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粤北壮族历史文化:艰苦卓绝的统治与斗争

粤北壮族历史文化:艰苦卓绝的统治与斗争

时间:2023-09-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由于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的政策长期摇摆,时剿时抚,南岭走廊各民族起义风起云涌。长期以来,粤北山区的壮族老百姓不但要承受瑶族变乱带来的痛苦,还需要承担封建统治阶级无休止的盘剥和压迫,为改变本民族受压迫受剥削的处境,壮族人民进行了不屈的斗争。由此,连山县内形成了两个县治,一个是起义军控制的原县治程山,一个是明代统治阶级新建的县城象山,双方形成对峙局面。基本结束了两个县治的局面。

粤北壮族历史文化:艰苦卓绝的统治与斗争

明代,中央王朝的势力进一步渗入到南岭南麓的广大民族地区。但是由于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的政策长期摇摆,时剿时抚,南岭走廊各民族起义风起云涌。历史上著名的广西大藤峡起义、府江起义、广东罗定瑶族人民起义都波及粤北山区。长期以来,粤北山区的壮族老百姓不但要承受瑶族变乱带来的痛苦,还需要承担封建统治阶级无休止的盘剥和压迫,为改变本民族受压迫受剥削的处境,壮族人民进行了不屈的斗争。明代邝露在《赤雅》中说:“俍兵鸷悍,天下称最。”清代陆次云《峒溪纤志》载:“俍人多在南丹三州,鸷悍天下称最,用兵能以少击多,军令最严,故能胜敌。”《说蛮》卷二十四载:“俍人,俗同瑶,以语言相别,其兵最劲。”

据史料记载,明正统至正德(1436—1521年)年间,由于吏治腐败,官府一再加重赋税,匪患丛生,农民起义层出不穷,粤北山区也爆发了多次壮族人民起义。

景泰年间(1450—1457年),“獞瑶韦广通等一百二十余户倡乱于大东山上下坪等处,贼势蔓延。”[4]

天顺二年(1458年),谭公经领导壮族人民起义。起义军一度攻占县治程山(按:今永丰“司城”)。至天顺四年(1460年),起义军又攻陷广西开建、封川、梧州等地。为平定祸乱,明朝统治者发动湖广、贵州几省的兵力联合镇压,但并未取得预期效果。天顺六年(1462年)七月,广东布政使张瑄只好以“余孽未靖”[5]为由,力奏朝廷搬迁县治于象山前小水坪(按:今太保旧城)。由此,连山县内形成了两个县治,一个是起义军控制的原县治程山,一个是明代统治阶级新建的县城象山,双方形成对峙局面。由起义军占据的连山县城程山,位于今天连山中部的永丰镇,明代统治者天顺元年(1456年)新筑的县城在象山前,位于今连山东北隅的太保镇,出鹿鸣关即可至小三江及连州城。从连山地形图上看,两城相隔约一百里,中间隔有天堂岭、鹿鸣关以及摩天岭等险阻。象山新城僻处连山东北一角,倚靠连州府做后盾,扼鹿鸣关之险冲,易守难攻。程山乃是当时连山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说明统治阶级的武装力量当时实际上已经退出连山,只是把象山新城作为连州的屏障,防止壮族势力进一步向连州扩展而已,而起义军控制了程山就相当于控制了大部分连山,连山实际是控制在壮族手里。从这时起,粤北壮区(按:包括邻近的乡村)实际被壮族控制长达一百二十五年(1458—1583年)。

弘治十七年(1504年),“獞匪梁苟龙劫县城”[6],此处“县城”指象山新城。两年后,明朝廷派熊绣总督两广军务兼巡抚,发兵征伐,“梁苟龙败遁入内峒,负隅自固。”[7]第二年(1505年),明武宗正德元年,朝廷兴兵攻打壮族首领梁苟龙。民国17年(1928年)《广东连山县志》卷一《年撰》上说:“大兵讨连山獞匪梁苟龙,平之。壮民悉降。”基本结束了两个县治的局面。但《历代绥瑶政策上篇》却说:“正德元年(1506年),官兵征连山古县獞,獞败遁入内峒,负隅自固。”

太阳村《韦氏族谱》就此事有一段具体记载,内容摘录如下:

弘治十五年(1502年),壮族与永福乡三十三户排瑶(按:瑶族地主武装)虞凤昇等争占程山田地。弘治十七年(1504年),连山典史何宗(按:晋江人)到任,说壮族叛乱,报告抚督两院,委黄招二产收,并告知府(按:指连州知府)督兵,于正德二年(1507年)正月廿九日,征剿上下营及小三江、石田、马鹿、良峒、梅峒各村(按:上述地名至今仍为壮族聚居区),妻离子散者有之。后蒙土官抚恤,具呈求给耕牛谷种,落生不科。

族谱所述,与《历代绥瑶政策上篇》之记载符合。说明县志上所述“悉降”与事实不合。族谱还说:

是年,掳掠上下营,獞族集众杀退,追至天子岭而回。正德三年,排年、罗清、张隆等贿赂典史何宗,复以旧兴爨诬详。军□□□兵,于是年六月十三,兵到。莫父亮等屈抑难伸,奔死集众拒敌,兵始退。

正德四年(1509年),贺县县丞毛溪申详抚督两院,委全部党领兵于正德五年(1510年)十二月卅日与永福乡排年、罗清、张隆、黎隆等。叛党又侵我上下营,相距至六年(1511年)四月廿七日始遁。

梁苟龙起义失败后,仅上下营韦氏一支就负隅自固坚持了六年之久。部分壮族迁居到怀集的冷坑、水口、廻龙一带。

正德二年(1507年),连山黄南瑶联合广西贺县壮族覃父敬等举事。五年(1510年),总兵官安远侯柳文会,都御史林廷选等出兵征讨。最终官军“攻破岩洞、巢穴二百七所,擒斩四千四百七十余人,俘获千二百三十余人”。[8]

