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粤北壮族历史文化:探索婚嫁习俗之美与哀思

粤北壮族历史文化:探索婚嫁习俗之美与哀思

时间:2023-09-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很久以前,壮族青年男女婚前有恋爱的自由。反映的就是壮族男女在春日于野外自由自在谈情说爱的情景。婚夕,女即拜一邻妪为干娘,与之同寝;三日内为翁姑挑水数担,即归母家。男亦出拜女同年;至念四五后,则嬉游之性已退,愿成家室,于是夫妻始同处。就是为嫁女典田当地的真实写照。穷苦农家为了减轻嫁娶负担,多数纳童养媳,成人时再举行简易的合房仪式;寡妇改嫁虽受舆论谴责,但也是允许的。另外,休妻离婚也是允许的。

粤北壮族历史文化:探索婚嫁习俗之美与哀思

很久以前,壮族青年男女婚前有恋爱的自由。这种恋爱自由,一般是通过野外对歌、歌圩对歌及抛绣球的活动来进行。明万历《广西通志》载云:“少女于春时三五为群,采芳拾翠于山淑水湄,歌唱为乐;少男也三五成群,歌以赴之,一唱一和,竟日乃已,以衣带相赠”。清代陆次云《峒溪纤志》:“俍人……婚以木担聘女,有扇歌,担歌,以为酬唱,相合即为夫妻。”反映的就是壮族男女在春日于野外自由自在谈情说爱的情景。

清代赵翼《簷曝杂记》云:

粤西土民及滇、黔、苗、(即猓),风俗大概皆淳朴;惟男女之事,不甚有别。春月趁墟唱歌,男女各坐一边,其歌皆男女相悦之词;其不合者,亦有歌拒之,如“你爱我我不爱你”之类。若两相悦,则歌毕辄携手就酒棚并坐而饮,彼此各购物以定情,订期相会,甚有酒后即潜入山洞中相昵者。其视野田草露之事,不过如内地人看戏赌钱之类,非异事也。

当墟场唱歌时,诸妇女杂坐,凡游客素不相识者,皆可与之嘲弄;甚而相偎抱,亦所不禁。并有夫妻同在墟场,夫见妻为人所调笑,不嗔而反喜者,谓妾美能使人悦也;否则或归而相诟焉。

凡男女私相结谓之拜同年,又谓之做后生,多在未嫁娶以前。谓嫁娶生子则须作苦成家,不复可作游戏。是以其俗成婚虽早,然出婚时夫妻例不同宿。婚夕,女即拜一邻妪为干娘,与之同寝;三日内为翁姑挑水数担,即归母家。其后虽亦时至夫家,亦不同寝,恐生子则不能做后生也。

男亦出拜女同年;至念四五后,则嬉游之性已退,愿成家室,于是夫妻始同处。以故偶多不笃,偶因反目,辄至离异。

陈东源在《中国妇女生活史》中说:

拜同年倒很像恋爱,所不好者,夫妻另有结合,同年另是同年,恋爱而不结婚,就是易于反目的原因了。赵翼自云,在镇安时,曾下令,“凡婚者不许异寝”,镇民闻之皆笑,惟近城之民,有遵行者。粤俗好歌,又不独广西,李调元曾有一书专论粤歌,他的《南越笔记》也说了一些,“娶妇迎亲,婿必求数人与己年貌相若而才思敏捷者,使为伴郎,女家索栏门歌,婿或捉笔为之,或使伴郎代草,或文或不文,总以信口而成才表华美者为贵”。广东如此,不过西粤土司中尤盛耳。[1]

