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优化装备系统的保障性?

如何优化装备系统的保障性?

时间:2023-06-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保障性,是装备的设计特性和计划的保障资源满足平时战备完好性和战时利用率要求的能力,也就是具备召之即来,来即能战的能力。保障资源是指使用与维修装备所需的硬件、软件与人员等的统称,是对装备实施保障活动的物质基础。通过开展保障性分析,一方面同步综合考虑装甲装备的保障问题,使保障考虑影响装甲装备设计;另一方面通过同步规划保障资源,建立经济有效的保障系统,对装甲装备实施及时有力的保障。

如何优化装备系统的保障性?

所谓保障性,是装备的设计特性和计划的保障资源满足平时战备完好性和战时利用率要求的能力(GJB 451A《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术语》),也就是具备召之即来,来即能战的能力。装备保障性一般是指装备系统(包含主装备和保障系统)的保障性,主装备必须要与之匹配的保障系统有机组合,形成装备系统,才能有效完成规定的作战与使用功能。

装甲主装备在列装部队后能否尽快形成保障能力,本质上取决于装备系统所具有的保障性,既要求装甲主装备本身具有便于保障的设计特性,又要求配套的保障系统具有能够对其实施及时有效保障的特性,上述两个方面合起来称为装备系统的保障性。

装甲装备保障性是装备系统的固有属性,它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含义:

(1)装甲装备自身要具有便于保障的设计特性,也就是装备自身“好保障”。装甲装备设计得可靠耐用,操作简便,易于维护、修理,便于检测、装卸、运输,便于补充燃油、冷却液、弹药等消耗品,主装备的保障工作内容就会少而精、难度也会降下来。比如装甲装备单车战斗准备工作内容少、时间短,装备具备自动装填弹药的能力,装备受油速率高、加油时间短等,都体现了装甲装备便于保障的特性。(www.xing528.com)

(2)围绕装甲装备所规划的保障资源应当充足而且适用,也就是将装备“保障好”。保障资源是指使用与维修装备所需的硬件、软件与人员等的统称(GJB 451A《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术语》),是对装备实施保障活动的物质基础。通常保障资源包括八大类:(1)装备保障人力和人员;(2)备品备件;(3)保障设备;(4)技术资料;(5)训练与训练保障资源;(6)计算机保障资源;(7)保障设施;(8)包装、装卸、储存和运输保障资源。对于装甲主装备,所配套的保障资源如果在品种和数量上能满足其使用与维修需求,则说明所规划的保障资源是充足的;所配套的保障资源如果与主装备协调匹配,而且都是装备使用与维修保障所必需的,则说明所规划的保障资源是适用的。简而言之,与装甲主装备配套的保障资源,一方面要做到需要的都配齐,另一方面要做到不需要的不配备,也就是既要充足又不过剩。

如果所规划的保障资源不充足,就会因等待保障资源而延误装甲装备的保障行动,进而降低装甲主装备的战备完好性水平;如果所规划的保障资源不适用,就会出现保障总时间延长,或者保障资源过剩造成保障费用高涨的情况。

要想提高装甲装备的保障性水平,就必须同步开展保障性分析。通过开展保障性分析,一方面同步综合考虑装甲装备的保障问题,使保障考虑影响装甲装备设计;另一方面通过同步规划保障资源,建立经济有效的保障系统,对装甲装备实施及时有力的保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