正德十二年(1517年)秋八月,壮贼龚福全等,流劫连州、连山、乐昌及郴、桂诸处,据险负固,杀官劫县。巡抚都御史陈金与巡检三司会奏,命两广汉达官军进剿,斩四千余级,余党遁归诸寨。[9]

正德十六年(1521年)夏六月,连山壮贼吴万山抄掠乡村,兵备副使王大用调剿,大捷,贼党遁归于峒。[10]

嘉靖时期,“将疲于边,贼诬于内”,“良民无聊,甘于从盗”[11]。“嘉靖三年(1524年)春三月,连山贼壮苏政、苏晚等掠三省,知州徐相抚剿乃散。”[12]

为了防范和镇压壮族人民起义,明廷最初是调派官军镇压,但效果不大,如上文所述天顺二年(1458年)谭经公起义和弘治十七年(1504年)壮民梁苟龙起义,统治者都付出了惨重的清剿代价但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后来统治者觉得调兵岭南劳师袭远,于战不利,便开始在壮族聚居地任用土官来治理地方,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土官”制。

县志与其他地方文献上都找不到有关连山壮族曾经设置土官的记载,但太阳村《韦氏族谱》却保留着宝贵的历史资料,族谱记载:

正德六年(1511年)十一月,蒙上饬军门排贵牌行,编造十甲,里排保甲,以分良歹,听候备文给付,后立文约,交各甲长,永远交纳官业为据。嘉靖元年,里排会议赴梁昊呈乞详,督抚准以陆父诞为土官,指率乡类,遇贼堵剿,并负使出兵蕉符,遂□稍清。嘉靖三年而父诞身故,已五年,贼又力起,众举莫朝玉,字翠峰,为千户,遇贼堵剿有功,为众所服,至十年,里长联名呈请督抚,札给翠峰为土官,镇守连阳、怀、贺诸境廿余年……上封为武略将军。

从上述文献可知:正德六年(1511年),官府便开始在连山壮族聚居区推广保甲制度,甲长负责向辖地居民收取赋税向统治阶级输纳(按:完粮纳税);嘉靖三年间(1522年),在保甲制度的基础上封设粤北壮族地区第一任土官。

土官没有固定的任期,虽然由朝廷赐封,但土官实际上决定于壮族内部的里排会议,并且有传袭的痕迹,珠村《覃氏族谱》记载:“莫字翠峰,袭岳父陆父诞之职”。

土官人选的确立必须由里排会议呈报督抚核准,也就是说当时壮族是有相当的自主权的,土官的选拔基本上是本民族内部的事情。长期以来,在壮族社会内部许多村寨均有选举壮老的习惯,壮老在群众中有很高的威信,对维护壮族社会内部的稳定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他们有权调解邻里纠纷,甚至一部分民事刑事案件。而当时的里排会议,相当于各村寨壮老会议。

当统治阶级的力量还无法对民族或者边远地区进行直接统治和管理时,采用封建土官制来管理少数民族内部事务仍然是一种相对良策,它主要依靠土官绥靖地方和负责安排交纳输纳,土官便成了中央与地方的桥梁。第二任土官莫翠峰的墓碑上也刻有这样的话:

嘉靖四十三年(1562年),依官做证,收上赏银,始创九村田产,分十甲耕输,故山一分,多姓君子,民思其清。

引文中提到的“九村十甲”地名称呼一直保留到清末,九村为江村、省村、帅村、石田村、交乡村、风村、肖村、钹村、良村,连山壮族主要聚居在这个范围,占今天半个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所谓“始创九村田产,分十甲耕输”,“始创”是过誉的话,第一任土官上任时,已经有输纳了,由于陆父诞任了三年便身故,所以到第二任莫翠峰,他任了三十年土官,对稳固壮族九村的田产,继续接受明代十甲编户纳粮的政策,积极学习汉族在经济文化上的先进之处起到了一定的历史作用。

上文提到了一个重要人物——莫朝玉。

莫翠峰(1510—1561年),原名莫朝玉,祖籍广东封开,岭南第一状元莫宣卿(834—868年)的第十八代孙。今吉田镇太阳村《韦氏家乘考》记载:

翠峰……为千长,遇贼堵剿有功,为众所服,至十年,甲里长联名呈请督抚,札给翠峰为土官。镇守连、阳、怀、贺诸地二十余年,遇贼堵剿,连服三百三十大捷,厥功伟矣。

1928年版《广东连山县志·人物志·莫朝玉传》记载:

明代莫朝玉,字翠峰,宜善肖村人。秉资颖异,博学多才。嘉靖六年(1527年),流寇为患,程山官后不振(按:程山,旧邑名,即今司城)。玉勇倡民团,龙南、英梅、鏡鱼岭诸贼次第剿平,总兵官闻于朝,授武略将军,俾捍闾里,命甫下,无疾而逝。乡人感其功德,立庙程山,至今祀焉。

据《莫氏族谱》和《陆氏族谱》记载:莫翠峰娶了当地壮族土官陆父诞的女儿为妻,又承袭了岳父的官职。[13]他16岁起倡建民团,东征西剿,贼乱遂平。“莫翠峰首征龙南,杀其贼首黄廷光(按:一说亚廷、亚光)、蔡亚六等;次征英梅二水岭,获贼首冯友荣、冯友贵等;又征粤西流入枫村鱼岭的强贼数百,捉获其贼首刘亚六等。”[14]程山县丞根据他的功绩,申奏朝廷,初赐为奋勇云骑校尉,随邑带兵协镇。三年后即嘉靖九年(1530年),因贺州英德二县官吏申奏有贼作乱,朝廷命莫翠峰率兵征剿,遂得平定。嘉靖四十年(1561年),明世宗敕封莫翠峰为武略将军,兼理连(连山、连县)阳(阳山)怀(集)贺(州)英(德)清(远)七属军务。