但上述风俗在清代初年遭到流官的禁止。

清代中期至民国时期,“壮族婚姻形态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严格遵守本民族同姓不通婚的原则。与汉族通婚不受限制,与瑶族通婚则为数极少”[2]。当时连山壮峒的人称壮族与瑶族通婚为“黄牛与水牛,怎可交配?”[3]“夫权突出,丈夫可以随意把妻子卖掉。”[4]壮语娶妻称“欧米”(按:意为买老婆),男方要给女方很多聘金、彩礼,甚至女方宴请的猪肉、酒、米也要男方付给,男方往往是媳妇上门便债台高垒。女方则要将男方给的聘金彩礼用来买陪嫁嫁妆和宴请亲友,有些穷苦人家还得借钱当物才能将女儿体面地嫁出去,当时连山俗语有云:

一人不知二人事,唔爸当了大秧地。

整屋三年吃稀粥,嫁女三年着破衣。

就是为嫁女典田当地的真实写照。多数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特别讲究门当户对。下帅民谣说:“穷嫁穷,有嫁有,表妹嫁表哥,表姐嫁表舅”。穷苦农家为了减轻嫁娶负担,多数纳童养媳,成人时再举行简易的合房仪式;寡妇改嫁虽受舆论谴责,但也是允许的。连山壮族古籍里收录了一份卖妻合同,抄录如下:

加峝寨人李△△情因堂弟英芬自幼凭媒取得黎姓之女为妻,生一子仅三岁,名唤石弟。不幸堂弟英芬于去年因病身故,遗妻黎氏,现年34岁,因家徒四壁,难以度活,该氏情愿再适……求虫生庚请媒托至大获加赖寨林云菲处配合为妾並(并)其子亦任随母归门抚养,订以日后承继林李两家烟祀并挂扫坟墓等,二比意欲当媒三面议定该氏母子身价礼金500毛(毫)正,所有虫寨签书,六房伯公,簮花外门,先祖除灵,止涙穿墙曲巷,百般婚规,俱一应在内,即日书立定贴,现交定金,银□十毫正,其余尚有礼银△百△十毫,迄至林家吉期迎娶之日,主婚与媒人将该氏母子送至鹅抱界,人银两相交带,所有该氏粧奁衣物任由随带归门,李家不得称言挟带家赀契卷並(并)房族兄弟不得中途拦截阻挠婚期等情。如有此情,自愿赏红花银10两正,至于其子倘若风寒暑湿与登山涉水,修短不齐,皆系天命,李家不敢异言,若有该氏来身不清,主婚人仝媒理清,不干林家之事。恐(空)口无凭,立定贴交林家为据。[5]

壮族古籍《立出婚书公正》亦有类似记载:

即日写立婚书,其礼金並百般杂项银两俱照以定贴内当媒一足领情,毫无少欠,礼足人行,其黎氏交与林家任由择吉成婚,其子亦交与林家抚育,任由承继为嗣,此係二比甘愿,各无逼勒,明嫁明娶,中间并无拐带骗卖,亦无先定他家与往来不明等情。如有此情,主婚仝媒理清,不干林家之事。今欲有凭立婚书交收为据。娶后天长地久,百子千孙。[6]

从上面的卖妻合同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信息:一是女子可以改嫁,但改嫁时新夫家必须出一笔礼金给前夫家,并宴请前夫寨上的族老,意是赏面;二是改嫁女子如要带走嫁妆和小孩,须经原夫家族同意;三是寡妇在改嫁的过程中自己是没有话语权的,全凭夫家处置。

另外,休妻离婚也是允许的。离婚称“哈梅”(按:即嫁老婆),只是话语权全部都在男方,女方变成了可供买卖的物品。连山壮族古籍中收录一份离婚协议,抄录如下:

生离妇婚书字稿

立断枕离书 三江□□寨人韦□□情因自幼凭媒娶得下帅村民马氏为妻,年登三十六岁,奈因家徒四壁,日食难度,且该氏素来野性不驯,不守闺门,以致夫妻反目,情愿将该氏另行改嫁,只得挽仝外氏亲书虫庚,请媒托到江田罗连才处,二比年命相宜,愿娶为妻,当媒三面订定身价礼金银240毫子正,并六房虫寨伯公花红,穿墙曲巷,外门凭伞及签书等项百般,一应在内,即日立虫婚书,其银当媒在场亲收足讫並(并)无少欠,礼足人行。其该氏任由罗家随带归门,就吉成婚,百年偕老。至于该氏原日粧奁箱柜衣物,亦任该氏搬运,随带归门,韦不家得藉(借)言挟带家赀契卷,并韦家房族兄等亦不得中途霸阻等情。如有此情,自愿赏红银20两正。倘该氏来历不清,主婚仝媒理清,不干罗家之事,此係(系)自愿,葛藤缕线之两断,永无反悔异言,恐(空)口无凭,立婚书一纸交罗家为据。

