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动力计算结果分析

动力计算结果分析

时间:2023-06-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面板沿坝坡向和坝轴向最大动压应力和动拉应力等值线见图5.2-12至图5.2-15。图5.2-19防渗墙竖向最大动压应力等值线图5.2-20防渗墙竖向最大动拉应力等值线图5.2-21防渗墙坝轴向最大动压应力等值线图5.2-22防渗墙坝轴向最大动拉应力等值线坝体横剖面水平顺河向和竖向残余位移分布见图5.2-23和图5.2-24。

动力计算结果分析

在三维动力计算分析中,选取河床段靠近右岸坡侧的横断面(0+81断面)作为代表性断面整理计算结果。在结果的整理中,如无特别说明,所给出的最大值(加速度、动应力等)均是动力反应中实际算得的最大反应值。断面上选取的若干典型节点和单元的位置见图5.2-2。

图5.2-2 典型节点和单元的位置示意

节点a、b、c水平顺河向和竖向的加速度反应-时程曲线见图5.2-3至图5.2-5。

图5.2-3 节点a的加速度反应-时程曲线

图5.2-4 节点b的加速度反应-时程曲线

图5.2-5 节点c的加速度反应-时程曲线

坝体水平顺河向最大反应加速度和最大竖向反应加速度分布见图5.2-6至图5.2-7。

图5.2-6 0+81剖面顺河向最大反应加速度等值线(单位:m/s2

图5.2-7 0+81剖面最大竖向反应加速度等值线(单位:m/s2

由计算结果可见,坝体加速度反应在顺河向最为强烈,顺河向加速度反应在河床中部最大。堆石顺河向最大加速度为7.47 m/s2,最大加速度放大倍数为2.63,发生在下游坝顶。面板顺河向最大加速度为7.32 m/s2,最大加速度放大倍数为2.58。坝体横河向(坝轴向)最大加速度为3.74 m/s2。坝体最大竖向加速度为4.18 m/s2,最大加速度放大倍数为2.21。下游坡的反应加速度大于上游坡的反应加速度,坝体水平顺河向最大加速度发生在下游坝顶处,坝体竖向最大加速度发生在下游坡上部靠近坝顶处。相比之下,竖向加速度反应比水平向加速度反应要小。

坝顶及坝顶附近下游坡区域的加速度反应比较大,在地震作用下上述区域存在局部堆石松动、滑落的可能性,应采取适当的加固措施。

A号、B号和C号单元的最大动剪应力-时程曲线见图5.2-8至图5.2-10。坝体横剖面最大动剪应力分布情况见图5.2-11,堆石体的最大动剪应力为334.3 kPa。

图5.2-8 典型单元A最大动剪应力-时程曲线

图5.2-9 典型单元B最大动剪应力-时程曲线

图5.2-10 典型单元C最大动剪应力-时程曲线

图5.2-11 0+81横剖面最大动剪应力等值线(单位:kPa)

在地震情况下,面板沿坝坡向和坝轴向的动应力较大,法向动应力较小。面板沿坝坡向和坝轴向最大动压应力和动拉应力等值线见图5.2-12至图5.2-15。面板沿坝坡向最大动应力出现在面板中上部,数值为3.21 MPa,坡向最大动拉应力为3.04 MPa。面板沿坝轴向最大动压应力为2.68 MPa,坝轴向最大动拉应力为2.51 MPa。由于河床深槽的影响,面板底部有应力集中现象。

图5.2-12 面板坡向最大动压应力等值线(单位:MPa)

图5.2-13 面板坡向最大动拉应力等值线(单位:MPa)

(www.xing528.com)

图5.2-14 面板坝轴向最大动压应力等值线(单位:MPa)

图5.2-15 面板坝轴向最大动拉应力等值线(单位:MPa)

静、动叠加情况下面板拉应力区的分布情况见图5.2-16(图中阴影部分)。由图可见,面板周边部位存在拉应力,且拉应力区范围较广,因此有必要在相应部位采取一定的工程处理措施,以防止面板产生结构性裂缝。

图5.2-16 面板拉应力区分布情况(阴影部分为拉应力区)(静、动叠加)

面板顶部节点水平顺河向动反应位移-时程线(不含地震过程中的残余变形)见图5.2-17。地震结束后因地震作用产生的面板地震残余挠度情况(0+81横剖面)见图5.2-18,其中最大值为39.8 cm。

地震引起的周边缝最大位移为:张开10.8 mm;沉降10.1 mm;剪切9.3 mm。地震引起的垂直缝最大位移为:张开7.5 mm;沉降4.4 mm;剪切3.7 mm。

图5.2-17 面板顶部节点水平顺河向动反应位移-时程线

图5.2-18 震后因地震作用产生的面板挠度(cm)(0+81剖面)

在地震工况下,防渗墙竖向最大动压应力为1.67 MPa,竖向最大动拉应力为1.55 MPa。防渗墙坝轴向最大动压应力为1.52 MPa,坝轴向最大动拉应力为1.46 MPa。

防渗墙竖向最大动压应力和动拉应力等值线见图5.2-19和图5.2-20。防渗墙坝轴向最大动压应力等值线和动拉应力等值线见图5.2-21和图5.2-22。

可见,在地震作用下,防渗墙在顶部和底部都出现了较大的动拉应力,坝轴向动拉应力在岸坡处也比较大,应予适当注意。

地震引起的连接板与趾板间接缝最大位移为:张开1.8 mm;沉降2.6 mm;剪切2.9 mm。地震引起的连接板与防渗墙间最大接缝位移为:张开3.1 mm;沉降2.1 mm;剪切3.9 mm。

图5.2-19 防渗墙竖向最大动压应力等值线(单位:MPa)

图5.2-20 防渗墙竖向最大动拉应力等值线(单位:MPa)

图5.2-21 防渗墙坝轴向最大动压应力等值线(单位:MPa)

图5.2-22 防渗墙坝轴向最大动拉应力等值线(单位:MPa)

坝体横剖面水平顺河向和竖向残余位移分布见图5.2-23和图5.2-24。沿坝轴线纵剖面竖向残余变形分布情况见图5.2-25。坝体最大顺河向残余位移中,向下游最大,为20.3 cm,向上游的最大水平残余位移为12.4 cm。最大坝轴向残余位移中,向左岸10.2 cm,向右岸9.8 cm;最大竖向残余位移(沉降)为37.8 cm,发生在坝顶处。坝体下游的残余变形相对比上游的残余变形大。坝体地震沉陷量为坝高(不含覆盖层厚度)的0.28%。

图5.2-23 0+81横剖面水平顺河向残余位移等值线(向下游为正,单位:cm)

图5.2-24 0+81横剖面竖向残余位移等值线(向下游为正,单位:cm)

图5.2-25 沿坝轴线纵剖面竖向残余变形等值线(单位:c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