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辛弃疾经典诗赏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经典诗赏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因为郁结不展,所以要一吐为快;因为忧愤深广,反而无所适从;因为说不胜说,无所适从,所以转移话题,无语秋凉。

辛弃疾经典诗赏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qiǎng)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创作时间在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至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间。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www.xing528.com)

全词说愁抒恨,对比行文,顶针连缀,吞吞吐吐,曲曲折折,营造一种悠远绵长、深邃迷蒙的意境,让人歌咏之余深切感受词人悲壮苍凉无语向天的无穷意绪。

上片说少年之“愁”,包含两层因果,抒写无愁之愁。前面两句“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字面意思是,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未深,自信乐观,觉得自己的人生字典里面根本没有什么忧愁苦恨,所以喜欢像文人墨客一样,登高望远,临风抒怀,自我觉得气派、自豪,殊不知这只不过是装腔作势、无病呻吟,一派矫情而已。实际上,少年时候的辛弃疾,并非对忧愁苦恨毫无感知,生长在沦陷之地,目睹异族蹂躏百姓的种种惨状,目睹北方抗金的种种壮举,心生抗金复国之志,坚信勇赴国难、救亡图存的信念,只是年纪尚轻,时机未到而已。壮志早已埋藏心间,热血早已沸腾生命。后面两句“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也是前因后果,因为喜欢登楼赏景,登高望远,还因为书生意气,舞文弄墨,所以免不了装作老成,历尽沧桑,吟诗作文,抒愁写恨,附庸风雅,自有一番风姿。此等愁恨,流于轻浮、浅薄,流于虚荣风雅,这不怪作者,因为年轻,因为对家国天下,身世坎坷,黎民苦难缺乏真切、深厚的体验。两个“爱上层楼”叠用,描写动作,强调不知忧愁苦恨而强作深沉歌吟的矫情与虚浮。前一个“爱上层楼”为“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果,后一句“爱上层楼”为“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因,因果同一,重叠之外,亦有回环,呈现上片“不识愁”的完整思想。注意一个“强”字,勉强,牵强,并无真切体验,只是勉力为之,此愁不是真愁,此恨无关生命。

下片说壮年之“愁”,忧虑伤怀,愤世嫉俗,却又含蓄节制,感叹唏嘘。“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而今何时?也就是词人备受排挤,赋闲在家,报国无门,抗金无计的这段时光。此时早已不是少时,年岁增长,阅世已深,遭逢坎坷曲折,看透家国危艰,满怀深忧大患,满心惆怅郁愤,多么想一吐为快,可是又顾虑重重,凶多吉少,只落得“欲说还休”,两眼泪涟涟的境地。所忧所愤又是为何?作者怀抱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尤其是主和派当权,无端打压、排挤主战抗金的辛弃疾,这样,词人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注意一个“尽”字,表面上是穷尽、完了、到了终点的意思,其实暗示词人“愁多”“愁深”“愁长”,千愁万绪,无以言表,无处诉说。“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因为郁结不展,所以要一吐为快;因为忧愤深广,反而无所适从;因为说不胜说,无所适从,所以转移话题,无语秋凉。注意一个“却”字,却话秋凉,不为诗词风雅,不为无病呻吟,而是暗含郁闷忧愤,暗含忧虑不安。此种情思一旦喷吐出来,或惹火烧身,或遭遇不测,结局之凶,可想而知。

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词人遭受打压、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从艺术构思上看,“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无愁是宾,有愁是主,以有衬无:突出渲染一个“愁”字,并以此为线索层层铺展,感情真挚委婉,意蕴深沉丰厚,悠悠不尽,耐人寻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