在场媒人□□□□□公正

戊午年六月□□日立离书人□□的笔

富裕人家的婚礼却是讲究排场的,女家有多少杠嫁妆,男家就去多少杠酒礼,加上八音和大轿前往迎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下帅盛行早婚,招郎入舍和上门,壮话称“亨然”(按:即上门)。凡“上门”者,要改名换姓,所生儿女须从女方之姓。这在大姓族寨是受到抵制和歧视的,小姓族寨却随便一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男女婚姻平等,招郎或上门,寡妇再嫁,受到法律保护,不再被谴责和歧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连山壮族的婚仪:

1.一丝不苟的“开眉”。姑娘临嫁,由男家备办镜子一面、梳子一把、髻簪一支、大小红丝绳各两条以及猪肉一块、米九升(按:取长久之意),由预定的接亲娘(按:通常是媒人)送到女家。女家请“好命”的(按:即父母健在、有子女而且身体健康、兄弟姐妹齐全)的姑嫂两三人来会餐。而后,由姑嫂给新娘梳妆。先在新娘的前额、眉毛、颈背部位擦上些许灶心灰,然后用细线绞掉脸上、颈项上的汗毛,并把眉毛整成弯月状。未婚姑娘是留刘海的,这天必须把刘海往后梳,把三七分的姑娘发型梳成发髻,用红丝绳扎起来。插上髻簪,变成少妇发型。从拔汗毛到梳髻的全过程是一丝不苟的,汗毛是否拔干净,眉毛是否整齐,发型是否雅观,要直到新娘满意为止。这一过程就叫“开眉”,它意味着姑娘从此进入了人生的新阶段。开眉,只有姑嫂和其他已婚妇女帮助进行,别的姑娘是不允许在场的。据说在以前,姑嫂一边梳髻,一边向新娘进行一些婚前教育和新婚之夜指导。现在,“开眉”这一习俗仍保留着,但梳髻已很少见了。(www.xing528.com)

2.扫新娘脚印和“筛新娘”。姑娘出嫁当日,晨曦初现,她就开始打扮。等到“请行”的爆竹响过三封,姑娘换下原身衣服,穿上黑色的嫁衣后到父母面前行屈膝礼,连哭三声,亦表惜别。一旦回首,被认为新娘对这门亲事不诚实,视为不吉之兆。假如新娘无意中回首,接亲娘须用布伞遮掩。为了补救这一不吉祥的举动,接亲娘到了有清水的地方要打一盅凉水给新娘喝,意在让新娘冷了留恋娘家的心。路上过溪过河,接亲娘捡两块小卵石放入新娘布袋内,一直带到新床上,意在和睦相处,不受丈夫欺侮。在这一路上,接亲娘对新娘具有绝对权威。如果新娘在去夫家路上和另一新娘迎面相遇,两个新娘不管认识与否都要表示亲热,并互换裤带或白纸扇(按:现今改为互换手帕),借此互相祝颂婚后幸福。1949年以前,姑娘出嫁,新郎是不去接亲的。到了20世纪60年代后,普遍改为要去接亲。这一天,女家的亲戚(按:姐、妹、姑、嫂等)担糍送新娘。这些亲戚都被女家邀请来喝喜酒。她们除了给新娘一件成衣或一块布料之外,还要备一担用竹叶包的糯米糍,随新娘送到男家。男家收下她们送的礼,请吃一餐,她们就回去了。

