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单盘电缆检验方法优化:如何检验单盘电缆?

单盘电缆检验方法优化:如何检验单盘电缆?

时间:2023-06-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电缆在敷设之前,对单盘电缆要进行检验。在温度为20℃,相对湿度为80%时,市话电缆的绝缘电阻要求不小于2000MΩ·km;长途电缆的绝缘电阻要求不小于10000MΩ·km;0.9mm信号线的绝缘电阻要求不小于5000MΩ·km;0.6mm信号线的绝缘电阻不小于2000MΩ·km。表15-2-20 电缆检验的内容注:表中√表示需要检验的内容。当电缆内气压平稳后,经过72h测得的气压值不变,则认为电缆不漏气。

单盘电缆检验方法优化:如何检验单盘电缆?

电缆在敷设之前,对单盘电缆要进行检验。检验的内容见表15-2-20。现将检验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要求,简要介绍如下。

1.测试环路电阻

电缆导线的环路电阻测试结果,不应大于表15-2-21所列数值。测试环路电阻一般使用850型惠斯顿直流电桥或万用电桥。

2.测试绝缘电阻

绝缘电阻测的是每对芯线a、b线之间以及a或b线对地(金属护套)的绝缘电阻。在温度为20℃,相对湿度为80%时,市话电缆的绝缘电阻要求不小于2000MΩ·km;长途电缆的绝缘电阻要求不小于10000MΩ·km;0.9mm信号线的绝缘电阻要求不小于5000MΩ·km;0.6mm信号线的绝缘电阻不小于2000MΩ·km。测试绝缘电阻的仪器,市话电缆常用ZC25-3型绝缘电阻表,其额定电压为500V。当电缆连接有避雷器排或分线箱时,应使用电压不超过250V的绝缘电阻表。长途对称电缆常用ZC25-4型绝缘电阻表测试,其额定电压为1000V。同轴电缆常用RCJ-3型绝缘电阻测试仪测试。以上绝缘电阻的测量均可采用数字绝缘电阻表。

15-2-20 电缆检验的内容

978-7-111-57830-7-Part03-69.jpg

注:表中√表示需要检验的内容。

15-2-21 导线的环路电阻(20℃时)

978-7-111-57830-7-Part03-70.jpg

3.测试断线、混线、接地

在进行断线、混线和接地检验时,一般使用耳机电池。检验时先将两端电缆头打开,剥掉适当长度的外皮,露出芯线束,并剥去导线绝缘层2~3cm,然后进行检验。

1)断线测试:把电缆一端导线束全部短路,在该端接出一根测试引线,引线另一端与耳机(灯泡)及干电池(3~6V)串联,电池另一端接出一根模线,它与电缆另一端(测试端)导线束逐根碰触,如果耳机听到“喀”声,说明是好线,如无声音,则是断线。若用灯泡,灯亮是好线,不亮是断线。

2)混线测试:电缆一端全部开路,测试端为短路。在测试端串接引线、干电池、耳机(或灯泡)、模线。在测试端逐一取出被测导线,与模线碰触时,耳机听到“喀”声或灯泡亮时即表明该线有混线。(www.xing528.com)

3)接地测试:电缆两端导线束全部开路,引线、干电池、耳机(或灯泡)、模线与金属护套串联,模线另一端与导线逐一碰触,若听到“喀”声或灯泡亮,表示该线有接地。

4.测试电气绝缘强度

当电缆附近的高压输电线发生接地故障时,在电缆导线上将产生较高的感应电压。为了保证电缆导线间及导线与外皮间的绝缘不致被击穿,因此要具有一定的耐压强度。

全部导线对接地的外皮间要大于交流1800V(如用直流测试其值应乘以2),持续2min。除信号线外,任意导线间要大于交流1000V,持续2min。测试仪表一般使用JN-5003型晶体管耐压测试器,输出电压为直流。长途对称电缆也可以使用输出为交流电压的耐压测试器。

5.测试近端串音衰减

要求被测的所有电缆,有50%以上的标称制造长度,至少要有一端的全部数据不低于62.5dB。

测试近端串音衰减,常用的仪器是晶体管串音衰耗测试器。它包括QF-661型振荡器、QW-803B型串音衰耗测试器及QP-200B型指示器三部分。串音衰减的测试方法有直读法(电平差法)和比较法两种。直读法比较复杂,从准确性来说,如果对仪表校核不准,容易产生偏差,故一般多采用比较法。

6.测试远端串音防卫度

要求七组电缆(除9个数据外)及四组电缆(除4个数据外),在每个标称制造长度中,均不小于74dB。使用的仪器与测试近端串音衰减使用的仪器相同。

7.充气检查

其目的为了检验电缆护套的密闭性。充入电缆内的气压,最高不能大于0.15MPa。当电缆内的气压达到稳定状态后,全塑电缆的气压要求为0.05~0.06MPa。

用气压表测量电缆两端的气压,或者连续两天在电缆的同一端,量出的气压值相同,则说明气压已经平稳。当电缆内气压平稳后,经过72h测得的气压值不变,则认为电缆不漏气。如果发现有漏气现象,可以倒盘查漏,及时把漏洞修补好。

另外电缆要识别端别。将电缆头打开后,要把A端或B端识别出来,并用红漆书写在盘上,便于电缆接续和运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