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水文水资源研究的发展和挑战

水文水资源研究的发展和挑战

时间:2023-06-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前,水文研究工作仍主要偏重于山区水文,注重山区来水及径流分析,对中、高山区水文问题、绿洲水文问题和生态水文问题的研究仍十分缺乏。水循环规律的研究,在“空中”、“地下”和“绿洲”等三个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弱势。对绿洲区水循环和荒漠生态区水循环以及水资源合理配置等缺乏基础研究。

水文水资源研究的发展和挑战

(一)研究发展阶段

(1)河川径流测验研究阶段。我国现代水文学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末,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以河流水文为主的水文研究迅速发展,包括边远地区河流水文调查与全国水文区划的研究。新疆的水文工作亦正始于此,1959年成立了水文局,目前,已建立国家基本水文观测站点139处。

(2)水资源评价阶段。20世纪70~80年代,从河流水文逐渐扩大到其他陆地水体,包括冰川湖泊与沼泽水文及水文过程(如冰川、高山永久积雪融水、降雨产汇流规律,洪水发生成因,河沙运移条件与动力等)的研究。这一时期开展了全国第一次水资源评价,同时一大批大中河流的流域规划也相继展开,水文水资源工作全面进入流域水资源综合评价阶段。

(3)水资源合理配置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水文工作为基础,水资源问题与环境水文研究得以迅速发展。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水资源危机的激化和供需矛盾的加剧,特别是“环境的持续性”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被普遍认同,人们对过去不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单纯追求经济发展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持续和和谐的原则指导下,提出了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协调发展的治水新思路。要求在统筹考虑生产、生活和生态三方面需水的要求下合理配置水资源,确保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根据干旱区内陆河流的地形地貌和径流形成、扩散、消耗的水循环过程及特点,流域的水文系统由山区水文、绿洲水文和荒漠生态水文所构成。当前,水文研究工作仍主要偏重于山区水文,注重山区来水及径流分析,对中、高山区水文问题、绿洲水文问题和生态水文问题的研究仍十分缺乏。水循环规律的研究,在“空中”、“地下”和“绿洲”等三个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弱势。

1.“空中”手段不强(www.xing528.com)

由于受地形、交通和环境条件的制约,山区雨量站布设稀少,且通过卫星遥感、自动测报等现代化技术获取信息的手段落后,因此,在空间尺度上对大气降水及径流形成规律缺乏研究,直接影响水资源评价的准确性和洪水预报的可靠性。同时,对山地冰雪累积和消融规律以及山区下垫面(森林及草甸)对径流的影响等方面也缺乏基础研究。

2.“地下”水量不明

干旱内陆区水资源主要形成于山区,在平原大量转化为地下水,地表水和地下水同属“一源”,是相互转化、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由于缺乏系统的监测评价和长期的试验研究,对地下水补给量测算(降水入渗、河渠水入渗、灌溉入渗、山区侧向地下水流对平原地下水的补给)、地下水排泄量测算(地下水浅埋带蒸发排泄量、泉水溢出量、地下水开采量等)、试验参数的可靠性和评价方法的科学性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对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与土壤水之间的“四水转化”关系的研究就更加薄弱了。

3.“绿洲”情况不清

根据干旱区内陆河流的特点,山口水文站可以控制河川径流的绝大部分,但出山之后水文观测站点少,对平原区人工绿洲和天然绿洲内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以及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相互转化等缺乏系统的监测和研究。对绿洲区水循环和荒漠生态区水循环以及水资源合理配置等缺乏基础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