莫翠峰在受朝廷指派“征瑶”的过程中,能采取招抚的办法,招抚当地沈、房、邓、大唐、小唐等五姓瑶民定居,避免对瑶族同胞的更多追剿杀戮,使粤北山区的壮、瑶两个民族得以友好相处,安定了粤北壮族地区。至今,粤北山区的五姓瑶民还与莫翠峰的后裔认“同年”。为了壮族地区的发展,莫翠峰又将朝廷给他的赏银,购置了大量田产给当地百姓耕种,促进了连山壮族地区农业的发展。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莫翠峰无疾而终,享年57岁,葬于班瓦寨鳌鱼岭。族人感于其生前的事迹和他在宜善九村壮族中享有崇高的威望,赋墓志铭

公之曾祖讳明森,前朝籍居牙封。祖讳安卿,生公父讳郭及自斤建莫罗寨来程,承耕勤谨,历代积德,故川岳钟灵,于正德五年(1515年)庚午岁十月二十三日亥时降神生。公乃唐状元宣卿公之裔。其品赋非凡,年当十六,受仙授腾空驾雾、神奇莫测之术。因流贼猖狂劫虏(掳),公特奋勇救民,平巢荡寇,除龙南杀其贼首,除英梅灭其贼党,除鲩鱼岭流寇数百。东除西剿,而贼乱遂平。是公忠贯于天,义感于廷。嘉靖四年(1525年)七月初一,帝下诏:爵公父官职,召公赴阙赐爵,敕封武略将军,兼理连阳、怀、贺、英、清七属地方。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依官作证,将上赏银,始创九村田产,分十甲耕输。故此一乡各姓,君子四民思其德,于程山立庙塑像,咸奉祀焉。溯公享寿五十七岁,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丙寅年十月初九酉时而卒。葬于鳌鱼岭之阳。壬山两向,兼子午分金。隆庆戊辰(1568年)二月丁未良辰已筑竖坟碑,今合嗣聚议,换旧增新,修并马鬣之形,吉筑牛眠之处,仰冀昭鉴,俯垂庇荫,奕世荣昌,于无疆矣。是为志。

皇明敕封武略将军谥正大忠义显考讳朝玉字翠峰莫公大人墓

当地百姓为纪念他,在程山(按:旧县治,今永丰司城街)、班雅(按:连山莫姓始居地,今福堂镇彬雅村)建了两座“武略将军庙”。当地后世官员也十分敬重他,宜善巡检司巡检高维翰为其庙题联:“草莽未平,百载但凭三尺剑;乡邦既奠,千秋水赖一戎衣。”连山绥瑶直隶厅太守蔡天培专门题联“边圉绕烽烟,幸有奇勋垂往代;孤城靖旭日,惜无善政负兹乡。”并作铭文[15]一篇,赞颂其功绩:

康熙丙申年同知郑天锦太爷,谕吾祖入志,合族呈具。为蒙恩谕祖入志,敢据实行恳恩详注事,述。生族始居封川继迁开建金缕,越世居开建,莫罗迁籍于程山彬雅。公之考讳郭显公生于正德十二年(1523年)庚午岁十一月二十三日亥时,公生非凡,神奇莫测,飞化腾云。公年方十八岁,天值丁亥年,贼盗猖狂,乡民被害,公奋起仁心,报国辅助朝廷,遂同乡兵征龙南贼首,贬其窠,杀贼者黄廷光、蔡亚六,次征英梅二水,杀其贼首冯友荣、冯友贵,又征本邑枫村强盗数百,除于魭鱼岭,公速带乡兵,赶擒党首刘亚六、莫三等。东征西剿而贼遂平,乙方有赖,四邻皆治。时蒙程山县申奏皇明天子,敕封奋勇云骑校尉,随邑带兵协镇三年内朝可见也。不渺越士嘉靖己酉年贺县英德二属刺史申奏,盗贼作害,天子降旨,命公平之,嘉靖四十年(1561年)辛酉岁七月初一接旨,加封武略将军,管理连阳怀贺清英七属地方,时征得胜,战者得赢。公享寿57岁[嘉靖四十五年(1366年)而卒]配妣陆氏生三子、长如朝、次如仁、三如礼,迎棺葬于彬雅鳌鱼岭之阳。当公之终,百姓含悲泣泪,方方皆沾沐其恩矣。四邻感其德,故建庙于程山永丰司城街塑真容于祠,奉祀在春秋,逢三载建醮以此永示历情恳恩详志矣。

清道光十年(1830年)五月初一日连山县太守蔡天培抵司城朔日拜

莫翠峰之后,明代统治者在程山下正式设立宜善巡检司为县佐,1928年版《广东连山县志》也有相关记载,万历十一年(1583年)朝廷发重兵征讨壮民后,统改县南地名为“宜善”,并在司城街旧治特设“宜善巡检司”加强对少数民族的统治。连山壮族进入稳定发展阶段,1928年版《广东连山县志》载:“万历十一年……獞民悉雉,发去环,服礼数,习儒书,与齐民齿,今兀壮类矣。”土官制也就此取消了。

从土官制度的很快消亡和巡检司衙门的设立,反映了统治阶级在壮族地区的统治势力进一步增长。自万历十年(1582年)在程山下古县治设立起巡检司一职至明崇祯年间由江西瑞金人魏傩任巡检,清初至康熙朝的巡检,皆外省人(按:浙江与江西人),康熙以后又缺任,至1917年被司裁署撤巡检司一职,巡检司存在共达329年。明代巡检司的设立,主要是针对壮族,事实上,从万历以后,壮族便没有大规模的起义斗争了,也就是统治阶级所说的“归化”了。