3.“坐时”、汲新水与闹洞房。娶亲日新娘去到夫家拜堂后,由接亲娘引进洞房。洞房里的一张桌上铺着一块红布,上面用托盘盛着米;米上面放着一把剪刀,期望新娘日后勤裁剪,家庭丰衣足食。

“坐时”礼仪结束了,新娘便开始更衣,走出洞房,让客人一睹芳容,然后便去汲新水,下帅壮族也有保留这一风俗。新娘去夫家第一次汲水,这水就称之为“新水”。由姑或嫂一人带路,到了水井或河边,新娘向水源头的方向行一屈膝礼,同时丢几枚硬币入水,意在敬水、买水,自此以后她要长期饮用这里的水了。新娘汲水时,水桶口向着水源一次汲满,以示如意吉祥。如果汲水的地方离家远或因道路坎坷,就不用水桶挑,而用水壶(按:如提壶)提回,但打水时的礼仪不能免。把水挑回后,新娘自己动手用新水煮新茶熬新粥。茶叶大米是新娘在娘家带来的。茶煮成后,新娘在接亲娘或姑嫂一人的带领下,给来贺喜的客人逐一敬茶。晚餐,家里人和留宿的亲戚都要吃新娘粥,表示新娘与家人同甘共苦,与众亲戚的情谊永存,像流水一样滔滔不绝。20世纪80年代以来,青年人自由恋爱,婚前已常来常往,女的到了男家,代老人挑水是常事。但是到了婚礼日,新娘汲新水这一礼仪同样要进行。

壮族人新婚之夜,闹洞房是别具一格的。当天晚上,新娘把从家里带来的熟花生、糖果、饼干、水果还有硬钱币等物撒在新床上,让小孩抢拿。这一礼仪宣布开始,早已等候在新房门口的男女孩童蜂拥而入,争先恐后地爬上床去拿东西。快拿完了,新娘又把糖果花生从孩子们的头上撒下来。至此,婚礼宣告结束。

时间:2014年9月27日 记录者:作者 田野记录点:连南沿陂村壮族婚礼现场

金秋九月,朋友堂弟结婚,我大老远地跟着他赶去参加壮族婚礼。这是朋友堂弟家所在的村——连南沿陂村。

沿陂村位于连南县南部,距县城和镇政府2公里,是连南县壮族的主要聚居地。沿陂村的壮民基本上姓莫,是从连山县太保镇上坪凤凰村迁居而来。据《莫氏族谱》记载,沿陂村壮民约在明朝正统年间迁居三江梅村,后迁到沿陂村,至今已21代。据《连山县志》记载,连山壮族是在明洪武年间从广西迁来的。由此可见,沿陂村壮族也是从广西迁来太保凤凰村,然后才迁到连南。沿陂村壮族迁来连南后,与当地汉族交错杂居,生产生活方面的联系十分密切,他们在生活习俗、服饰等方面与汉族已没有多大差异。在特殊时期里由于害怕民族歧视和其他方面的原因,沿陂村壮族曾改认汉族,1985年9月根据当地壮民的意愿要求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经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县人民政府批准才又恢复为壮族。

这次朋友堂弟的婚礼是比较隆重的,总共请了差不多一百三十桌的客人。在正式婚礼开始之前的两天,朋友堂弟本家的长辈们便开始出去采购婚礼上用来招待客人所需的物品,比如酒水、肉类等。由于宴请的客人数量比较大,采购的物品数量和种类也比较多,五吨的中型卡车装了整整一车。物品采购回来后被分门别类的放置在堂弟家二楼的谷仓里。

晚上主人家召集大家一起吃饭,跟大家商量如何把婚礼的各项工作都安排妥当。吃过晚饭,大家一起开会讨论婚礼各项工作。

婚礼的前一天,需要给女方家送聘礼,送的聘礼大部分是食物。比如鱿鱼、猪皮、大米、面条、茶、香烟、猪肉、糖果等。而每一项的多少是有严格的规定的,需要用秤称足量之后才能送,否则女方家可能会刁难男方家。聘礼最多的还是猪肉,需要160斤的猪肉。主人家早早就养了专门用于婚宴上的猪,所以婚礼当天一大早,族内的年轻人就会先过来帮忙杀猪,杀完猪之后称足量猪肉备用。

