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满族丧葬习俗及相关传统-中国满族

满族丧葬习俗及相关传统-中国满族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十节丧葬满族先民部落曾有天葬、树葬、火葬等不同的葬礼习俗,清初满族还是盛行火葬。不过,在很多细节的方面仍保存了满族丧葬旧俗,如截发、百日剃头、丧服等。满族人讲究丧礼。老年人自然死亡,被称为“喜丧”,意为寿终正寝。出殡之后,棺材入土,送葬的亲友把铭旌撕碎,各拿一块,回去给小孩做衣服做鞋,认为这样孩子可以避邪和不做噩梦。文献中载,辽金时女真人“其祭祀饮食之物尽焚之”。

满族丧葬习俗及相关传统-中国满族

第十节 丧 葬

满族先民部落曾有天葬、树葬、火葬等不同的葬礼习俗,清初满族还是盛行火葬。清雍正以后,清廷禁止满洲民间火葬,改习汉人以棺椁埋葬的方法,明文规定“远乡贫人不能扶柩回里,不得已携骨归葬者,姑听不禁外,其余一概不许火化,倘有犯者,按律治罪”。同时由于受萨满教的影响,再加之小乘佛教的传入和儒家礼教的盛行,殡仪的程序开始复杂化起来。不过,在很多细节的方面仍保存了满族丧葬旧俗,如截发、百日剃头、丧服等。

满族传统的葬俗一般有如下的程序:

“备材”是为老人准备的棺材。乡下在老人50岁以后,子女为老人上山砍木头,一般是果松(红松),请木匠做两口棺材,俗称“旗材”。城镇里的人家也有不备材的,到人死后,直接到棺材铺里购买。

满族人的棺材跟汉人的不一样,汉族人的棺材是平顶的,满族人的棺材是起脊的,上尖下宽,跟起脊的房屋一样,中间突起,向两边倾斜,内部宽大,满族人叫“旗材”或称“满材”。棺材不能是白茬的,要着色,一般都是红土色。两边棺材帮,画上山水花纹,云子卷儿,棺材头要画云子卷儿和仙鹤等,有的画上各种各样的花卉,俗称“花头棺材”,也被汉人称作“鞑子荷包”。

老人病危的时刻,要抬到南炕,不能让病人死在西炕。满族人以西为尊,以西为上,祖宗板都供在西墙上。北炕是晚辈人和下人的住处,所以病人也不能死在北炕。老人死在西炕和北炕都不吉利

满族人讲究丧礼。当家中老人弥留之际,便更易新衣,俗称“穿寿衣”。断气之际,全家老小不许哭喊,静静地等候老人安静离开人世。

人死后,要顺炕沿放三块木头,俗称“停尸排子”,城里人常有把门板卸下来,把死人停在上边。灵床放在南炕前,要头朝西,冲门,脚朝东。这时大家开始哭啼,哭得有声有韵,甚至有曲调,哭的内容都是死者生前的优点好处。

停灵要根据家庭经济情况而定。一般要停灵三天,分“大三”“小三”。“小三”指晚上死时就算一天,“大三”指晚上死时不算一天,而且入殓和出殡要同时进行。停灵时,子女和亲属要“守灵”,儿女在灵前哭,叫做“哭丧”。“守灵”时,死者头前要放一碗豆油灯。用棉花捻成长捻,一半在碗里,一半在碗边,把碗边的部分点着。豆油灯一夜不灭,俗称“照尸灯”。

老人咽气后,首先要在院子西南处竖起一个7米高的木杆子,木杆顶端悬挂大红布幡,有一尺多宽,一丈多长,俗称“魂幡”。杆子要竖在院子里的西边或门口,以幡为死者召唤魂灵。

入殓要择吉日吉时。冬天,一般是三天后入殓。夏天天气炎热,可以当天入殓,三天后出殡。

棺材要停放在南窗下,棺内糊纸,然后把筛过的土铺在底层,土上再铺一层黄纸,放上七个大铜钱,这叫“垫背钱”。尸体从屋里抬出时,不准天日照死人,不准从房门抬出死人,因为房门是活人走的,忌讳死人经过。所以入殓处,用遮盖物支上棚,尸体由窗户抬出。

出殡发丧的日子,必须是单数的日子。如果双日子出殡,就意味着家里又死人了。如果赶上出殡的日子是死者的生日,一定要避开这天出殡。

满族人戴孝,也像汉族一样穿白孝衫。汉族人孝衫后有一绺麻,俗称“披麻戴孝”。满族人不披麻。远房男亲属,腰间扎一条白带子,俗称“孝带子”,直系亲属男的戴孝帽子,孙子辈的,孝帽子上钉块小红布,叫做“戴花孝”。妇女戴“包头”,飘带要一长一短。