清代,粤北壮族地区经历了明末清初的多次战乱,动乱不止,民不聊生,社会危机依然严重,阶级矛盾更加激烈,表现为:

1.兵患。康熙十五年至康熙十七年(1676—1678年),平西王吴三桂令手下大将马宝、胡国标分别率部南下讨伐昔日盟友、驻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马宝进入连县时遭到尚可喜守军顽强抵抗。朝廷也命令清军赣南入粤,在韶州(按:今韶关)附近打败东线的胡国标部之后,火速奔袭驰援连、阳。马宝在连县、连山、阳山一线被尚可喜军队和清军包围夹击,迅速溃败。马宝只带少量军队经连县西部山区逃回湖南,部将李成栋奉命往西南粤桂边界方向突围。李部6000人马在连山县城太保附近突破清军包围,经茂古向连山东部瑶山退却,最后在石田(按:今连山加田)摆脱追兵,进入怀集县(按:当时属广西)中洲水下地区,取道下帅沿着两广界山西撤。后来李成栋部在山上集结从各地突围出来的兵员1万余人,于农历8月初进入金鸡山地区,前后在金鸡山驻扎的时间为一年零八个月。这支部队为安营扎寨,经常趁夜下山,到附近的蓝钟古城、冷坑叶屋、上帅龙坑、南乡棠棣根等村庄偷拆庙宇、农舍,所得砖瓦建起了9座兵营和一批军事生活设施。为筹集粮草、招募兵员,李成栋命令只留下一支四千人的部队在山上据守,其余人马全部下山进驻附近的怀集、信都和贺县(今贺州八步区)等县城。

这些举动,对当地老百姓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的破坏,《连阳八排风土记》卷五《抚剿·马宝结瑶据县》记载:

连山多寇祸,惟马宝为最惨。……乙丑,永历立于肇庆,成栋同宝瑶通好,互相肆虐,称连山两大害云。……十一月,有土人献马,私通引至宜善司。七村之民闻之,皆惧。……越明年,辛卯正月二十日,散冲瑶兵引宝兵至龙水,屠村民数十,七村皆溃。二十一日,至上吉村木楼寨,寨人有误发炮者,围攻之。二十三日,寨破,戮男妇无算。……三月十八日,率五排瑶人攻上叶、平头寨。至二十日,围不解。有土人某,诱开寨门,屠民无算。间有存者,勒重资回赎。不能应者,尽戮于邪渡桥畔。令见者传播,闻风丧胆。……未几,出州屠掠高良、悬陂(沿陂)寨,又破上水口寨,掳男妇无数。宝兵甚欢,群歌于道曰:“水口好娘子,平头好银子,木楼好汉子。”是年,拆县库,创建衙宇,开道。……驻县三年,称‘爵府’。重刑厚敛,生民涂炭。[16](www.xing528.com)

李来章《三江峒》记载:

迂路转三江,田土颇空阔。茅穗愁迷离,人烟恨牢落。忽逢藜杖翁,环与泪沱苦。稻田与鱼塘,尽为士兵擢。夙昔苦瑶害,兵比瑶更虐。旦夕不获安,何由事耕作。抚意泪酸脾,予为行复却。呼问初建置,何不明契约。应恨嗫嚅俦,愚弄诸老弱。谕令且少俟,当为细斟酌。[17]

祸害之深,可见一斑。

清朝咸丰年间(19世纪50年代),爆发了震撼中外的太平天国运动,斗争的烈火也燃烧到连山,太平天国军队曾在连山先后活动多年。据群众反映:20世纪60年代初广西地质局422地质队在连山清理旧矿时,挖出尖嘴钢锄、铁铲各一把,均有“太平天国”四字,说明当时不少矿工参加了太平天国运动,可见这次起义对粤北山区的影响之大。据《连山文史》记载:咸丰四年(1854年)七月,一支太平天国军队在何观保、毛荣康、张贵率领下,曾占领连山县城。直到咸丰九年(1859年),张贵带领一支太平天国军仍住禾洞一带活动。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部属自广西入境,与连山当地汉族地主武装“团勇”在鹰扬关激战三天三夜。现在鹰扬关仍留有“太平天国古战场与三十六坟”遗址。位于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小三江镇田心村委会马头山寨堡遗址[18],半山腰处有一处摩崖石刻,对这件事件也有记载。这次动荡虽然有效打击了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但对当地的生产生活同样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2.动乱。康熙年间,粤北山区爆发多次瑶民起义、闹事、偷盗事件,百姓为其所苦。“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九月二十四日,瑶势猖獗,军寮与黄村民朱采品以小嫌结仇,构兵相戕。”[19]“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五月,里八峒瑶与茅铺村三寨民以偷盗禾仓启衅,瑶遂肆毒,捉人劫财,官不能制。”[20]“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八月二十三日,里八峒瑶与石寨塘三捷、塘亚二因小衅相争,来捉茅铺三寨民,又捉连阳营兵蓝国祥、亚美、黎胜,割去胜之左耳。”[21]清朝末年,这种状况有增无减,李宪《密廩为匪徒肆劫逼扰边居事》记载:

