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村工人与单位:权益保障与挑战

新村工人与单位:权益保障与挑战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新村第一代居民,单位在给予他们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荣誉的同时,也优先为他们解决了工资、住房、医疗等一系列的生活问题。而新村工人(劳模)也在单位中带头积极生产,服从组织安排,践行“舍小家为大家”的牺牲精神。1980年代以来国企领导侵犯职工权益的事情时有发生,新村二代工人只能通过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1990年代以后,单位对职工实行强制性下岗的做法,更是让新村二代工人失去了对单位的物质依赖和精神归属。

新村工人与单位:权益保障与挑战

对于新村第一代居民,单位在给予他们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荣誉的同时,也优先为他们解决了工资、住房、医疗等一系列的生活问题。而新村工人(劳模)也在单位中带头积极生产,服从组织安排,践行“舍小家为大家”的牺牲精神。同时,国企改革前国有企业的聘用制度基本上是终身制,单位工厂不能随意辞退职工,由于工龄问题,职工一般也不会辞职或申请调换工作,职业流动非常少见。从被招聘进厂到退休,工人们往往在一个单位度过他们三四十年的职业生涯,单位成为他们工作和生活福利的唯一保障,他们对单位的依赖和归属感也较强。

而二代居民在“返城顶替―下岗―再就业”的过程中,经历了频繁的职业流动。除了国营企业,他们中的很多人做过个体生意,进过集体工厂、外资企业,甚至政府部门。职业流动的增强使得他们对单位的认同感不如父辈那么稳定,生活的压力也使得工资、福利等实际问题(不再是工作表现)受到重视。而1980年代以来的国企改革使得企业领导在单位内部拥有更大的决定权,除了在生产管理、人事和技术职称评定等方面,工人和领导之间权力关系最显著的变化是单位福利分配上“一线工人”优先的原则(促生产)的改变。权力的过度集中容易造成对企业领导缺乏监督。1980年代以来国企领导侵犯职工权益的事情时有发生,新村二代工人只能通过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1990年代以后,单位对职工实行强制性下岗的做法,更是让新村二代工人失去了对单位的物质依赖和精神归属。

80年代以前厂里的风气还蛮好的,后来就不行了。拿分房来说,我们是个一千多人的老厂,每次分房只有2~3套房,都是单位从每年利润中拿出一部分向房管所买的。开始分房是没有通知的,等我们知道已经分完了!后来大家要求公开信息,单位才组织了一个5~7人的“分房小组”,……单位的住房困难户多的是,我自己就住了十年的石墨车间,每次向单位打报告申请,他们都答应,但从来不兑现。(www.xing528.com)

我不懂国家政策,但我想不通,为什么国营企业一下子全倒闭了,多少企业就这么关门了?……头头们都变成老板了,让工人们下岗回家,过去可没有这种事,那时候工人当家做主,我们一线工人加工资、分房子都是摆在前面(优先)的。(CY0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