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彻悟生死,达观超然的心境

彻悟生死,达观超然的心境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庄子对生死有着常人所难以企及的透彻与通达。死亡是沉重的话题,但庄子却看得淡然、超然。他认为道法自然,生生死死是人类的新陈代谢,生则好好生活,死则超然以对。在庄子生命垂危时,更可看出他的人生态度。庄子以理化情,认为生和死本质上没有区别,都是自然的一种运化,如同四季的运行。既然死亡不可避免,那么安顺于变化,才能领悟生命的真谛,不再贪生怕死,哀乐自然不能侵扰内心的平静了。

彻悟生死,达观超然的心境

庄子对生死有着常人所难以企及的透彻与通达。死亡是沉重的话题,但庄子却看得淡然、超然。《庄子》中记载,庄子的妻子死了,他不但没有悲伤哭泣,反而鼓盆而歌。他的朋友惠施不理解,庄子则认为,世间一切事物从无到有,从生到死,就像春夏秋冬四季循环反复一样。人死了,平静地躺在宇宙间巨大的居室里,而活着的人,却在身边大哭,那就是没有彻悟生命的本质。他认为道法自然,生生死死是人类的新陈代谢,生则好好生活,死则超然以对。在庄子生命垂危时,更可看出他的人生态度。当时,他的弟子们商量,要对贫困一生的恩师进行厚葬。而庄子说,他以蓝天为棺椁,把日月当宝玉,视群星为珍珠,用天下万物做陪葬,这还不够齐备吗?还搞什么厚葬?弟子们解释说,怕他的遗体被乌鸦啄食。庄子说,放在地面上为乌鸦啄食,埋到地下则会被蝼蚁所食,这就等于从乌鸦嘴里夺过来,再送到蝼蚁嘴里,这不是偏心吗?面对死亡庄子能如此看得透,勘破生死,乐生悦死,问世间能有几人?

《庄子》中记载,庄子骑着一匹瘦马,慢慢行走在通向楚国的古道上。凛冽的西风扑打着庄子瘦削的面孔,掀起他萧瑟的鬓发。庄子顾目四野,但见哀鸿遍野,骷髅遍地,一片兵荒马乱后的悲惨景象。夕阳西下,暮野四合。庄子走到一棵枯藤缠绕的老树下,惊得树上几只昏鸦盘旋而起,聒噪不休。庄子把马系好后,想找块石头坐下休息,忽见树下草丛中露出一个骷髅来。庄子走近去,用马鞭敲了敲,问它道:“先生是因贪生违背事理而落到此地步的吗?还是国破家亡、刀斧所诛而落到此地步的呢?先生是因有不善之行、愧对父母妻子而自杀才到这地步的吗?还是因冻馁之患而落到此地步的呢?亦或是寿终正寝所致?”说完,拿过一骷髅,枕之而卧。不一会儿,便呼呼入睡。半夜时,骷髅出现在庄子梦中,说道:“先生刚才所问,好像辩士的口气。你所谈的那些情况,皆是生人之累,死后则无此烦累了。您想听听死之乐趣吗?”庄子答:“当然。”骷髅说:“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容游佚,以天地为春秋。即使南面称王之乐,亦不能相比也。”庄子不信,问:“如果让阎王爷使你复生,还你骨肉肌肤,还你父母、妻子、乡亲、朋友,您愿意吗?”骷髅现出愁苦的样子,道:“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庄子借与骷髅的对话说明于生无所恋,于死有所怀。

庄子曾言:“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在道家看来,活着就像是劳苦,死去就像是休息。对于生死,道家一向看得很开,他们认为人生一世,酸甜苦辣都尝过,生命最后的时刻,一切是非烦恼都一起化为泥土,随着一把火归于天地大道,又有什么不好。庄子以理化情,认为生和死本质上没有区别,都是自然的一种运化,如同四季的运行。既然死亡不可避免,那么安顺于变化,才能领悟生命的真谛,不再贪生怕死,哀乐自然不能侵扰内心的平静了。(www.xing528.com)

古代的智者,给后世留下的不仅是汪洋恣肆的美文,更有那打破心灵壁垒的高远眼光。解读古人,“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豪迈与激情;“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我们感受到信念和坚持的力量;“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让我们感受到用舍行藏的优游。也许当人们经历了太多的世事后,一身疲惫,百感交集,不知道心灵该去向何方时,透过书籍的缝隙,透过历史的烟尘,能隐隐约约地感觉到有一个人站在那里,那是一个瘦弱的身影,清矍的苍然面容,他的思想、文章和格局,却让人茅塞顿开,让人迷茫的心灵渐渐获得宁静。那位叫庄子的老人,在烟尘之外,等了我们好久。他启示我们打破物质世界负累而获得精神逍遥;让我们解放心灵,获得天人合一、物我相融的审美感知;让我们拥有用舍行藏、优游逐岁的思辨智慧,以悲悯而又充满挚爱的观世情怀、彻悟生死的通透与达观,来静观纷繁人生。他用笔下的世界,养护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喧腾而浮躁的内心平复为一汪潭水,静赏月光,静享流岚,渐渐地涵养成山谷中一处隐秘的桃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