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环保技术:如何选择适应环境的工艺?

环保技术:如何选择适应环境的工艺?

时间:2023-06-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汉族特殊族群的劳动人民世代劳作于大海之边或大山之中,大自然赋予他们一切生活来源,这种特殊的生存环境塑造了他们崇尚自然、质朴达观的民族性格,形成了以自然、朴实为美的服饰制作观念。汉族特殊族群在物资相对匮乏、生产环境相对恶劣的条件下,催生了用智慧去设计、裁剪、缝制出这样的服饰,正是他们深刻了解服饰的面料、服饰的制作工艺而形成的工艺智慧。

环保技术:如何选择适应环境的工艺?

汉族特殊族群的劳动人民世代劳作于大海之边或大山之中,大自然赋予他们一切生活来源,这种特殊的生存环境塑造了他们崇尚自然、质朴达观的民族性格,形成了以自然、朴实为美的服饰制作观念。这正体现了《礼记》中“格物致知”的造物理念。首先,是由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严酷的自然环境,要求服装具有良好的保暖性或散热性,以及较强的实用性;其次,是由族群特殊的生活方式和民族性格决定的;最后,是由面料的特殊属性和当地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具体而言,从排料裁剪上看,这些服饰充分尊重面料的自然属性,做到因材施艺,审曲面势,以不破坏幅宽的完整性为原则进行裁剪,以此提高面料的利用率。在惠安女和高山汉女性服饰在制作过程中尽量减少结构分割,利用面料的自然幅宽,最大限度地保持了面料的完整,保持来之不易天赐织物的原生态,既是制作者对造物的敬畏,也是对自然之物崇敬之情的流露。在结构细节上,以惠安女的接袖衫为例,有些江南大学的汉族服饰传习馆馆藏服饰在衣襟有明显的拼补迹象,这是服装在穿用过程中替换破损面料留下的痕迹,是“坚而不论工拙,先可用而后求美”[19]的朴素表现形式,充分体现审美愉悦屈于实用需求,缝制论“坚”不论“工拙”的原始民间造物思想。同时,滚边工艺也广泛应用于惠安女各类上衣中,衣沿底摆处的滚边又称宽沿边或内贴边,其设计初衷是为了服装在外力拉伸下保持尺寸稳定性,增强服装耐磨强度,由于侧缝开衩和下摆宽摆幅的设计,服装在着装状态下其内贴边随着人体走动时隐时现,内贴边布料艳丽的颜色和特殊的纹理与面料形成强烈对比,无形中起到装饰美观的作用;再如小岞惠安女服饰中的贴背,贴背在下摆和侧缝衩位处饰有滚条,其衣沿底摆的内贴边在外置上与滚条里外对应,缝制滚条的同时有效固定了内贴边,不但减少了工时工序,走针在内贴边上留下的花边纹样线迹起到极强的装饰效果。

从服装造型上看,惠安女上装的衣长较短,衣身属于较宽松式样,袖子合体,袖长至腕,左右两侧上弯至腰上,整体形成肩、胸部合体,下摆宽大的造型特点。这种款式结构不但使妇女在劳作过程便于弯腰展臂,更使其拥有足够大的衣下空间,促进了空气的流通,同时向下开口的下摆和向上开口的大襟线设计,也促进了冷热空气的对流,形成“烟囱效应”[20],有利于散热导湿,满足卫生舒适需求。崇武的节约衫和阔腿裤喜用“压褶”工艺,使服装表面形成整齐的规律褶裥,一方面,褶裥本身的三维立体造型可增强服饰美观,另一方面,褶裥的褶量在着装状态下可有效加大服装的衣下空间,有利于海上作业时通风透气,使被海水打湿的衣裤快速风干。

因为,高山汉迁居的时间较晚,平坝地区和条件较好的土山地区已经被壮族瑶族等原住民所居住,加上需要躲避的原因,他们选择了偏僻却安全的大山深处,在条件很差的石山地区或土山的顶部定居,居住和耕种环境都相对恶劣。他们世代劳作于大山之中,大自然赋予他们一切生活来源,这种特殊的生存环境塑造了他们崇尚自然、质朴达观的民族性格,形成了以自然、朴实为美的独特审美观念。(www.xing528.com)

而高山汉服饰在结构中大量运用拼接、补缀的手法,有些人把它看成“装饰”则是一个重大的误读,它揭示了一种朴素而伟大的普世价值。拼,是为了充分利用边角余料;缀,是为了减少对服饰中易磨损部位的直接磨损,以此来延长整件服饰的使用寿命。正如《中华民族服饰结构图考》中讲到的:“拼缀是古人的敬物精神和节俭意识在古典华服中的投射。”[21]高山汉女裤在缝制工艺上讲究布片与布片之间的连缀,其技术特征表现在裁剪时根据造型分解裁片,化整为零[22];缝纫时又通过短绗针和平缝、搭接缝型组合裁片,化零为整,而且大量的拼接更可以是破损的面料随时替换而不影响美观。另外,由于山地环境交通不便,过去以大型牲畜为主要交通工具,小匾裤裤裆的较大堆积量,便是过去为了方便骑马而设计的。

另外,上衣的贴边、里襟等隐蔽处,由于不影响外观,并便于充分利用面料的边角余料,所以贴边对用料色彩的一致性、形制的完整性和面料的统一性都不太讲究。经过对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馆藏汉族特殊族群女性上装分析,可以发现,大多数的大襟与前侧贴边色彩的不一致、尺寸也不统一,甚至领口内贴边的重要部位也不例外

汉族特殊族群在物资相对匮乏、生产环境相对恶劣的条件下,催生了用智慧去设计、裁剪、缝制出这样的服饰,正是他们深刻了解服饰的面料、服饰的制作工艺而形成的工艺智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