家里也需要做一次彻底的大扫除并稍作休整。这个任务由族内的年轻女性来完成。还要准备酒宴用的桌子、凳子、碗筷等,这些需要去跟邻居借。客人很多,煮饭用的柴火自然也很多,也是需要提前准备。男人们劈柴、杀猪、搬桌凳,女人们则洗菜、洗碗。

准备红包也是必备的,这需要女方提供相应的名录,比如女方的堂兄几个,堂嫂几个,还有祖父母,外祖父母,堂姐,外甥,外甥女,庚嫂,庚兄,岳父,岳母……不是所有的红包封的钱都是一样的,比如岳父岳母需要封100块钱,而堂兄堂嫂等则只需要封20元。每一份聘礼都有严格的重量。还得给媒人和亲家每人一条猪肉,猪肉上面用笔写着“月老”“亲家”。为了热闹,乐队也会在婚礼的前一天到达。主要是壮族八音。这里需要提醒的是,乐队吹起第一个曲子的时候,是需要放鞭炮的,鞭炮响起来,唢呐等才会吹起来,放鞭炮需要有专人负责。

主人家照着大家说的写了一张清单,并将清单按照一定的格式折起来,放到一个信封里面。这是一个自制的信封,很考究的,上面写着“龙章”。

婚礼前一天早上,我们把鸡、鸭、酒、烟、茶叶、糖果、大米、猪肉、猪皮、莲藕、面条等聘礼[7]都装上车就向女方家出发。到了女方家,要从车上卸下东西,然后送往到他们家屋中。一担、一担地挑进去。鸡笼门口放两边。放好东西后,我们需要在女方家吃一餐饭才能走,而等待吃饭的时间是挺无聊的,于是我们凑在一起打牌来打发时间。吃完午饭我们回到了男方家。下午没什么事情,大家就凑一起玩。吃完晚饭,男人们需要聚集在一起,开会安排第二天工作的安排。比如谁负责切菜,谁负责炒菜,谁负责汤水,谁负责端菜,谁负责酒水,谁负责安排客人吃饭等等。开完会在墙上贴一张公告,内容就是各人负责的工作。开完会,大家又要连夜开始忙着准备第二天的菜了。主要是杀鸡,杀鸭,并且要煮熟。还要切莲藕、萝卜、猪肉、鱿鱼等。这里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壮族婚礼的猪肉切得都很大块。婚宴菜,一般是十菜一汤。

正式婚礼的这天。一大早主人家就带着新郎去祖宗墓地拜祭祖宗,还要去拜祭宗祠。而请来的乐队也会跟着去,一边走路一边吹吹打打。而留在屋里的老人们会摆好拜堂需要的物品。拜堂所用的物品非常讲究,有猪头、阉鸡、草鱼、糯米饭等等,还有红烛等。还会在房间里面点亮煤油灯,这盏灯在今日之内需有专人照看,添加油等,不能让灯灭掉,寓意传续香火。上午九点左右,客人陆续到来。而男客到来的时候,进门之前都需要在主家门前放一挂鞭炮。女人们则直接进屋。她们手中的挂包包中装有米,虽然现在都不缺米,但是按照习俗去喝喜酒她们是需要带一些米去的。