为外匪猖獗,拦途屡劫,密叩察核,以安行旅事。昨闰六月内接获公祖钧谕,内饬绅等即遵办,认真团练,以辅兵力之不逮等示,捧诵之下,仰见为国为民之至意。绅等敢不恪遵,功令立即会集团练以卫桑梓,而加固吾圉。奈大歇界顶一路,正与怀集交界之地,行旅往来之途,西近怀集下帅,南近怀集水下,每逢二七小三江圩期,所有绅村贩油、贩米至中洲(按:怀集县辖一个镇)而回,及怀集贩牛之客路至大歇界之处,屡被外匪拦途捆搜银两一空。上年被劫者始置勿论,且计本年被匪捆劫者业经数次矣。密查该匪均由下帅而来,劫后仍回下帅而去,往往如此。缘因该处係属怀连交界之所,茂林峻岭,而且相距寨村又远,绅等屡获传闻,亦曾屡饬团丁追捕,无奈其匪已远逸下帅,莫之前及,即欲越境穷追,又恐深陷虎穴遭害匪轻况,昨抛石界(按:小三江山名)被匪劫各村,团练非不协力直捣巢穴,犹尚被窝匪滥衿之覃嘉承架诬脱罪,谁肯甘心。即事以恩,未免动多掣肘,以致进退维谷,纵激于义,愤究亦难于直伸。似此边寇猖横,行商被害,不惟被劫者所难堪,抑亦传闻者所痛恨也。将来匪风日炽,诚恐临村劫掠捉人勒赎难保无虞矣。究之该处地方原属小三江汛弁管辖,该弁官回汛镇守,庶匪踪绝,行旅安则孔迩兴歌,甘棠永颂矣,为此密赴。宣统三年(1911年)七月某日官禀。[22]

当时的连山,正如清代张瑄诗中所述:“怀贺圵土邻,贼巢正相旁。”[23]据殷化行《剿瑶再奏疏》的不完全统计,“历年以来,被杀死乡民男妇共一百二十余民,被伤共六十余口,被掳赎回、逃回共六十余口,内有三人被割左耳,被抢耕牛合计一千余头,烧毁民房、割去田禾、剥去男妇衣服,及抢去财物等项甚多。”

3.土地兼并日趋激烈,卖田卖产现象不计其数。清朝中期开始,社会经济进入了转折期,封建经济由繁荣走向衰败。尤其是乾隆以后,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土地流转加速,兼并问题日益严重,官僚、地主、商人通过各种手段纷纷购置土地,广大自耕农丧失土地,纷纷破产,沦为佃户或者背井离乡,流落他方。书后附录一至附录六收录了清朝中叶以后连山地区各种买卖契约,仔细研读这些契约文书,可以发现:清康熙后期开始,粤北山区老百姓生活日益困苦,一遇上天灾人祸就不得不出售耕地、房屋、山林,甚至股权和墓地,换取银两和粮食。另外,赋税加重也是导致民不聊生的一个重要原因,1928年版《广东连山县志》卷九《科税之法》记载:“行之既久,乃渐有串票费,报解杂费,征收官吏之平余费。光绪之际复加随粮捐(时因偿外赔款诏每亩加征捐钱三百文,连山以荒瘠邀免),浮费层加,流弊百出,此清代之税制也。”

这些都激起了壮族人民更为强烈的反抗。1857年木匠陈金缸[24]率众乡民响应太平天国起义,十一月攻占怀集,建立“大洪国”。这支起义军在粤北山区转战游击长达三年,沉重打击了当时的统治者和当地权贵、地主势力。这段历史在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小三江镇田心村委会马头山仍留有石刻记载。这段石刻在海拔500多米高半山腰上,石刻全文200多字,约3平方米,以正楷书每字刻约5平方厘米左右格式雕刻,碑刻全文:

盖马头一山,嶙峋四壁,突兀千寻,从来避乱之胜地也。昔明末瑶寇作乱,村民避难在此。及我朝康熙二十四年,陈凤等作乱,村民亦避在此。旧址犹存。至咸丰四年,盗风四起,父老谋曰:此山实侬等托命之所,即筑城室,不下千余家,逐居焉。至八年戊午冬十月十二,陈三入寇,焚掠二村两月,幸此山地利人和,累战累胜,贼败宵遁,至九年四月二十七陈金缸入寇,村民亦在此保全。冬十月十三,北寇翟火姑等统兵数万焚掠,两村子弟日夜下山打仗获胜,追杀贼人千余,抢夺骡马金宝无数,十一月十三,流寇至马鹿村,众人又避诸此焉,第治乱无常,后之遇变,避此者万无一失。谨志。

大清咸丰十一年岁次辛酉二月谷旦立

国民党统治时期,壮族人民受到更加残酷的剥削压迫。国民党对少数民族实行民族同化政策,把少数民族看成是汉族的大小宗支,对各族人民大肆搜刮,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如人头税、自卫捐、户口税、门派税、保甲长办公费等,不胜枚举。同时,乡长、保长、甲长,大都是壮族内部的地主、恶霸、富农等剥削阶級,他们握有地方上的政治经济大权,借政治势力敲诈勒索,贪污中饱私囊,无恶不作。正如当时传唱一时的民歌所言:

豆腐烂了架子好,愁闷无人知我忧,冇人知得弟忧心,冇得钱银宽宽使,求借无人相信弟,冇条钱路入郞身,田堂屋儿虽是有,田堂屋儿虽是有,焚纸押在别人手,加一利息亏弟当,利久冇清纸当断,怎得银钱赎得转,怎得算清债务单,百样千般抵当尽,快乐逍遥有弟分,心想耕田兼种地,冇得本钱难置手,十月冇条禾稻收,禾稻有条田冇块,禾稻有条到钱大,妈妈啊,耕山渡活几凄凉?[25]

兵患有增无减,连年内战,军阀纷争。各路军阀为扩充自己实力,大肆征兵拉夫。在征兵过程中,各级官吏又相互勾结,趁机敲诈勒索,弄得民众许多卖房卖地、流离失所,家破人亡者不计其数。《连山文史》记载:1926年,区、乡为了各自的利益,分别于下帅乡乙鸣、白花冲设卡,向怀集至贺县通道的过往商客(按:每天约百余人)收税,因利益冲突,双方发生纠纷,当时区长梁北水蓄意制造事端,进行报复,带兵两百多名,到下帅陈屋、陆屋捉拿乡税卡当事人陈卫卿(之瑗)、陆学延。两寨交不出当事人,官兵对两寨进行洗劫,民财被掳掠。

