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满族崛起的根源:重审历史考问

满族崛起的根源:重审历史考问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森林帝国》开篇便抛出一个历史问题——“赫图阿拉之问”,简而言之,就是满族如何以弱胜强地战胜明朝,并建立起268年的统一王朝。外部的多重文化对于满族先民产生了程度不同的影响,这是满族意识得以产生的前提条件。清史专家提到了满族先民在南下过程中不断接触其他族群、其他文化的历史,也提到了多重文化对满族形成所起的前提作用。

满族崛起的根源:重审历史考问

森林帝国是指以森林文化为纽带,统合农耕文化、草原文化、高原文化及海洋文化,所建立的多元一统的中华文明帝国。

赫图阿拉位于今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赫图阿拉村。阎崇年为了写这本书,这些年曾无数次去往赫图阿拉故城遗址。赫图阿拉是满语的汉语音译,直译作 “横岗”,也译作“平顶山”,是一座地形古怪的小山城,三面环山,四面临水,凭借天险,易守难攻。为什么是赫图阿拉?因为赫图阿拉可作为清朝的发源地:努尔哈赤以赫图阿拉为基地,统一女真各部,创建满文和八旗,奠定了清朝的基业。赫图阿拉被清朝尊为“兴京”,意思是清朝兴起的京城。

《森林帝国》开篇便抛出一个历史问题——“赫图阿拉之问”,简而言之,就是满族如何以弱胜强地战胜明朝,并建立起268年的统一王朝。作者通过多年的努力在书中对此问题进行了回答,可以用“文化”与“统合”两个词予以简单概括。

清史专家曾指出:“满族是17世纪初在辽东地区形成的一个新民族共同体,而构成其基本源流的那部分女真人主要来自东北北部和东北部的边远地带。”

满族先民的步步南下,在白山黑水之间形成了四个民族(女真、蒙古、汉族、朝鲜)、三种文化(渔猎、游牧、农耕)并存互动的格局。外部的多重文化对于满族先民产生了程度不同的影响,这是满族意识得以产生的前提条件。清史专家提到了满族先民在南下过程中不断接触其他族群、其他文化的历史,也提到了多重文化对满族形成所起的前提作用。(www.xing528.com)

而所谓外部文化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促进了该地域的森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文化史家认为,文化并不是在人类活动及其成果中被经验确认的、作为技术方法及静态特征的样式,而是作用于人类一切活动及其成果中的“动态力量”,是促使样式成立的“形成原理”。诚如上文所及,森林文化的重要特点就是善于吸收、借鉴其他文化,从而使得本文化与他文化互融互通。这应该是森林文化的一大优势。借助这一优势,满洲依靠森林文化,统合其他文化,定鼎中原,实现了对全国的统治。

阎崇年认为,在中国两千多年帝制史中,中华文明帝国曾表现为农耕帝国、草原帝国和森林帝国三种形态。其共同特征是以某一文化形态为纽带,实现文化的多元一统。森林帝国是指以森林文化为纽带,统合农耕文化、草原文化、高原文化及海洋文化,所建立多元一统的中华文明帝国。

白寿彝先生曾指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逐渐形成起来的,并在理论上提出了统一的四个类型,即单一民族内部的统一、区域性多民族的统一、全国性多民族的统一和社会主义的全国性多民族统一。历史时期的全国统一则应该属于白先生提到的前三种类型,而满洲建立清朝统一全国的过程也属于白先生这三种类型的范围之内。满洲实现了女真内部的统合,完成了东北森林文化的统合、同漠南蒙古(内蒙古)的统合,以及同汉军、汉臣、汉儒的统合,形成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清定都北京后,原本是“以小制大”,经过“康乾之治”的文化统合,他们在满、蒙、疆、藏、台等地区,重俗尊教,因地制宜,逐渐与农耕文化、草原文化、高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统合。

书中所述五个文化圈,占当时全国人口的90%、土地的90%以上。满洲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占据主导或主流地位,取得了巩固的地位。总之,清廷依靠“文化统合”而得以国祚绵延268年。后来外有列强入侵、内生文化裂分而逐渐走向衰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