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乡传统丧葬习俗简介

西乡传统丧葬习俗简介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传统习俗,还要有锣鼓队、唢呐班子为亡人送行。

西乡传统丧葬习俗简介

1.30岁即为寿终正寝

西乡县地方习俗,过去30岁以上死亡,就必须厚葬。所谓厚葬就是有寿木(棺材)、寿衣、墓室。不足30岁死亡者为简葬。所谓简葬,就是用几块薄木板,钉一个能够装进尸体的匣子,以随身衣服入匣,找四个人抬出去,找地方挖个坑填埋即可,不用修墓室、垒坟头。

为什么30岁以上死亡即可厚葬?这是因为旧社会生活水平所限,人们的平均生存年龄比较低,30岁即为寿终正寝的正常死亡。

2.出殡时间

西乡、镇巴等县习俗,若是男的死亡后,要第一时间通知家族长辈来说话,由儿女报告亡人得病、治疗过程,通报安葬方案、坟地选址、请风水先生看风水等事宜。亡人一般在家祭祀两天,第三天出殡安葬。但是若遇到阴历初七、十七、二十七的日子,被叫做“撞七”,即逢七的日子是不能出殡的,必须得推迟或者提前一天出殡安葬。一般情况下,人们选择推迟一天。

3.唱孝歌与哭灵

西乡县习俗,人死了都要唱孝歌,且下葬之前的每天晚上都要唱,以陪亡灵到天亮。唱孝歌的人,有专职的,也有业余的。专职唱孝歌者,一般为盲人或者残疾人。唱孝歌的人大都是经过拜师学艺的。孝歌的内容,多是二十四孝中的人物故事,劝导人们积德行孝,还讲述有些人因不行孝道而遭到因果报应的故事。

唱孝歌有一个人唱的,也有几个人在一起唱的。这些唱孝歌的艺人,唱累了中途是要休息一下的。这时唱歌的艺人,会以唱歌的形式提示孝家,给亡人烧纸、上香、叩头。当唱孝歌的锣鼓终止,孝子们就为亡人烧纸、上香、叩头,女儿们也会有节奏的哭上一阵子,哭的词儿一般都是自编的,内容有怀念亡人的,也有倾诉自己委屈的。如:

我的母(父)亲大人哎——

你抬举儿女受苦了哎——

儿女还没有孝敬你哎——

你却走上了黄泉路哎——

我可怜的爹(娘)哎——

你咋丢下我们不管了哎——

……

这种哭,一般就十几分钟,旁边的人会将哭的人拉起来。这时候,唱孝歌的人又继续开锣唱歌,一直唱到天亮。

4.灰包与曲坯子围尸

亡人入棺后,要根据其年龄包灰包,比如78岁,就包78个灰包,65岁就包65个灰包。西乡县的灰包是把黄土晒干碾细,用毛边纸包成一个一个的小包。这些灰包将放在尸体的周边。为什么灰包里包的是黄土而不是灰?当地人认为,黄土就是黄金,这是给亡人送的钱。在其他地方,这灰包里包的是草木灰,据说这草木灰是碱性物质,具有吸附尸体血水、对尸体具有防腐作用。当然其寓意也是“钱”。不管是黄土灰包、还是草木灰灰包,毫无疑义的是它们都对尸体具有填充、固定的作用。

亡人的脚下要放提前准备好的酒曲坯子。这种酒曲坯子是过去农村自酿黄酒时,用乌药、黄柏、荆籽等民间传统中草药与麦麸子一起制作的砖状的曲坯。亡人脚下放曲坯的寓意是后人发达,人丁兴旺,财源茂盛。酒曲坯本身就是发酵剂

5.盖棺

临出殡前,知客司高喊孝子们再到灵前看亲人最后一眼,谓之“验棺”。孝子们特别是亡人的子女们要到棺材前再见亲人最后一面,儿女们必须大声啼哭,以示从今以后,再相见只能在梦里了。啼哭时眼泪是绝对不能洒在棺材内的。“验棺”之后阴阳先生或木匠用三根长铁抓钉将棺盖钉死。

帮忙的人们将棺木移出门外捆上龙杠。

6.吃盖棺抓饭

吃盖棺抓饭,是指在木匠封钉棺盖时,将提前准备好的一碗米饭和菜肴,由一长辈人端上来,孝儿孝女们即刻围拢来用手抓着吃。据说这喻示着亡人走后,兄弟姊妹们仍旧能够团结在一起,有吃有喝,衣食无忧。

勉县也有此俗,但是,这碗饭是挖井人吃剩下的饭、菜,孝子们一边吃,一边往送入墓地、埋在坟内的食品罐里装。意喻亡人及其后人都有饭吃。(www.xing528.com)

7.开光点像

临出殡前,那些亲朋好友们赠送的纸扎制品,如纸马、纸驴、童男童女等,都要用针把这些“能走能跑”的纸扎制品的眼睛挨个扎洞,并给童男童女起名字,民间称之为“开光点像”。

开光点像活动是由阴阳先生做法事完成的,他要一边唱或说,一边开光点像。还要叮嘱这些童男童女们,要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地伺候亡人,听说顺教,不离左右。

这些“开了光点了像”的“能走能跑”的纸扎制品,随出殡队伍送上坟地,在亡人安葬下圹时,要在坟前焚毁,阴阳先生要将一些焚毁后的灰烬撒入墓穴之内,特别是童男童女的灰烬,以让其紧随亡人,伺奉亡人。

