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嘉庆六年辛酉(1801) 六十七岁的研究成果

嘉庆六年辛酉(1801) 六十七岁的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王氏出示《金石萃編》初稿百餘鉅册,云尚須删汰訂定,招朗齋共襄其役。六月,阮元序而刻之,由朗齋與陳鴻壽董校刊之役。嘉慶十五年舉人。侗證以群書、金石文字,爲增輯一千三百餘條,日夕檢閲推算,卒以是感疾而殁,年止三十八。《清史列傳》卷六十八、《清史稿》卷四八一有傳。按錢侗乾隆四十二年生,則是年僅廿四歲,蓋佐朗齋查檢校核也。朗齋歸述其勝,並爲梅嶼乞詩於王氏。十月廿七日,吴騫至臨江鄉見訪,不值。

嘉庆六年辛酉(1801) 六十七岁的研究成果

正月,仍寓鴛湖書院,校刻《嘉興府志》。(徐崇焵《蓮湖詩草》卷首朗齋《序》)

禾郡孔恒齋刻徐崇焵《蓮湖詩草》,屬朗齋董其成,二月既望,爲之序。(徐崇焵本書卷首)

朗齋《序》略云:“西安徐西河先生,爲三衢望族。……先生上承奕葉詩書之澤,聿紹弓裘,由名孝廉秉鐸麗水,擢宰阜寧,近乃調攝甘泉,士民愛戴,所至皆以文學飾吏治。……維時文藻方有事於校刊禾《志》之役,館寓鴛湖書院。禾郡孔君恒齋出示是編,俾董其成。因得盡讀先生之詩,和平温厚,抒寫性情,而育才愛民之實心藹然溢於言外,蓋非徒以吟諷之末藝托諸空言者可同日語矣。於以演三衢風雅之緒,而爲大江南北弦歌輿誦之先聲,吾知是編出,而平山三賢之芳躅不得擅美於前矣。”

時朱休度同在志局,一日,邀同曹秉鈞花下小飲,朗齋有詩贈之。

朱氏《辛酉春家朗齋自杭來禾,招同曹種梅花下小飲,朗齋有詩見貽次答》“胸握珍珠能記事,手編鐵網竟成書”,元注:“朗齋撰《山左金石録》,稿成八十巨册。”(《俟寧居偶咏》卷上)據此,可知阮元官浙後,《山左金石志》一書實賴朗齋一手編校增訂,始克厥成,此則當時文士所共知者。

是春,王昶主杭州敷文書院講席。(嚴榮編《述庵先生年譜》)朗齋夏間自嘉興歸,往候之。王氏出示《金石萃編》初稿百餘鉅册,云尚須删汰訂定,招朗齋共襄其役。(朗齋《金石萃編·跋》,又《碑録二種·序》)

夏,《兩浙輶軒録》編訂告成,計著録兩浙十一郡詩家三千一百三十三人,選詩九千二百四十一首。六月,阮元序而刻之,由朗齋與陳鴻壽董校刊之役。(本書卷首)

阮《序》略云:“余督學浙江時,輯《淮海英靈集》成,蓋江淮間一郡之詩,采録尚易;欲輯江蘇一省之詩,則力有未能。繼思余督學于浙,乘輶軒采風,非力之所不能爲也。爰訪遺編、求總集,遍于十一郡,自國初至今,得三千餘家,甄而序之,名曰《兩浙輶軒録》。嘉慶三年,書成,存之學官,未及栞板。六年,巡撫浙江,仁和朱朗齋、錢塘陳曼生請出其稿,願共栞之,乃畀之重加編定,序而行之。”(本書卷首)此書扉頁署“仁和朱氏碧溪草堂、錢唐陳氏種榆僊館同栞”,蓋以報朗齋總纂之勞。至此書校刻工作殆陳鴻壽出力爲多,蓋其時朗齋爲王昶增訂《金石萃編》,勢難兼顧矣。

應王昶之屬,携《金石萃編》稿於碧谿草堂,與錢侗同事校訂。(朗齋《金石萃編·跋》)

錢侗,字同人,江蘇嘉定人,錢大昭之子。嘉慶十五年舉人。少承家學,與兄東垣、繹,並稱“錢氏三鳳”。研精韻學,熟於古音通轉之理,嘗徵集群書同物異名之文,比而釋之,爲《釋音》八卷。另著《群經古音鈎沈》四卷、《説文音韻表》五卷、《吴語詮》六卷、《續隸釋》三卷等。復精曆算,錢大昕撰《宋遼金元四史朔閏考》,未竟而卒。侗證以群書、金石文字,爲增輯一千三百餘條,日夕檢閲推算,卒以是感疾而殁,年止三十八。《清史列傳》卷六十八、《清史稿》卷四八一有傳。