新郎祭拜完祖宗之后就在迎亲队伍的簇拥下上车到女方家迎接新娘。虽然刚从家里吃了一餐饭来,但是按照习俗,也是需要在女方家里吃一餐饭,吃多吃少没人管你,但是你必须要吃。吃完饭,女方家就开始准备着新郎敬茶、敬烟、敬糖等工作了。在伴郎的陪同下,在岳父的带领下,新郎给女方亲朋好友敬茶。而敬茶也是有一定的规矩的,需要从屋子的左边敬起,还要先敬男人,再到外祖母,再到其他的女人。敬茶完了又要敬烟,发喜糖等。敬完之后,女方家里年长者为新郎系上红布,系红布的时候还需要嘴里念着一些东西。大概意思是女方嫁出去,以后顺顺利利之类的。至此,新郎在新娘家的仪式全部结束。然后在地上铺上席子,新娘要跪拜祖宗。新娘跪拜完祖宗,然后由一人带出门,坐在门口小凳子上,拿水洗脚,寓意出嫁了。之后由女方家从新娘屋子里面拿出陪嫁物品。我们这些男方家里迎亲的会在门外接应这些物品,拿到我们的车上。而女方家人每拿出一件物品,男方家需要给那个人一个红包,也就是利是。

紧接着大家上车,接新娘的车队到男方家。今天接新娘的车队有四辆,一辆小车,两辆面包车,一辆货车。小车是接新郎新娘,一辆面包车搭载迎亲队伍,一辆面包车接的是伴娘。迎亲队伍有8人,加上伴娘一共才10人。媒人坐在迎亲队伍那辆车内,手里扛着刚才新娘跪拜祖宗的席子,这个席子是需要拿去男方家拜堂用的。迎亲车队回到新郎家。新郎接新娘下车,要撑着黑伞遮住,这是壮族古老的婚俗之一。由于屋子里面正在准备新娘拜堂的事情,新娘以及伴娘需要在家门口外先坐一下。接下来,摊开席子,新郎先拜。然后两个老人主持拜堂,只见他们先念一些话语,照录如下:

恭惟

家学有渊源,常引孙子以游雍之路,德多垂裕,大启云仍以受室之门,今嗣孙△△得占名婚之全,难忘扶荫之德,荣谐嘉礼,辄诹吉而成双禧,谨修豆笾,遂陈牲而行三献,扬名贴报,聿彰盛世之鸿恩,合卺成婚,庆衍遗经之令绪,伏愿鉴兹微馔,列祈佑我后人,由此而声名远播,永享荣华,从兹而伉俪常谐,同膺福祉。

伏惟

尚饗![8]

这也是老祖宗留下的习俗。念这些话的时候,两位老人往中间地上放了两支交叉的香。寓意是香火结合,还撒了一些米,大概也是香火传承的寓意吧。做完这些,里面的人就将新娘迎进来拜堂了。先拜祖宗,后拜高堂,夫妻对拜。对拜完后新娘还要到装有煤油灯的那个房间里面拜,寓意传递香火。然后再回到堂屋中拜祖宗神位,至此整个拜堂仪式结束。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新娘进门之前,新郎家的人是需要回避的。而且要躲得很远很远,甚至是一两公里远。等新娘拜堂完结束之后,新郎的家人才能回家,并且需要回家拜祭祖宗。而在门外,族里的年轻人早已经准备好了鞭炮。等屋内所有仪式结束之后,就开始鸣炮。这时在屋子外面的其他伴娘,都可以走进屋子里面了。

伴娘们需要陪新娘住在新郎家一个晚上。没事做的时候他们就唱唱歌,打打牌等来打发时间。到了吃饭的时间,往往都是给她们拼一大桌子的菜。第二天早上,吃的是粽子,还有年糕。吃过午饭之后,到了新娘给新娘家的亲朋好友敬茶,敬烟,发喜糖的时刻。相比于我们去新娘家迎亲有所不同。在新郎家,伴娘们会坐在一起,等着新郎给她们敬茶,发喜糖。新娘敬茶也是得先从屋子的左边敬到右边,由男人再到女人。老人们在接过茶时,往往也会对新郎新娘说一些祝福的话语,比如早生贵子,白头偕老等等。新娘发完喜糖,整个婚礼也就宣告结束了。之后主人家会进行一些后续的工作,比如把借来的桌椅碗筷等送回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