4.匪患。土匪横行,民不聊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为打击黄连界一带的土匪,官府不得不出具《追缉黄连界劫匪状》一篇,文如下:

具禀宜善三江村团董廩生黄肇基,生员赵克刚、韦兰辉,武生杨百熀,监生韦荣华、韦修诏,七星团董陶连升、梁庆畿(基),讯兵陶辉光等,为截抢伤人获匪解案,联叩讯办追缉余匪,以靖地方而安行旅事。现据生村罗锦缵、锦结、立敬、立爱、立定等到局报称,于本月十八日往寨岗(按:地方名,今属连南县)担豆,路至黄连界地方突遇匪徒七人,名持刀炮中途拦截时,炮伤缵股並刀伤敬手,余均受捆打,强抢银两衣物一空,时幸结逃逸飞报七星村团局,立饬团丁捦(擒)获凶匪曾亚生、沈狗妹二名,搜得匪身利刀二把並(并)抢去背心衫亦在匪身穿着,尚有五匪追捦(擒)不及等说。生等随即看明被伤情形並(并)询及该匪亦直认不讳。嗟嗟白昼,截杀财物两空,似此贼匪猖獗,殊属目无法纪,只得联名禀叩宪天,伏乞严讯律办,並(并)追缉余匪究治,庶地方清靖,行旅平安,则合村戴德,公候顶祝矣。为此联赴。

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土匪已经严重影响到了连山壮区老百姓正常的生产生活,生灵被涂炭,财物被洗劫,百姓困顿,官府无力。为了镇压壮族人民的反抗,国民党还在壮族地区建立了―套完整的反动统治机构,每个乡设正副乡长,乡长又兼民团大队长;乡下设保,几个自然村设保,设保长,保下设甲,有甲长。这些乡村政权的统治者,是国民党的忠实爪牙,为其征兵抓夫,征粮派款、强收苛捐杂税等等。1928年版《广东连山县志》卷九《科税之法》记载这个时期连山的赋税种类多达三十多种,而且名目繁多。

为了争取本民族的解放和自由,当地不少壮族男儿踊跃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配合红军在粤北山区积极开展地下活动。

1931年1月中旬红七军在广西桂岭,将原来的十九师、二十师缩编为五十五团和五十八团之后,经鹰扬关进入广东小北江的连山县境内,开始了历时二十多天、行程近千里的粤北转战。红七军在转战粤北的过程中,先后经过连山、连县[26]、阳山、乳源、乐昌、仁化六个县,并计划在粤北建立革命根据地,与中央苏区连成一片。但由于远离中央苏区,孤军深入,缺少外援等原因而未能实现,反而遭敌人的连续攻击,发生了攻连州、战梅花、过武江的激烈战斗。1月20日至26日,红七军围攻连州城,在群众支持下就地筹款和筹物资,解决了部队的给养问题。2月3日红七军在乳源梅花(按:现属乐昌),与粤敌邓辉团和湘敌唐伯寅团、陈龙团开展激烈战斗,敌我双方损失惨重。红七军主动撤出战斗,5日、9日,红七军在乐昌先后渡过武江河,渡河时由于敌人的阻击,部队兵分两路,向着中央苏区前进。[27]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在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党的群众基础比较好的粤湘边界的乐昌、宜章等地,建立了一支红军赤色游击队。这支游击队在湘南驻粤工作委员会(按:后改称过湘粤边工作委员会和湘南特委)的直接领导下建立了以乐昌黄圃塘村一带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并不断发展壮大,从1929年初的二十余人发展到最高峰时的两百余人。这支游击队还与前来粤湘边境开辟根据地的衡湘赣苏区红军独立第四团合编在一起,先后以游击方式转战于乐昌、宜章、乳源、连县、阳山、临武、蓝山等地区,打击敌人、消灭敌人,震摄了粤湘边各地的反动统治。[28]

1937年,国共两党二次携手合作,共纾国难,携手抵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当年正月十五元宵节,下帅乡的壮、瑶、汉三族人民,趁一年一度在圩镇关帝庙欢度元宵佳节的庙会之机,面对当时战局,出了一副对联:“古时今时,时早时迟,善恶到头终有报;帝国民国,国强国弱,兴衰结局自然知。”表达了当地群众对国共合作的期盼以及坚持抗日的愿望。

1938年10月,在广东省委的领导下,成立中共连阳特支。1939年夏,成立在中共连(县)连(山)阳(山)乳(乳源)四属工委。[29]

1940年,小三江省洞月九村壮族人民展开了“抗征兵”斗争。这一年,省洞人在水口祠建醮还愿,举行祭神活动。国民党小三江区区长梁励才企图借此机会捕捉抗征兵首领韦协音,亲自带领区分队二十多人深夜包围了月九村,月九村壮民派韦家甫潜出去,到三江洞、上下马鹿各村告急求援。次日,区长梁励才又电告县衙调福堂区分队约一个排来到月九村,把月九村围得水泄不通。是夜,敌我双方发生一场激战,国民党军死的死,逃的逃,区长梁励才被击毙,其区员兼秘书邱玉华开枪自杀。被激怒的壮民把梁、丘的尸体焚烧后,又冲向区公所,将财物抢空,把档案文书全部烧毁,放出被关押的乡亲;接着,又前往石田区长江村烧掉了梁励才的房屋。第二年春,县政府派出县大队围剿月九村,捕捉了抗征兵的十多个领头者并在小三江墟将他们全部杀害。