8.出殡

出殡时,一般由亡人的长子顶孝子盆(化纸盆)走在最前面,直系亲属打着孝幛、花圈紧随其后,中间是抬丧队伍,最后为亲朋好友送行的队伍。传统习俗,还要有锣鼓队、唢呐班子为亡人送行。走在第一个十字路口,顶孝子盆者,要用力摔碎孝子盆。有专人沿路撒纸钱。每逢过十字路口、过河、过桥,都要有专人燃放鞭炮。有专人扛着两条大板凳,供抬丧者在中途歇息,这时所有孝子要向抬丧的人下跪叩头。

9.溜杆子

棺木下葬时,须提前准备两根端直光滑的树干,由墓穴搭到地面,将棺材置于其上,依靠惯性送入墓穴。当地人把这叫做“溜杆子”。当棺材送入墓穴,泥水匠把这两个溜杆子取出时,当地规矩,谁需要,谁拿走。一般拿上的人,是不能向后看的,要一直扛回家,放在猪圈或者牛圈旁边。据说,这可使养的牛听说顺教,喂的猪肯吃肯长。

10.盘孝布

当人们把棺木送进墓室的一刹那间,所有孝子们要把孝服快速脱下、戴孝的人要把孝布取下来,在头上盘成圆圈,不再包满头。直系亲属盘在头上的孝布,要一直盘七天。此后孝布只在烧七、百日、周年、送灵时盘在头上参加祭礼,平时不戴。三周年是亡人的最后一个祭礼,所有的孝子们必须在坟前烧纸时把孝布烧掉。巴山的许多地方孝布是不烧的,只在火上飘一下,以示已经“除服”。

11.送火绳

亡人安葬的当天晚上,孝子们要为其送火绳。火绳是用稻草扎制的,有小碗口那么粗。依据亡人生前的岁数,一岁一辫(相当于一节)。岁数越大辫子越长。傍晚孝子们烧纸焚香后,点燃火绳,任其慢慢燃烧。第三天亲人们要专门上山看火绳是否燃尽,若完全燃尽说明亡人阳寿已尽,如果没有燃烧净尽,说明亡人还有未了心愿,人们还需用纸点燃,助其燃尽。

12.亡后须半天内入棺

西乡县大河镇的丧葬习俗,人死亡之后,要烧用秤称好的三斤六两“倒头纸”,并将纸灰用毛边纸包好备用。然后给亡人净身、穿衣。大河规矩,亡人必须在亡后半天内入殓,即将尸体放入棺材。

13.开路

西乡人十分讲究唱孝歌。但是在大河,不唱孝歌,却要请端公给亡人开路,即做法事。开路分小开路、大开路,小开路只需请一个端公即可,而大开路就要请六七个端公。开路,就是超度亡灵,为亡人升天开辟道路。也叫开五方。需在门外的场院中打五个木桩,为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要将写好的牌位贴在对应的木桩上。开路在亡人出灵的前一天晚上进行,端公们需念一晚上经。端公走在前面敲锣打鼓、诵经,孝子打着引魂幡,跟在端公身后转圈。法事一直做到天亮出灵时才能结束。

14.挖井

亡人的坟地,需要阴阳先生先看,用罗盘定方位,还要写地契文书,然后才能让人去挖井(埋棺材的坑)。

大河习俗,井必须在出灵的当天早上开挖,不能提前挖。挖时阴阳先生要化表焚香,请地脉龙神,然后才能开挖。在巴山的有些地方,井可以在前一天挖好。所以大河挖井的人就比较多,只有尽快挖好,才能保证亡人按时出灵入圹。

15.出禓

汉中巴山带的许多地方,信奉人死后其灵魂在特定时间要再回一次家。民间把这种亡人灵魂回家现象称之为“出禓(yáng)”,勉县称之为“回煞”。出禓时间是阴阳先生根据亡人死亡时间推算的。在出禓时间家里的人是一定要外出回避的,千万不能待在家中。传说出禓时,亡人会手执拂尘,回到家中巡视一圈,凡拂尘所碰到的有生命的动物或者植物,必死无疑,即使不死也要像遭到霜打一样“焉”上一段时间。民间传说曾经有好事者,将草木灰撒在房屋内外亡人生前经常出没之处,事后验证其灰上“足迹”,以证亡人来世转生为何类。据说也有胆大的好事者,头戴铁铧,倒穿蓑衣(据传这样可以禳解遭亡人拂尘之殃),潜伏于亡人生前经常出没之处,以观亡人“出禓”之状。民间多谓此举“造罪”而不为。

勉县习俗,阴阳先生不但要把亡人“回煞”的时间告诉孝家,而且还要告诉孝家亡人之魂是从哪个方位进入,如果从房上来,就要在房顶揭开一页瓦,如果从窗户来,就要将窗户捅一个洞,好让亡魂出入。同时,孝家还要炒一盘菜,做一碗亡人生前爱吃的饭,同酒瓶、酒杯、筷子等,一同置于餐厅或者厨房桌子上,并要化纸焚香,祷告亡灵,请其届时回家享用。“回煞”时间,孝家全家人必须要回避,千万不能惊煞。如若不慎惊动亡灵,据说亡灵之魂就会停留在屋内,日后屋内会平白无故地响动一百二十天的。

此俗好像全国许多地方都有。清代沈复写的《浮生六记》中就有记载,沈与其妻感情笃深,其妻亡后,沈不避其“出禓”之殃,专卧床帐之中,以睹亡妻最后一面,因未果而叹憾事。从网上看,北京等地也有此俗。

(任秀安、周英收集整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