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近年来校园事件中舆情的回应与处理

近年来校园事件中舆情的回应与处理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来高热度的校园事件不断发生,从各个学校交上的舆情答卷来看,在校园舆情处置问题上,再高端的学府也难自称“优等生”。同时学校表示网文部分内容与调查核实情况不符。随后,当地教育局、公安部门相继发布公告,经调查,事件情节系家长编撰,“血衣”上的“血迹”是用化妆品伪造的。此事件中的水军中介和水军服务商被法院以寻衅滋事罪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

近年来校园事件中舆情的回应与处理

近年来高热度的校园事件不断发生,从各个学校交上的舆情答卷来看,在校园舆情处置问题上,再高端的学府也难自称“优等生”。

1.及时通报不是粗糙通报

如果把高校比作一个人,在多数人印象中,这应该是个有学识、有见地的人。然而面对外界的质疑时,学校不能端着“文化人”的架子,以“我答什么你就听什么”的态度回应,而应从公众视角出发认清“他们想知道什么”。

2018年7月,五名女性举报中山大学教授张某多年持续性骚扰女学生及女教师。据网文,五人已于两个月前向学校纪委实名举报。舆情来势汹汹,学校及时回应称4月份已经针对此事开展过调查,对张某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并在单位内部进行了通报。同时学校表示网文部分内容与调查核实情况不符。

学校的回应没能得到好的反馈。“网文部分内容与调查核实情况不符,那实际情况到底如何?”网友关心的焦点问题没有得到答案,质疑的声音不减反增。针对次生舆情,学校进行了第二次回应,比较详细地说明了处分依据、调查过程等信息。

毫无疑问,学校首次回应并不成功,简短的回复内容仅仅表达了“已知道,已处理”。不公开、不透明的态度,正是次生舆情的诱因。

2.高难度舆情,多方联动应对

一所学校需要同时面对的对象数以千计,成百上千个孩子对应着成百上千个家庭,其背后藏着复杂多样的社会关系和思想冲突。而这成百上千个社会关系网络中,难免会存在少数极端个体,将家校矛盾和同学矛盾激化为成年人间的阴谋较量。

2020年5月,一条“血衣”微博在网上引发极大的轰动。网友反映广州某小学一名教师涉嫌体罚学生跑步10圈,致患有哮喘的一年级学生病发吐血,配图是一件血迹斑驳的校服。短短一天,该信息转发量超百万。随后该网友连续发声,直指老师索要钱财、人身攻击、学校包庇等问题。一时间公众的愤怒山呼海啸,其间有医生博主和其他一些网友提出了质疑,但他们的声音很快被淹没在了众人的谩骂中,“沉默的螺旋”已经形成。

随后,当地教育局、公安部门相继发布公告,经调查,事件情节系家长编撰,“血衣”上的“血迹”是用化妆品伪造的。家长不仅制造伪证,还购买了水军,造成了前期舆论爆炸式的发展,对学校、当地教育局和公安局形成了空前巨大的舆论压力。(www.xing528.com)

舆情达到此等规模,学校的声量显然已经不足以应对,需要及时取得主管部门的指导和协助,避免贻误最佳回应时间。相对于有独立思想和行为能力的大学生,单纯弱小的幼儿和小学生不具备自我保护能力,更易激发公众同情,引燃更深更广的负面情绪,需要更专业的处理,由教育部门、公安部门,必要时上报宣传部来形成完整专业的回应。

这一事件也是网络推手参与造势的典型,家长以760元价格购买水军,带来了话题阅读量超5亿次的热度,可见黑水军对舆论的破坏力之强。此事件中的水军中介和水军服务商被法院以寻衅滋事罪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

3.“小事件”的回应更显温度

名校的教育资源具有稀缺性,公众对其心态也会较为复杂,关注,仰视,甚至少数人会对其产生“仇富式”的心态。对名校中发生的事件,来自外界质疑的声音也会更大,此时学校应重视回应的态度,拉近学校与公众的距离。

2018年5月4日,北大校长林建华,在北大120周年校庆致辞时,把“鸿鹄()志”念成了“鸿浩()志”。全国顶尖学府的校长,把一个初中词汇念错,网民一片哗然,讽刺调侃之声不绝于耳。

对于此次舆情,林建华没有选择冷处理。次日下午,林建华通过校园论坛就念错字公开道歉,坦诚表示他让北大的同学和朋友们失望,并且承认自己“文字功底的确不好”。“我写这封信,告诉大家这些,并不是想为自己的无知或失误辩护,只是想让你们知道真实的我。你们的校长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也有缺点和不足,也会犯错误。”语言朴实真诚的道歉信,没有借口,没有矫作,体现了一个大学校长的勇气和度量。人民网也评价“用诚恳的、诚实的、诚心的态度解决每一个问题,办好每一件实事,给网民一个满意的答复,给人民一份合格的答复”。

4.答案答一半,怎能得高分

有一些来自校园内部的事件“闪爆”式出现在舆论场中,迅速引起轰动,以至于学校难以在短时间平衡冲突,只能先寻求尽快平息舆情。尽管围观群众会很快散场,但他们对事件的印象会保留相当一段时间,在接触到学校相关信息的时候仍会触发事件的“回放”。因此,有始有终的处理,才是好的处理。

2019年10月,一篇名为《重庆大学耗资670万建了一座赝品博物馆?》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爆红,一艺术品公众号作者指出重庆大学博物馆部分馆藏可能系赝品,并配以翔实的图片和辛辣点评。短短一天时间,事件迅速发酵,嘲讽质疑之声充斥舆论。次日重庆大学迅速回应称将展开调查,其快速反应的态度值得肯定,但遗憾的是,“进行调查,结果将及时向社会公布”的回应更像是一种例行回复,时隔许久仍不见调查报告,公信力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