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元季荆楚人迁川原因分析,外省移民躲避战乱居多

元季荆楚人迁川原因分析,外省移民躲避战乱居多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到了元季,荆楚人迁川,绝非另辟蹊径,而是循其前辈足迹行进而已。马楚坚从内江地区搜寻的族谱资料表明,在7例外省迁川氏族中,出于宦蜀原因居家四川的有2例,占总数的28.6%,其余71.4%为避乱入蜀。由此可见,在元末迁川的外省氏族中,约有70%的比例是出于躲避战乱而入蜀的,只有大约不到30%的氏族是由于仕宦入蜀的。在楚籍移民中,明确为黄州的1例,麻城2例,孝感乡5例,江陵1例。

元季荆楚人迁川原因分析,外省移民躲避战乱居多

元代外省人口之迁徙入川,见于史者,除聚居于上述夔州、泸州和绍熙府等地的零星史迹外,还有相当多的地方文献资料,可以佐证这一时期确实存在一股外省人口迁蜀的浪潮

在明玉珍进驻四川之前,即有大量的外省移民自动迁川落籍,其迁出地遍及湖广、江西、河南、山东等省,其中尤以荆楚人最为突出。由于在正史上缺乏记载,反映这一时期移民活动的史料主要来源于地方志和移民家族的族谱,而地方文献零星分散,搜寻不易,以致成为四川人口史研究上的一个空白。近年来,有学者在搜寻地方文献方面用力甚多,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失载的元末、明夏、洪武初年等几个阶段外省移民迁川的史迹[85]。下面,仅依据这些研究成果,对元末外省移民迁川的史迹,尤其是湖广人迁川的浪潮作一些勾画和说明。

在元代之前荆楚人氏移民四川的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五代、两宋即已开始了。五代时,有赵承规入蜀的记载,所谓“自荆南徙蜀,定业内江东乡土主山下”[86]。杨应矶《石柱厅乡土志》记载说,陈氏于“宋高宗时由楚北麻城孝感乡同马氏同来”。所以,到了元季,荆楚人迁川,绝非另辟蹊径,而是循其前辈足迹行进而已。

从地方志和族谱所见到的资料看,元代荆楚人民迁川行动在元代中期就开始启动了。元仁宗延祐七年(1320),来自湖广麻城县孝感乡的赵民忠迁入简州大垭口枷担湾[87]。到了元末,由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的激荡,再加上频仍不断的天灾,使得楚地成为全国自然灾害及战乱的重心,当地的民众为避灾、避乱,乃举家自行迁移。环顾当时楚地四周,唯有四川灾乱较少,遂成为楚人所欲寻觅的外迁乐土。加之楚蜀两省相邻,入蜀之路甚为便利,因此四川必然成为这一时期楚人外迁的首选目的地。

从元末移民迁川的动因看,大多与避难因素有关。例如,阴天兴生有男女五人,“元末,因乱离故,各挈家避于富顺之赵王坞,越七年大定,复移旧居,园林房屋灰颓过半”[88]。显然,阴氏入蜀与原乡地方局势动荡不安有关。而阴氏之姻亲张辛五,“元末宦蜀,慕汉安(今内江)山川明秀,娶阴氏遂家焉”。则该张氏之居蜀,与其游宦因素有关。

在元末迁川的外省移民中,以原籍地为湖北黄州、麻城一带的家族为多。由于元末农民起义最先于淮河流域和湖北南部的蕲水、黄州聚众造反,不少家族为了躲避兵乱,纷纷聚众迁入四川。在今天四川一些地方志和家谱中,留下了不少相关的记载。有的反映的均是个别家族的例子,有的则提到了区域人口迁移的情况。

关于某些氏族由楚迁蜀的实例,如原籍河南,“复自徽迁楚之麻城孝感乡”的“程、辛二府君”,在徐寿辉起兵后,“避乱入蜀”,“初寓巴县双溪蛮洞口,后迁江津,世居五岔”[89]。明代巴县粟氏为望族,其先楚松滋人,“元末避地入蜀”。江津江氏,“本黄冈人,元季兵乱,江禋携万九、文友、世裀避地入蜀,居江津石桥里”[90]。广安苏德广,原籍湖广黄州府,“元末避乱入川,入籍广安州北苏家砦”[91]。犍为胡受,原籍黄州府,麻城孝感乡,“避元时兵难,迁四川犍为,后裔分迁荣县、新津[92]。另据资阳《罗氏族谱》载,罗氏原籍为麻城孝感乡,始祖罗恕,“元末避南锁红军携家人入蜀”,卜居资中双流《彭氏族谱》载,始祖湖北麻城人,“世业斯土,元季避徐寿辉之乱,别汉水赴巴山入川”。广安《蒲氏族谱》载:“元末避乱,由楚北黄州府麻城入蜀,卜居广安州。”隆昌《余氏族谱》载:原籍麻城孝感乡,“元末避红巾乱入蜀汉安”。等等。合江县《张氏族谱》中有一首始迁祖留下的《留别遗后诗》中写道:“自统(张自统,元末户部尚书——原注)湖麻祖籍居,红巾赶散各东西;先到巴渝开大业,后到綦阳置田溪。”泸州《创修罗氏特凌支谱》则称:“祥胜,字胜二,先业儒,元致和(1328)末徙湖广麻城,孺人麻城仙居乡人也。至元、(至)正间兵乱,携家属至松溉,时荒林茂草,茫茫而已,始就荒居,以避乱焉。”[93]