1944年,农历八月“新中华”事件。县长张益民借抗日之机,利用征兵巧立名目,大刮民财。时任下帅乡乡长陈先辉,积极执行县长的指令,引起族人的不满。寨上一些受害者,于农历八月十五夜,将陈先辉的鱼塘放干,捉了塘鱼煮吃后,并要一齐到他家论理。陈先辉闻风逃到县府求救。农历九月初七,当地反动民团100多人从石排、对面岭两路包抄袭击下帅乡。族人四处逃难,虽有寨中一些勇士组织起来抵抗敌军,但寡不敌众。该部占据寨子多日,财物、牲畜被掳掠一空,族人损失惨重。

1944年农历9月,永丰、福堂、小三江、加田、上帅等地壮民在李信之、谢毓山、莫机平领导下,发动了“反蒋抗征”的暴动。9月17日,暴动群众在加田一座寺庙前誓师,成立“新中华民团司令部”。他们开仓放粮,购买枪支弹药,很快占领了小三江、福堂区公所,枪毙了小三江乡队副。暴动队伍高呼“打倒张益民(按:连山县长),迎接新中华”,直奔县城太保,在太保虎叉塘一带遭国民党县军警伏击溃败。

1944年年底,小三江壮族群众又开展了“三抗”(按:抗征兵、抗征粮、抗征税)活动,狠狠打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中,连山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和敌人作了艰苦的武装斗争,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这在连山壮族人民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早在1940年前后,粤桂边区区党委领导下的十万山区地委,派了一部分干部到连山一带进行地下活动,宣传革命思想,发展党的组织,粤北地区的革命思想影响逐渐扩大。

随着人民解放战争在华南的纵深发展,中共广西桂东地工委作出了“在桂岭、江华和连山等地组织武装力量,并连成一片建立游击大队,以鹰扬关为中心开展山区游击活动,消灭敌人武装,迎接解放”“把连山上帅纳入开展武装斗争范围”的战略决策。1948年10月,广西桂东党组织在广东连山上帅乡秘密组建了武工队,后称特编连。1949年8月,又在连山禾洞乡组建了禾洞中队。两支游击队在桂东党组织的领导下,发动群众,坚持斗争,队伍不断壮大,成为配合解放大军解放连山的重要力量。1949年11月15日,广西贺县(按:今贺州八步)的中共地下党员何畏、吴望鸿及潘庆林,从广西贺州南乡来到与之相邻的广东连山上帅乡,旨在加强两地武装斗争,加快连山解放步伐。何畏他们在上帅陈屋村陈贤才的家里住了两天两夜,与老同学上帅特编连指导员陈贤才学习了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和《约法八章》《农会章程》等文件,这些文件介绍了解放战争的发展形势,陈贤才深受鼓舞,更加坚定了坚持武装斗争,迎接家乡解放的信心。

1949年11月17日,何畏三人离开上帅乡前往连山福堂,拟开辟福堂游击新区,壮大革命力量。在上帅与福堂交界的大山深处,何畏等人遭遇国民党福堂区公所自卫队,不幸被捕。陈贤才得到敌情报告之后于当天下午急忙赶往广西,次日凌晨抵达南乡。按照何畏吩咐的联络方法与暗号,通过地下交通站找到了中共地下党员南乡游击队队长罗日新,报告了何畏被捕的消息,南乡党组织和游击队立即组织营救,通过当地的民主人士向连山当局写警告信。第二天天刚亮,陈贤才便与交通员潘庆华从南乡赶往福堂,找国民党福堂区长虞泽彰交涉放人,但为时已晚,何畏等人已被连夜押往连山县城。虞泽彰与陈贤才是同窗,碍于同学之情,虞泽彰连忙赶往永和将南乡游击队和贺连民主人士的严正警告信带给国民党连山县政府。

面对突如其来的敌情,何畏沉着应战,鼓励吴望鸿、潘庆林树立信心,经受考验,坚决斗争。国民党连山县政府布满岗哨,把何畏他们绑在草坪上的篮球架下。利用这个机会,何畏向吴望鸿、潘庆林讲授斗争方法,嘱咐斗争策略。晚上,敌人把他们分别关进牢房里,连夜逐个审问。但任凭敌人怎样威胁利诱,皮鞭拷打,他们都按照原来商定的策略,机智勇敢地对付敌人,没有暴露任何情况,表现出了共产党人的坚贞不屈和铮铮铁骨。

1949年11月22日,广西贺县(今贺州八步)全境解放。南乡解放委员会随即派人给何畏等人送去了家乡解放的消息,给他们以极大鼓舞,更加增强了他们坚持斗争的信心。何畏利用一切机会向敌人宣传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势,尽最大努力争取敌人放下武器向人民投降,正告国民党连山当局,连山解放指日可待,负隅顽抗,螳臂挡车,必将自取灭亡,只有放下武器,向人民投降,才是唯一的出路。连山县国民党自卫团团长虞泽治看了贺信怀边游击大队大队长何日先写给何畏分析解放战争形势发展的信件后,被深深触动,多次主动找何畏交谈,表明无意伤害他们。他也十分清楚连山周边的境况,知道桂岭、连山有贺连大队游击队。后来,他把何畏他们三人转到同一个房间,这样,被捕以来何畏等三人终于又见面了。他们在一起讨论敌情,研究策略。何畏因势利导,向虞泽治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解放战争的大好形势,告诉他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成立了,连阳战役已经打响,连山很快就要解放了。告诫他要审时度势,认清时局,珍惜机会,将功赎罪。

