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身份成谜:曲子的别派之探秘

身份成谜:曲子的别派之探秘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从主流层面来说,河南越调作为一个地方剧种不要说是在全国,就是在中南区也是名不见经传的,它并未被看作是河南的代表剧种。在《中南区第一届戏曲观摩会演大会专集》所附“中南戏曲种类调查简表”中,河南部分罗列了“豫剧”“曲子”“越调”“二家弦”和“四股弦”五种,其中只有豫剧被列为大戏,其他均视作小戏。越调条目的简介和它的分布地区如下:属于曲子的别派,多演唱民间故事。

身份成谜:曲子的别派之探秘

新中国的戏曲会演与戏曲改革紧密相关,它们共同构成了当代戏曲的重要命题。“五五指示”说“在可能的条件下,每年应举行全国戏曲竞赛公演以此展览各剧种改进成绩,鼓励其优秀作品与演出,以指导其发展”。由此可知戏曲观摩演出正是为了扩大剧种与演员间的交流,以会演树立标杆,进而指导戏曲界日后的发展。

洪子诚先生针对当代文学的发展轨迹提出了一个“一体化”概念,作为文学艺术中重要存在的戏剧自然也在一体化之中。然而,一体化不是说说那么简单,一体化格局的形成是一个“持续的、充满剧烈斗争”的过程,各种主张与力量之间有着一种相互渗透又紧张的关系,必然构成“规范和挑战、控制和反控制”的复杂多样情况;同时,上述情形还因各种力量的位置“不断发生调整与转移”;而左翼文学“激进思潮的体制化过程”又带着很多实验的不确定因素。同样地,不同文化背景与现实诉求的人对于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不同理解,也使得这种一体化呈现出复杂变动的过程。这种复杂、多样、变动也反映在新中国的剧坛上,于是,有着中国特色的戏曲改革活动一路走来自然不会是一帆风顺,此间有过欢乐,也少不了苦水。尤其是在新中国初期的几年,“轻视、排斥和粗暴地对待民族传统,仍然是目前一个主要的错误倾向”,借助会演纠偏的意义得以突显。这也是在国家百废待兴、经济落后的情况下,中央即着手召开全国性戏曲观摩演出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见中国共产党对戏曲及其改革的重视。

1952年7月26日,文化部向各大行政区和华北五省二市的文化主管部门发出“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的通知。正是在中央的指令之下,中南区首先并且是唯一一个召开了大区级的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以此审查全区戏曲改革活动,评选晋京演出的剧目和剧种。此时的中南区包括有河南部分(黄河以北是平原省)、湖北、湖南、江西、广东与广西。

中南区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于1952年9月2日在武汉拉开帷幕,至9月27日闭幕。根据当时的统计,全中南区约有27个剧种,参加剧种有17种,演出剧目63个。河南代表团选派的是豫剧和曲子,演出了豫剧《柜中缘》《三回头》《洛阳桥》《投衙》和《别府骂相》,曲子戏《白蛇传》《贫郎恨》。河南越调并未能参加这次观摩演出。可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从主流层面来说,河南越调作为一个地方剧种不要说是在全国,就是在中南区也是名不见经传的,它并未被看作是河南的代表剧种。在《中南区第一届戏曲观摩会演大会专集》所附“中南戏曲种类调查简表”中,河南部分罗列了“豫剧”“曲子”“越调”“二家弦”和“四股弦”五种,其中只有豫剧被列为大戏,其他均视作小戏。越调条目的简介和它的分布地区如下:

属于曲子的别派,多演唱民间故事。(www.xing528.com)

豫东淮阳、豫西南阳、邓县、西川及鄂北老河口郧阳一代。

今日来看,当时的调查人员并没有准确把握越调属性,如果说越调经由民国时期的变革,日渐由演出正装戏发展成演出外装戏,此“多演唱民间故事”之说还算正确,但将它视为“曲子的别派”显然是一种臆测。至于“二家弦”和“四股弦”,前者是“由简单民间说唱形式成长的农村戏曲,一直未进入城市,今已没落”,后者“与二家弦为姐妹剧种”,又都仅“流行于豫东一带农村”,自然不是河南戏曲改革的主要关注对象,因其缺少“示范性”故而未被邀请参赛。不知是否正因为将越调视作“曲子的别派”,加之河南曲子在当时正如一冉冉新星,又在通衢之地“南阳、洛阳及京汉路沿线各城镇与开封、商丘、鄂北”多有流传,所以曲子就全权代理了越调,与豫剧这个政府重点扶持的河南大戏一道参加了中南区的第一次戏曲观摩会演。针对这个调查简表及地区戏曲分布图,编者在表底作了按语“因掌握材料不多,脱漏错讹难免,希望同志们予以指正”。当时尚未进行全国戏曲剧种普查,仅就河南一省的剧种当不只是以上五种。只是跨省域的戏曲“会演是一个突击性的细致而复杂的工作”,从接到文化部的通知到中南区举行会演才一个多月时间,很多工作人员都是从各部门临时调来的,他们面对的是一“崭新的”而又“生疏的”工作,对于河南地方戏的认识不足也是能够理解的。

从越调在这次会演落选可以看出:从主流层面来说,对于河南越调的调查和研究并未充分展开,人们对它的理性认识还很模糊;豫剧和河南曲子的影响大大高于河南越调,它们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河南戏曲改革的重点剧种;三大剧种中产生年代最为久远的越调基本还是以民间小戏的面貌在村镇活动。

最终,在中南区第一次戏曲观摩演出中,豫剧《三回头》和河南曲子《贫郎恨》获得了优秀剧目奖,曲子音乐还获得了仅有两个名额的音乐奖。演职员王若瑜、李金波等获得了个人奖等其他奖项。需要说明的是,《三回头》和《贫郎恨》虽是古装戏,但思想上迎合了新社会改造“二流子”和推广新《婚姻法》的时代主旨。不过,这次会演除了有交流总结各地方戏曲改革经验、展示成果等任务外,重要的是借机评选出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的剧目和参会人员,只是最终选择的13个参演剧目并没有一出由河南剧种演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