特性进行讨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