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粤北壮族丧葬习俗:传承视死如生

粤北壮族丧葬习俗:传承视死如生

时间:2023-09-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丧礼是人生的终结仪式。但是崇尚生于歌声又死于歌声中的壮族丧礼,既悲痛又热烈。为悼念死者,家人请来师公念诵经文,歌唱死者生前的功德,八音奏乐,谓之“娱死”。较之其他分支的壮族丧礼,粤北壮族有自己的特色。这种较力是表示对高龄逝者的一种敬意。民间认为死者生前积德,高龄善终,无须悲哀。主人对此不得表示非议。这种习俗,在毗邻的怀集县下帅壮区也有流传。连山壮族有拾骨重葬的习惯。

粤北壮族丧葬习俗:传承视死如生

丧礼是人生的终结仪式。走过了青春的华筵和壮年家业的兴旺,将面对的是衰老与死亡,这是人生不可逃避的宿命。但是崇尚生于歌声又死于歌声中的壮族丧礼,既悲痛又热烈。为悼念死者,家人请来师公念诵经文,歌唱死者生前的功德,八音奏乐,谓之“娱死”。亡者要穿寿衣,孝子孝孙要穿孝服。丧事活动少则三天多则九天。较之其他分支的壮族丧礼,粤北壮族有自己的特色。

广场祭奠。下帅人注重对死者祭奠的礼节。抬棺埋葬前,停棺在村前空旷的坪地上,由奔丧的族亲戚友祭奠。如果寿岁高、儿孙多、交际广的死者,拜祭的人更多,多则六七十“堂”,人数过两百多人,加上在棺后跪拜的死者亲属和送丧抬棺的,达三五百人。祭时,幡旗飘拂,纸烛烟飞,爆竹连天,悲声动地。

蚁式抬棺。下帅人抬棺埋葬,往往见到红红的棺材下面,人头涌涌,随后跟着一大队人,在远处望去,好像蚂蚁扛蜻蜓一样。这是因为下帅的棺材都是以四块大杉板做成的,粗大而笨重,加上有的路远山陡,为了便于跑山过岭,故需要更多的人抬棺,他们把两条长于棺材一倍的棺杠平排扎在棺材底板两边,人们直接把棺杠抬在肩膀上。上路时,大都是前拉后推,边抬边不断地喊“窝呵”“窝呵!”簇拥疾进。对那些因孕产、事故等不正常死亡的,在路上还要打圆圆旋转前进,呼声也更响,意是踏乱脚印,压倒邪气,使亡者阴魂不能还家捣乱作祟。而连山壮族抬棺出葬时,则用两条长约三米的木杠夹在棺木下方两侧,用竹篾、缆绳捆扎,前后左右每处最少要有三人把棺材托到肩膀上面来抬,棺底两侧又有七八个人托扶(按:包括象征扶枢的孝男们)。在抬了一段路之后,往往要进行一场较力。那场面甚是奇趣,抬棺的人们一路上吆喝着“呜呼!呜呼!”据说可以减轻棺材的重量,实际上为了步调整齐,易于行进。到了较开阔的地方,在后面的人猛地把棺材推拥向前,在前面的人故意将棺材顶挡甚至推向后,你推我挡,或者就地转圆圈。如此反复多次,意在冲淡沉痛、悲哀的气氛。这时,扶枢的孝男们纷纷下跪,请求停止,避免棺材里的尸体位置移动,抬棺的人只好适可而止。这种较力是表示对高龄逝者的一种敬意。民间认为死者生前积德,高龄善终,无须悲哀。(www.xing528.com)

抢老寿碗。参加吊丧的人还喜欢带走死者生前刻有印记的碗回家用,祈望如死者一样长寿。主人对此不得表示非议。这种习俗,在毗邻的怀集县下帅壮区也有流传。20世纪80年代初,下帅壮族竹六管理区沙坪村一姓陈的老者去世了。丧事刚刚办完,奔丧的族亲好友把他家的瓷碗“洗劫”一空。1994年,下帅一位101岁的马姓老太去世时,其家人为办丧事买回300个新碗也被奔丧的客人拿走了260多个。原来,下帅流传有这样的说法,如果死者寿高九十岁以上,四代同庆,儿孙满堂的,他(她)所用的碗被认为是长寿碗,用上他(她)的碗也能身体健康长命百岁,所以才有“抢碗”之风。但是死者不上九十岁,或者人丁孤寡的,其碗是无人拿的。因此,家有年及古稀的老人,在老人未逝世之前,就得添置许多新碗,死者年岁越大,被人拿走的碗就越多。

捡骨重葬。连山壮族有拾骨重葬的习惯。在第一次葬(按:叫“大棺葬”)之后若干年,后代将墓穴掘开,将骨骸用草纸、茶油揩干净,按人体骨骼排列顺序放置陶瓮(按:当地叫“金罐”)之中,选择新的墓地,由子孙一人献血涂于脑护骨上再葬。故此,“二次葬”叫“起金”,又称“血滴重葬”。此时,有钱人家要竖碑、筑台。贫穷者仅有黄土一堆。拾骨时,凡生人有用的随葬之物全部取出,如玉镯、戒指之类,传给后代作为祛邪之物。据说这是返还死者生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和“质本洁来还洁去”的本质。另外是为了防止有人盗墓,破坏风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