关于某些氏族迁徙所反映的区域人口迁徙的实例,如明吏部尚书吴宽在一部修成于弘治年间的《刘氏族谱》的序言中写道:“自元季大乱,湖湘之人往往相携入川,为避兵计。”[94]又如《古今图书集成》记载,至正十一年(1351),“红巾寇韩山童作乱,罗田徐寿辉,号朱城(即今新洲县),黄民倾市迁于蜀”[95]民国荆州《胡氏族谱·序》中也对元末当地人民的迁徙动向作了这样的表述:元明革命以来,“赣省兵燹迭见,人民不遑宁处,其由江右而播迁荆楚者,几如江出西陵,其流奔放肆大”。(www.xing528.com)

以上这些地方文献说明,湖广地区民众避乱入蜀,是这一时期迁川的主要动因。马楚坚从内江地区搜寻的族谱资料表明,在7例外省迁川氏族中,出于宦蜀原因居家四川的有2例,占总数的28.6%,其余71.4%为避乱入蜀。在地方志所见的12例外省迁川氏族中,出于宦蜀原因居家四川的有3例,占总数的25%,其余75%为避乱入蜀[96]。《巴蜀移民史》从地方志和族谱上搜寻外省迁川氏族96例,明确记载为避兵乱入蜀的有46族,占总数的47.9%;因仕宦入蜀的有27族,约占总数的28.1%;其余23族未记明入川缘由,以当时情势推测,亦应为避兵乱入蜀[97]。如此,避兵乱入蜀的氏族比例,亦占总数的71.9%。这一比例,是对全川范围的家族资料所作的统计,与马楚坚的统计口径大体相符。由此可见,在元末迁川的外省氏族中,约有70%的比例是出于躲避战乱而入蜀的,只有大约不到30%的氏族是由于仕宦入蜀的。这一结论应该是大体符合当时历史实际的。

另从元末迁川氏族的原籍统计,见于马楚坚所搜寻的族谱资料7例外省移民中,迁自楚(湖广)籍的有4例,占总数的57%,迁自江西的有3例,占总数的43%。在楚籍移民中,明确记载为楚籍的2例,麻城籍1例,孝感乡的1例。在江西籍移民中,明确为抚州的1例,江右的2例。见于马楚坚所搜集的方志资料12例外省移民中,迁自楚(湖广)籍的有9例,占总数的75%,迁自河南、山东的3例,占总数的25%。在楚籍移民中,明确为黄州的1例,麻城2例,孝感乡5例,江陵1例。在楚籍以外的外省移民中,明确为河南固始中原、山东泰州各1例[98]。《巴蜀移民史》对元末96例外省迁川移民的原籍作了详细的统计,其结果为:湖广籍有68族,约占总数96例的70.83%;江西籍有13族,约占13.54%;其余地区和原籍不详的有15族,约占15.63%[99]

以上两组不同氏族的统计数据表明,在元末外省迁川移民中,以湖广籍为主,其次为江西籍,再次为河南籍。这与元末农民起义最先爆发和活动于这些地区是分不开的。由于当时徐寿辉在黄州地区发动起义后,西系红巾军相继攻下了沔阳、武昌,然后“蔽江东下”,江西为之大震。随着战争的规模不断扩大,湖广乃至江右地区不能免遭兵乱,而当时农民战争还没有波及四川地区,相对安宁,因此这些地区的民众出于避难的动机,选择四川作为外迁的目的地。

在近年来成都出土的碑刻中,有许多反映元末楚地家族迁居成都周边县区的事例[100]。例如,杨恒,字用贞。“其先楚人五代祖讳世贤,元季徙蜀因家于新都”[101]。廖铉,字汝器,别号东溪道人。“世籍黄国之麻城,元末始祖清辟地入蜀卜筑崇庆”[102]。梁公先祖黄州府麻城人,本黄姓,元末明初避乱入蜀,居温江[103]。蒲江县黄氏,“其先楚人,元末入蜀。择里而家于邑之至和”[104]。万元亮,“世为湖广麻城县孝感乡人,本刘姓,在元为屯田万户。□(患)兵乱。移家蜀之永川。寻徙大邑,复迁崇庆垦田,创屋家焉”[105]。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图6-3 万本墓志铭(志盖)

值得注意的是,元末农民战争的性质虽以推翻蒙古统治为目标,但发动起义和参与响应的民众多为饥寒交迫者,故革命民众的矛头所向,则正如朱元璋所说:“焚荡城郭,杀戮士夫”[106]。在这样的革命形势之下,避乱入川的移民家族以官宦之家和世族富豪居多。例如,元末由江西分宁州迁居江津县的郑氏家族,在元代家多显宦,长子仕至礼兵二部尚书,次子仕至两台御史,三子充太学上舍。“自宋历元,兄弟亲族同居十世,约二百六十年,宋元二史俱载郑氏孝义传中,累朝旌为义门”。元末郑鸿章携兄弟子孙“来蜀江津家焉”。又如西充刘氏家族,其源为汉长沙王后裔,后迁至江西临江府安福县,以文学冠冕宋代数世,成为当地望族,号为“墨庄刘氏”,“至元末贼乱,迁渝州及定远,入明迁西充”[107]。以上郑氏、刘氏家族迁川事迹,源自该两姓族谱的记载,从移民史角度讲应该是真实的。至于其祖先是否如其所述,世代为官,毫无炫耀夸大成分,有待考证。不过仅据其家世,这样的世家大族放在农民军活动甚为频繁的江西地区,必然成为农民军所欲打击的对象,因此,这些家族选择入蜀躲避战乱也是在所难免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