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老子的道德教育:使民无知无欲

老子的道德教育:使民无知无欲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老子宣扬“无为”的道德观,其目的是实现“其政闷闷,其民淳淳”的道德理想。使民无知无欲老子认为,人的知识与欲望是造成社会混乱、道德堕落的根本原因。用“愚民”的方法,使民“无知”、“无欲”,企求人民是道德淳朴,只是一种不现实的幻想。复归于婴儿与“使民无知无欲”的道德教育思想相联系,老子心目中的道德理想人格是无知无欲、混沌蒙昧的婴儿。

老子的道德教育:使民无知无欲

老子宣扬“无为”的道德观,其目的是实现“其政闷闷,其民淳淳”的道德理想。老子给人们描绘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乘所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眼,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第80章)显然,他所追求的理想社会是早已在现实中消逝的、经过他的美化和理想化的原始社会的幻想。这既反映了当时破落贵族阶级希望逃避现实斗争,希望过一种平静生活的愿望,也多少表现了劳动人民在动荡不宁的社会中向往自由安定生活的要求。但是,这种社会理想在总体上是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反动,是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

老子为了在理论上论证实现这种社会理想的可能性,他提出了一套为他的道德观服务的道德教育思想。他的“道德教育”不是要使人变得更加文明、开化,以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而是要使人变得愚昧、无知,以成为他的“小国寡民”。

老子的主要道德教育思想如下述。

(1)使民无知无欲

老子认为,人的知识与欲望是造成社会混乱、道德堕落的根本原因。因此,他的道德教育,就是要人民“绝圣弃智”。他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利,民复孝慈。”(第19章)他竭力向当时统治者宣扬的所谓“圣人之治”的具体方法是:“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第3章)就是说,圣人治理天下,就要着力净化人民的心思,满足人民的温饱,削弱人民的志气,增强人民的体魄,经常使人民没有知识,没有欲望,使那些机智聪明的人不敢有所作为,照这样“无为”的原则行事,天下就太平了。按照老子的这套方法,就是要把人民群众训练成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做做吃吃,没有志向和追求的劳动者。

老子认为“民之难治,以其智多”(第65章),因而公开宣传愚民思想。老子的道德教育其实就是愚民教育。他说:“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第49章)即是说,圣人在治理天下时,都使天下的百姓心思归于淳朴,没有欲望和追求。又说:“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第65章)意思是说,善于按照“道”的要求统治人民的,不是开化人民的心智,而是使人民闭目塞听,使民愚钝听顺,便于统治。

老子“常使民无知无欲”的思想,尽管多少包含了控制人的欲望,有利于调节人际关系的某些合理认识,但在本质上是与人类的道德进步背道而驰的。道德的进步和提高与人类的文明进步一致的。用“愚民”的方法,使民“无知”、“无欲”,企求人民是道德淳朴,只是一种不现实的幻想。相反,这样“愚民”的思想,常常被反动统治者所利用,成为阻碍社会文明进步的策略。(www.xing528.com)

(2)复归于婴儿

与“使民无知无欲”的道德教育思想相联系,老子心目中的道德理想人格是无知无欲、混沌蒙昧的婴儿。他认为,道德水平最高的圣人,就像婴儿一样。“含德之厚,比于赤子。”(第55章)他向往能婴儿那样体现柔和、无欲、质朴的美德。他说:“专气致柔,能婴儿乎?”(第10章)“我泊焉未兆,若婴儿未咳。”(第28章)老子认为,能如婴儿之未咳,无知无欲,也就达到了“无为”的境界。因此,他认为一切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目的,是“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第28章)。

对于已受到外界各种知识、欲望影响的人,老子提出要“涤除玄览”(第10章),即清除内心这面玄奥的镜子上的灰尘,“致虚极,守静笃”(第16章),以便达到像婴儿一样的“众人昭昭,我独昏昏;众人察察,我独闷闷”(第20章)的境界。

老子要人们像婴儿那样,不要去学习任何知识。他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第48章)就是说,通过学习,每天增长知识,但对“道”的理解却会损害,所以对于知识要越摒弃越好,达到了“无为”的境界,才能无所不为。

老子提出的“复归于婴儿”,实质上是教育人们从“有为”复归于“无为”,取消一切认识和欲求,表现了虚无主义和道德倒退的不良倾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