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离辐射的远后效应与处理

电离辐射的远后效应与处理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电离辐射的远后效应是指受照射后几个月、几年、几十年或直至终生所发生的慢性效应。除了恶性肿瘤之外,常见的电离辐射远后效应有血液系统疾病、寿命缩短、胚胎效应和遗传效应等。电离辐射致白血病通常由核爆炸、职业性照射或者多次接受放射治疗引起。亲代生殖细胞遗传物质因电离辐射所致突变而对胚胎或子代产生的影响称遗传效应。

电离辐射的远后效应与处理

电离辐射的远后效应是指受照射后几个月、几年、几十年或直至终生所发生的慢性效应。这种效应可以显现在受照者本人身上,也可显现在后代身上,前者称为躯体效应,后者称为遗传效应。

远后效应可发生于1次大剂量的X线、γ射线、中子的急性照射之后,也可是长期小剂量累积作用。长半衰期的放射性核素一次大量或多次小量进入机体,又不易排出体外,使机体长期受到照射,同样可引起远后效应。

除了恶性肿瘤之外,常见的电离辐射远后效应有血液系统疾病(贫血白血病)、寿命缩短、胚胎效应和遗传效应等。

人体细胞经常受到放射线照射,可能引起突变,即细胞不受控制地连续进行分裂,恶性繁殖生长,最终形成肿块,这就是辐射致癌。无论急性照射和超过容许水平的小剂量长期照射都有可能诱发恶性肿瘤。甲状腺癌是因外照射引起的癌症之一,发病率与照射剂量大小、性别有关,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内照射诱发癌症可用铀矿工人肺癌发病率高的情况来说明,这是由于铀矿工人长期接触放射性氢气及其子体放射性产物,并吸入体内于肺部沉积后造成的结果。辐射致癌的潜伏期较长,可以从几年到几十年。潜伏期长短与照射方式、剂量率、剂量大小及其他多种因素有关。调查证实,吸烟可以明显缩短铀矿工人诱发肺癌的潜伏期。

电离辐射致白血病通常由核爆炸、职业性照射或者多次接受放射治疗引起。核爆炸是辐射致白血病的最重要原因,有人曾对113169名日本原子弹照射过的幸存者做过调查,结果发现有117名患白血病,发病率为1000/百万人口,比普通居民的自然发病率高20倍左右。职业性辐射致白血病也不乏其例,著名的法国物理学和放射化学家居里夫人,在发现镭和钋的长期研究工作中,由于没有注意对辐射防护,最终殉职于白血病。另据统计,美国早年的放射医学工作人员中,白血病发病率较高,曾在1948-1961年期间,年龄为35~74岁男性放射科医师47384名中做过调查,发现有12例白血病患者,而按自然发病率计算仅为4例。由于大剂量X线治疗造成白血病也是值得注意的。(www.xing528.com)

电离辐射能破坏非特异性免疫机理,降低机体的防御能力,增加毛细血管、黏膜、皮肤和其他防御屏障的通透性,容易并发感染,缩短寿命,导致死亡。据资料报道,美国早年从事放射性工作者平均寿命比普通人员缩短5.2年,前者受到的累积剂量可能达到5.16×10-1C/kg。应该指出,在辐射远期效应的研究中,关于射线尤其是小剂量辐照导致人的非特异性寿命缩短的问题,目前看法尚不一致。迄今为止的资料尚不足以说明射线能促进非特异性老化作用而使寿命缩短。

遗传效应也是一种远后效应。亲代生殖细胞遗传物质因电离辐射所致突变而对胚胎或子代产生的影响称遗传效应。如果辐射引起的是显性突变,则在下一代就会表现出来;如果是隐性突变,则必须与一个带有相同突变基因的配偶结合,才能在后代表现出来,所以遗传效应是一种随机效应。辐射对遗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染色体畸变与基因突变,主要临床表现有致畸、死产、智力不全等。

(李光杰 叶秀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