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质构造及裂隙发育分析在坝址区

地质构造及裂隙发育分析在坝址区

时间:2023-06-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破碎带宽度为0.1~0.3 m,组成物为角砾岩、压碎岩,钙质胶结差,断层面粗糙。图2.3-3坝址区断层走向玫瑰花图裂隙受历次构造活动及断层的作用和影响,坝址区裂隙十分发育,裂隙宽度一般为0.5~2 cm,较宽者达3~5 cm。该组裂隙在坝址区约占23.5%。表2.3-2坝址区断裂构造发育程度级别划分续表2.3-2注:Fe为区域断层编号;F为坝址区、厂房区、库区断层编号;f为施工开挖、隧洞掘进揭露的中、小断层编号;下同。

地质构造及裂隙发育分析在坝址区

坝址区位于近东西向展布的新堡—力士山复背斜的北翼,岩层产状为NW275°~295°NE∠30°~53°,属陡倾巨厚层状岩体区。九甸峡进口分布区域压性断层燕子坪断层(Fe2、倾下游),下游约3 km的电站厂房区分布区域压性断层桥道堡断层(Fe1、倾上游),两断层呈近东西向展布,坝址区位于两断层形成的断块内,断裂构造属于低序次的伴生或派生构造,主要形成于海西期,多具两次或两次以上活动的特征,说明受后期构造活动的干扰和影响,产生了继承性活动和改造。

(1)断层

坝址区测绘范围内共有断层62条。按其特征可划分为4组。

①近东西向压性断层

近东西向压性断层走向为NE70°~88°或NW282°~300°,倾向为SE或SW、NE,倾角变化大,多在40°~80°之间。破碎带宽度一般为0.2~0.5 m,局部达2~4 m,组成物为糜棱岩、角砾岩、压碎岩、断层泥等,钙质胶结好,局部充填条带状或团块状方解石,断层面平坦光滑。该组断层在区内发育良好,规模大,延伸较远,呈舒缓波状,横切河床平行展布,发育间距为40~60 m,如F3、F5、F7、F8、F9、F10、F33等。

②近南北向扭性断层

近南北向扭性断层走向为NE10°~25°或NW340°~357°,倾向为SE、NW或NE,倾角为46°~70°,个别断层倾角较陡,破碎带宽度一般为0.5~1.0 m,局部达2 m左右。该组断层中NNE向展布的断层具有左行张扭的特征,一般破碎带较宽(F1、F2),组成物为碎裂岩、角砾岩,沿断层破碎带充填方解石团块或脉,钙质胶结好,断层面粗糙,沿断层有溶洞发育;NNW向展布的断层具右行压扭的特征(如F17),一般破碎带宽度小于0.5 m,组成物为压碎岩、糜棱岩,局部见有断层泥,泥钙质胶结较好,断层面光滑且呈舒缓波状。该组断层在坝址区多分布于右岸,延伸较远,与其他断层交汇切割,对右岸岩体的完整性影响较大,如F1、F2、F17、F44、F47、F48、F49、F50等。

③北东向压扭性断层

北东向压扭性断层走向为NE43°~67°,倾向为SE,倾角为46°~70°,破碎带宽度为0.2~0.8 m,局部达2~3 m,组成物为压碎岩、糜棱岩和断层泥,钙质胶结好,断层面多有方解石薄层分布。该组断层在坝址区内发育分布数量最多,大部分分布于右岸(F1与F2之间),一般规模不大,延伸较短,略有弯曲。如F4、F11、F12、F13、F14、F15、F25、F30、F35、F37、F38、F39、F51、F52、F61、F62等,均为左行压扭性断层。

④北东向张性断层

北东向张性断层走向为NE40°~70°,倾向为NW或SE,倾角为23°~60°,部分倾角较陡,产状变化大。破碎带宽度为0.1~0.3 m,组成物为角砾岩、压碎岩,钙质胶结差,断层面粗糙。该组断层发育数量不多,规模小,延伸不长,如F34、F36、F54、F55、F56等,受其他各组断层限制。各组断层发育方向见图2.3-3。

图2.3-3 坝址区断层走向玫瑰花

(2)裂隙

受历次构造活动及断层的作用和影响,坝址区裂隙十分发育,裂隙宽度一般为0.5~2 cm,较宽者达3~5 cm(岸边后期卸荷引张者除外)。它们是多序次构造活动的产物,各个方向均有发育(图2.3-4),按其走向归纳为4组。

图2.3-4 坝址区裂隙走向玫瑰花图(www.xing528.com)

①北东向

走向为NE21°~70°,延伸略有弯曲,倾角变化大,其倾向SE者多为剪切裂隙,倾向NW倾角较缓者在右岸Ⅲ级阶地以上及坝线下游与坡向一致,对岸坡稳定影响较大,该组裂隙在坝址区约占37.8%。

②北西向

走向为NW291°~340°,其倾向NE者在左岸多形成卸荷裂隙,该组裂隙在坝址区约占20.2%。

③近南北向

走向为NW341°~NE20°,多呈弧形延伸,倾角较陡,一般大于60°,在岸边或地形陡峻处多有卸荷作用产生,最大宽度为0.1~0.3 m,多见有岩块、岩粉充填,局部见后期泥质充填,无胶结。该组裂隙在右岸Ⅲ级阶地后缘尤为发育。对于右坝肩附近卸荷松弛岩体(不稳定岩体)的产生发育,该组裂隙起重要作用。该组裂隙在坝址区约占23.5%。

④近东西向

走向为NE71°~90°或NW271°~290°,多属剪切裂隙,面光滑,延伸平直,部分充填方解石及岩粉,钙质胶结较好,该组裂隙在坝址区不甚发育,约占18.5%。

以上断裂构造纵横交错,使坝址区岩体受到不同程度的切割,岩体完整性受到破坏,较大断裂切割的岩体浅表层一般形成大于1 m3的块体,微裂隙切割的块体多呈10 cm×20 cm×25 cm。在陡峻的岸坡上局部形成危石,尤其右岸(坝轴线上游60 m至下游60 m区段)表现更为突出,同时也为地下水的赋存及径流提供了条件。

(3)断裂结构面分级

坝址区断裂构造发育,按其发育规模、延伸变化情况、发育程度进行级别划分,其结果见表2.3-2。其中Ⅱ~Ⅳ级结构面在坝址区普遍发育,坝址区结构面分级直接影响坝址区建筑物的工程地质条件。Ⅱ级结构面为切割坝址区的较大断层,Ⅲ、Ⅳ级结构面一般受控于Ⅱ级结构面。

表2.3-2 坝址区断裂构造发育程度级别划分

续表2.3-2

注:Fe为区域断层编号;F为坝址区、厂房区、库区断层编号;f为施工开挖、隧洞掘进揭露的中、小断层编号;下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