按錢侗乾隆四十二年生(姚椿《晚學齋文集》卷八錢君《墓誌》),則是年僅廿四歲,蓋佐朗齋查檢校核也。

阮元爲序《洞霄圖志續》。

阮《序》略云:“道書記三十六洞天,禹航之洞霄居其一,金堂玉室,九峰五洞,盤紆隱深,含景納秀,洵群真之奥府也。自漢元封時建宫壇,迄南宋而益盛,凡大臣去位者皆得提舉是宫,以爲寵榮,是又一代掌故之所繫。而李忠定、朱文公至今奉祀於其地,嗣又益以黄石齋先生,爲三賢祠。蓋賢者去留繫於國事者甚重,而其流風餘韻,猶令人景仰不置,斯則地以人重,非第侈靈異之迹、山水之觀而已。洞霄之有《志》,自元鄧氏牧心始。本朝竹垞朱氏嘗思稽古舊史,以補鄧《志》之闕,因具書宋提舉宫觀諸大臣姓名,然卒未有成書也。今朗齋朱君,即鄧、孟二《志》及聞人氏所輯,蒐采史傳,補其遺略,辨其訛異,葺爲一編,可謂勤且博矣。”(朱文藻纂《餘杭縣志》卷三十四)(www.xing528.com)

七月十四、五日,風雨大至,晝夜不止,錢塘、餘杭、仁和、富陽等縣,山水並注,田地多淹没。(張鑑等編《雷塘庵主弟子記》)

秋,崇福寺住持玉山屬纂《寺志》。寺在艮山門外,距朗齋之居僅數百武。寺創建於吴越,千餘年來,紀載缺遺,因與玉山諮訪耆宿,博稽故籍,成書四卷。九月朔日,序之。(本書卷首)

朗齋《崇福寺志序》略云:“武林艮山門外,庵院櫛比,半爲吴越、兩宋所創,而崇福寺獨壯麗閎深,爲群刹之冠。然自吴越創建以來,千餘年間,紀載缺遺,碑碣無考。蓋由寺無恒産,主席更易不常,高僧不能聚集。……文藻移家臨江鄉二十餘年,村廬距寺數百武,不辭弇陋,與玉山上人諮訪耆宿,參稽故籍,創成《寺志》,釐爲四卷。新模憑諸目見,舊事得之傳聞,譌誤遺漏,知所不免,詳贍增採,俟諸後來。”(本書卷首)

是書首爲《崇福寺圖》,卷一總叙,記寺之地理及興建始末;卷二寺宇上,卷三寺宇下,記載寺宇歷次興修事;卷四載本寺歷代住持、各房山主;附録檀護,助寺興修之可考者。此寺年代久遠,記載缺如,僅能就其詳確可徵者書之。其篇幅視朗齋所修諸志獨少,蓋斯時專力於《金石萃編》,固不暇旁引詩文題咏也。

初冬,與陶梁、錢侗、王紹成偕游西溪,展謁厲鶚墓,止宿交蘆庵。朗齋詢以清一(太虚上人)遺詩,寺僧梅嶼指壁間手書四絶,并口誦《張園》一詩俾録之。(《兩浙輶軒録》卷三十九“釋清一”條引《碧谿詩話》)時王昶病目,未能偕游。朗齋歸述其勝,並爲梅嶼乞詩於王氏。(王昶《春融堂集》卷二十四)

朗齋《碧谿詩話》云:“太虚上人,桐城方氏子,岀家京師,南游錢塘,愛西溪之勝,居夕照庵。乾隆乙亥,移居交蘆庵,與詩僧心印多倡酬,稿佚無傳。厲徵君樊榭、吴居士西林皆有贈詩。”時《輶軒録》已刻成,朗齋既訪得清一《乙亥冬日移居蘆庵偶成四絶》及《過張園有感》兩詩,即補刻載入《輶軒録》卷三十九,故此卷有兩二十二頁也。此見朗齋訪求之勤,而《輶軒録》實由朗齋總纂成書,此亦一旁證也。

十月廿七日,吴騫至臨江鄉見訪,不值。(《吴兔牀日記》)

冬,王昶以目疾辭敷文講席,歸青浦。(嚴榮編《述庵先生年譜》)

祀竈日,朗齋以《兩浙輶軒録》刻本贈周春,周氏見書中采録其兄蓮、甥張景筠、兒利親、姪彦國四人遺詩,賦長句二十四韻志感;後復有《題輶軒録六絶句》。(周春《耄餘詩話》卷四)

周春詩略云:“海内文章伯,輶軒兩浙來。譚經超馬鄭,作賦壓鄒枚。散佚搜羅遍,幽潛闡發該。夢中爭拜謝,洵足慰群才。解纜童兒塔,匆匆送客舟。選詩高仲武,問事賈長頭。博雅誰堪匹,名通孰與儔。武林耆舊盡,杭厲一燈留。……”按此詩前數聯謂阮元,此爲飾詞。詩謂朗齋闡幽表微,兩浙幽霾詩魂,九原下爭相拜謝也。戊午年,胡敬懷朗齋詩末聯:“憑仗硯田栽德好,九原人盡感恩啼”,義同。周春論學,少所許可,然於朗齋極服其博雅,稱其詩則夙持“直接杭厲一燈”之説。

朗齋自丙辰得脾胃之疾,精神略減。頻年復伏案編校不輟,積勞况悴,胃疾時作。(梁同書撰《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