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附加电源作用下的行波传输机制

附加电源作用下的行波传输机制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附加电源-ef作用于故障附加网络,在故障点产生向线路两侧运动的行波。实际输电线路一般为均匀线路,即电阻、电感、电容是均匀沿线路分布的,且均为常数。当U F、iF运动到某一点时,该点获得电压UF、iF及一定速度的电磁场,所以在该点所接收到的是有一定速度的波,称为行波。

附加电源作用下的行波传输机制

不失一般性,设单相输电线路mn在F点发生了金属性短路,如图51(a)所示。根据叠加原理,如图51(b)所示,故障状态等效于在故障点增加了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电压源,其电源电压数值等于故障前F点的电压e f;故障后的网络可以等效为非故障状态网络和故障附加网络的叠加,如图51(c)和(d)所示,其中非故障状态网络即故障前的正常运行网络,故障附加网络在故障后出现,作用在非故障网络的电压源为ef,作用在故障网络的电压源为-ef,后者称为虚拟电源或附加电源。附加电源-ef作用于故障附加网络,在故障点产生向线路两侧运动的行波。

图51 输电线路F点故障时等效网络图

式中 θ——故障初相角。

线路上故障产生的传向线路两端的第一个电流、电压行波波头大小为

式中 Rf——故障过渡电阻

ZC——输电线路波阻抗,一般为300Ω。

由式(52)和式(53)可知,故障时电压相角的大小及接地电阻的大小影响行波的大小。故障相角为90°,即电压最大值时故障,产生的行波最大;而故障相角为0°,即电压为零时故障,产生的行波最小,即为零,这是行波故障保护和定位的测量死区。电力系统95%的故障发生在峰值附近30°范围内,故障发生在10°以下的几率非常低,为了缩小故障行波的测量死区,必须采用专门的高精度行波传感器以提高行波检测的精度。(www.xing528.com)

研究输电线上的行波过程时,全面考虑所有参数的影响将是十分复杂的事情。实际输电线路一般为均匀线路,即电阻、电感、电容是均匀沿线路分布的,且均为常数。为了使问题简化,在下面的讨论中忽略电阻和电导的影响,即认为输电线路是无损的,其等值电路如图52所示。

图52 单相导线等值电路

下面分析行波的传播过程。

假设单位长度的电感和电容分别为L、C,那么长度为d x这一段线路的电感、电容分别为Ldx,Cdx

当在图52中F点加上电压时,C1上的电压为UF,但电容C2、C′2是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到达UF,而C3、C′3上的电压需要较C2、C′2更长时间才会出现。由此可见,UF这一电压是以一定速度向+x和-x方向运动,即电场是用一定速度运动的。同时,在电容充电时将有电流流过电感,并在导体周围建立磁场。因为电压以一定速度运动,所以对应的电流iF也以一定速度运动。当U F、iF运动到某一点时,该点获得电压UF、iF及一定速度的电磁场,所以在该点所接收到的是有一定速度的波,称为行波。U F、iF分别称为电压波、电流波。

从行波形成的过程来看,导线之所以产生波过程是因为线路具有分布电感和电容,即线路模型是分布参数的模型;如果线路是集中参数模型,则无波过程。行波分为电压波和电流波,这两种波同时存在。它们又可分为前行波(沿+x方向运动)和反向行波(沿-x方向运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