1949年11月,上帅壮族青年陈贤才(先懂)受党的组织领导,于上帅组建革命军事组织——中国人民解放军贺信怀边区总队怀北营上帅排,陈贤才任排长。12月4日,陈贤才争取国民党上帅乡长陈存衡(先掌)领导的自卫队加入上帅排。上帅排经批准扩编为“上帅特编连”,陈贤才任政治指导员。陈存衡为连长,下辖三个排。队伍参加了解放怀城阿婆山战斗、围歼小三江大获恶霸地主韦勤之等战斗,为怀集、连山的解放事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1949年下半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解放战争,已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土崩瓦解,大势已去。怀集人民和一些地方武装在黄江、梁钟琛等地下党人的领导和策动下,组织武装起义,于当年11月24日一举解放了怀集。国民党广西省驻怀集的保安连连长覃雄才,副连长邓炎森率残部百余人乘夜向北逃窜,妄图退到贺县。在连麦、中洲途中,一路被起义的怀北营邓介然、韦永生部队追赶截击,最后被围困在高浪顶上。26日在附近各乡近千群众的协助攻击下,保安连敌人走投无路,缴枪投降,下帅解放。为了纪念这一光辉事件,人们便将怀集县下帅壮族瑶族乡山奢罗力村东南与中洲镇的阿婆镜山一脉相连的高浪顶改称“解放顶”。

12月9日,禾洞游击队占领了禾洞乡公所,解放了禾洞。连山人民在连阳战役的隆隆炮声中,看到了东方喷薄欲出的解放曙光。

中国人民解放军如秋风扫落叶般乘胜追击,以摧枯拉朽之势直迫粤北地区。1949年12月8日凌晨,解放大军解放了连县(今连州),随即挥师西进,于同日上午解放了连南三江。至此,连山周边的所有县份相继宣告解放,连山已是瓮中之鳖。眼看国民党大势已去,在何畏、吴望鸿、潘庆林的政策攻心和积极引导之下,连山自卫团团长虞泽治消除了各种疑虑,表示愿意放下武器向桂岭游击队贺连大队投降。

1949年12月8日夜,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15兵团48军李洪元的部队越过鹿鸣关进入连山,晚上10时许未遇任何抵抗占领了太保旧城。第二天瓢泼大雨,随军行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北江第一支队司令部军需处代理主任彭厚望(按:连山太保人)在太保电话所向国民党连山县政府打电话,告诉他们“解放大军压境,你们唯一的出路是放下武器投降,否则一切后果自负”!接电话的国民党连山县政府秘书虞竞存表示,我们已派代表去桂岭商谈受降事宜,投降之事无条件执行。12月10日,解放大军兵分两路进军永和,一路沿连(山)贺(州)公路进发,另一路走小路经天堂岭过大富经鹿寨坳直奔永和,下午4时许,两路部队在永和胜利会师。除国民党连山县县长虞泽广夫妇、军事科长刘节、电台台长魏思汉等人逃跑外,县自卫团团长虞泽治率国民党连山县政府官兵256人放下武器向人民解放军投降,连山县城宣告和平解放。

粤北壮族人民长期受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为了争取自己的解放,和汉族人民一起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了不懈的斗争,终于在1949年的12月迎接和配合了人民解放军的南下。在艰苦的游击战争中,一些革命老根据地的村庄,曾建立过各种群众组织和革命人民政权,获得广大群众的拥护,幷通过这些组织来支援革命、扩大队伍、打击敌人,起了很大作用,虽然反动派不断摧残破坏,但很多都能坚持下来,并进行秘密活动,展开对敌斗争。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到了1948年尤其是1949年,革命力量所到之地这些组织都建立了起来,所以当解放大军势如破竹,这些组织就能给予密切配合,积极支援,为解放粤北山区创造有利的条件。

刚刚解放的粤北山区,对农村封建制度未作触动,加之自然灾害严重,广大农民生产、生活十分困难。为此,党领导广大农民开展了减租退押、清匪反霸的斗争,并配合人民解放军和公安机关清剿了各地残余的土匪。1951年春,全县轰轰烈烈地开展清匪反霸运动。据《连山文史》[30]记载,当时最大的一场反霸斗争即清算恶霸地主韦勤之[31]

当时韦勤之被监禁在小三江的一所房屋里,就在正法的前一天夜里,韦勤之跳楼逃跑了。此后近半年的日子里,福堂镇马鹿的群众时常发现家里的米有失窃现象,农历6月26日,马鹿乡朱达连急到区报告,说在马架山找牛藤,在一石洞里发现有衣服、小刀、小饭锅等物,手摸火灰还有热感。据此,区领导猜测,此若非韦勤之,也必是坏人,随即组织民兵前往马架山进行搜捕。韦勤之身材高大,武艺了得且枪法很准。晚饭后约八九点钟,民兵分两路,分别由蒋旭明和黄志奎带队,蒋旭明一路由朱达连为向导,组成突击组。韦勤之藏身的石洞在马架山小三江一侧,靠近上马鹿。在解放军的支援下,民兵由区府北上过江济村,抄近路挺进上马鹿,沿途不准咳嗽、讲话,不准点火抽烟,轻步前进,克服夜黑无光、山路崎岖、荒茅乱藤阻挡的困难,于黎明前到达了石洞所在山前。两路民兵在距离石洞约三四十米时迅速向石洞包抄过去。蒋旭明率领的突击组八人,在离洞口约十米时,发现有个人影从石洞里走出来,说时迟,那时快,蒋旭明一跃而起,猛然揪住人影后衣领,以右膝盖猛撞其腰椎,韦勤之当即跪地倒下。然而韦勤之毕竟是见过风雨的人,在倒下的瞬间立即以强有力的左肘住后冲来。蒋旭明反应迅速,一闪开就用手枪枪把猛击其太阳穴,使其立即昏倒于地。就在这时,在大石上方潜伏的一个马鹿村民兵,手持绳索就山势冲了下来,两人通力合作,很快就把韦勤之捆绑了起来。韦勤之被牢牢地捆住手脚抬下山。当天适逢小三江墟期,当地数千群众知道韦勤之被捕获,都拍手称快。数天之后,经人民政府公审后,这个称霸一时的韦勤之被枪决正法,为壮区除了一大害。

1952年底,清匪反霸运动结束,广大农民获得了粮食,度过了春荒,保证了春耕生产的进行,并为后来的土地改革运动打下了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