老年人自然死亡,被称为“喜丧”,意为寿终正寝。

出殡起灵后,要摔丧盆子,吹喇叭,首先要把布幡从木杆上取下来,出殡的时候,长子手举“灵头幡”,走在灵车前头,作为引路。灵车后,其他子女们则打着“铭旌”,就是红色的、长长的布条,像旗帜一样,结在一根长棍子上。布条的周围镶着狼牙边。旗的颜色,要根据死者的旗籍而定,如果死者是正黄旗或镶黄旗,“铭旌”就是黄色,正蓝旗和镶蓝旗,“铭旌”就是蓝色。

各种纸扎物(纸人纸马等)跟在后面,子女们一边走一边撒纸钱。到达墓地,先在地上横放两根短圆木,将灵柩落在短圆木上。之后,大家开始抢撕那块布幡,由于人多,依礼人人都应得上一块,因此撕得很碎。出殡之后,棺材入土,送葬的亲友把铭旌撕碎,各拿一块,回去给小孩做衣服做鞋,认为这样孩子可以避邪和不做噩梦。

满族丧葬中,还有“烧饭”之习俗。文献中载,辽金时女真人“其祭祀饮食之物尽焚之”。而辽金女真贵族更有“生焚所宠奴婢、所乘鞍马以殉”的故俗(《三朝北盟汇编》)。“烧饭“习俗后来演变成是祭祀死人时的供品,如馒头、饭、菜等,在坟上烧纸的时候,都倒在火堆里烧掉。

出殡回来后,丧家要摆宴席,宴请参加送葬的亲戚朋友,叫做“辞灵饭”。

死者亡后,祭奠的日期以七天为计。“一七”也叫“头七”,就是人死后的第七天。家人和子女们要携带供饭、供菜、供果、黄香、黄裱纸、金箔、银箔等到坟头去祭奠焚烧。以后是“三七”“五七”“七七”祭奠,仪式和“头七”一样。(www.xing528.com)

到了一百天,还要照样祭奠,叫做“烧百日”。祭奠完毕,家人和子女在坟前脱去孝服,叫做“脱孝”,算是除孝。

到了一周年的时候,要“烧周年”,举动比较大,一些亲朋好友都来参加祭奠,以后便是“烧三周年”,也和烧周年一样。

以后的每年清明,家人和子女要上坟祭奠。在坟前摆上供桌,摆上供饭、供果、供菜焚香磕头。满族与汉族不同的是,这时不会烧纸,只“插佛托”[13],就是用秫秸、柳枝之类的东西,扎个架子,架子上插上苞米骨子象征裸体的“佛托妈妈”,糊上五彩纸、五色花纸象征“佛托妈妈”的衣服。插“佛头”的意思是,愿死者的灵魂保护全家人。祭祀完了,要往坟上添土,保持坟头高大,俗称“上坟添土”。

年三十晚上,就是除夕之夜,满族人有“烧包袱”的习俗。所谓“包袱”,就是糊一个大白纸口袋,里边装上用金箔、银箔叠成的小元宝,还有旱烟叶等。纸袋上写上祖先的名字和祭奠者的名字,意思是专给他们享用,不被外鬼抢走。家离坟茔地近的,到坟茔地去烧。离坟茔地远的,可以在家大门口烧。

上坟茔地时,除烧包袱外,还要给死者上供。上供的份数,要按坟头计算,每个坟头一份。

【注释】

[1]史禄国:《满族的社会组织》,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29页。

[2]富育光主编:《图像中国满族风俗叙录》,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年,第128页。

[3]张佳生主编:《满族文化史》,辽宁民族出版社,1999年,第626页。

[4]张佳生主编:《中国满族通论》,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206页。

[5]杨锡春:《满族风俗考》,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37页。

[6]陈柏霖:《东北民俗与满族风俗》,黑龙江民族丛刊,1989年2月,第75页。

[7]此节参见吴正格主编:《满族食俗与清官御膳》,辽宁科技出版社,1988年。

[8]张佳生主编:《中国满族通论》,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209页。

[9]富育光主编:《图像中国满族风俗叙录》,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年,第71页。

[10]曾武、杨丰陌主编:《满族民俗万象》,辽宁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94页。

[11]马力:《我国召开首届满族文化学术研讨会》,满族研究,1989年4月,第91页。

[12]此节参见张佳生主编:《中国满族通论》,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216~223页。

[13]富育光主编:《图像中国满族风俗叙录》,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年,第19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