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粤北壮族历史文化:耕牛崇拜之四月八牛王诞生

粤北壮族历史文化:耕牛崇拜之四月八牛王诞生

时间:2023-09-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28年版《广东连山县志》:“四月八日,古为龙华会,时俗为牛王诞。农家多于是日以香茅裹糯米为粽,曰戚属聚饮,耕夫耕牛均休息一日。”“牛王诞”举行前一天,村中妇女就开始准备第二天招待客人们的粽糍,这是当地“四月八”最重要的食物之一。粽糍这一节日食物在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范围较为通行,而在其他各种关于牛王诞节俗的记录中暂未见记载,应当是牛王诞在发展中渐渐与端午节融合所衍生的产物。

粤北壮族历史文化:耕牛崇拜之四月八牛王诞生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从古至今都是农耕大县,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据20世纪80年代的考古发现:“从连山几个山岗遗址的选点看,绝大部分都选在依山傍水、土地肥沃的山岗台地上,前人留下的层层台地和梯田,就是古代先民开发原始农业的基地。连山的原始农业作物正是从旱粮作物开始的。至今连山的永丰梅洞,三水的小田冲、茶联、联红等地区的壮、瑶族同胞还坚持种植山地粳稻糯(按:连山俗称地禾糯)的习惯。”[4]

正是因为这样的一种特色,耕牛在连山壮民的生活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连山县志》:“四月八日,谓之浴佛会。”1928年版《广东连山县志》:“四月八日,古为龙华会,时俗为牛王诞。农家多于是日以香茅裹糯米为粽,曰戚属聚饮,耕夫耕牛均休息一日。”这个节日一直延续到今天,尽管耕牛在农耕生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多地被机器代替。今天的牛王诞除了慰问耕牛外,更多的是维系情谊、广交朋友的平台。耕牛崇拜实质上就是一种农业崇拜,也是对生产工具的一种宗教崇拜。

时间:2014年4月8号 记录者:王垣芝 田野记录点:上帅镇东君村

上帅镇,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主要的壮族聚居镇、全县两个革命老区镇之一,也是该县最边远、唯一无县道直达的镇。因其地处偏僻,历史上被称描述为“往来不相属,翩然有世外桃源之象”。它位于该县西南部,西与广西南乡毗邻,南与肇庆怀集相接,距县城76公里;从县城到上帅镇,直上二广高速小三江出口,转入411县道途经怀集县下帅壮族乡22公里才能进入上帅境内,上帅在地形图上形同悬于县外的一个孤镇。由于位置偏远,交通不便,上帅镇经济长期发展缓慢,至今仍属全省41个贫困镇之一,镇上有小学和初中各一所,高中多数集中到县里就读。

东君村位于上帅镇政府的西南面,距离镇政府大约一公里村道,属于连官村委会管辖。全村大约30余户人家,总人口在300人左右,以壮族为主。该村村民主要的生计方式以耕种、营林为主,兼畜牧、养鱼。主要的农作物是水稻,兼种红薯芋头、花生等作物。饲养禽畜以猪、牛、狗和三鸟为主。林业主要以种植杉木松木为主。近年来村民多外出打工,少数人兼在农闲时帮补短工以增加收入。韦姓是该村大姓,属于韦发德公支系。根据《韦氏族谱》记载:“韦发德公约在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年)自怀集冷坑湖必寨迁徙而来,脉生三子:定置、定号、定金。一子定置随父发德公来连山上帅落籍营生,尚有二子留在怀集繁衍生息。”发德公自定居上帅东君寨至今已传承十九代,分居上帅东君、班翁寨和怀集县下帅的冲口、冷坑湖必等寨,讲壮语,壮族,现有人口约500人,奉京兆堂,字辈排字为:

发定秀志永明愈光敷达上裔杰树依然畅茂;

泽常沛业亦新既派衍垂后祚华源乃大流芳。

东君村寨面积并不大,依山傍水景色宜人。一条约十米宽、一尺深,清可见底的小河从村前流过,沿着河两岸长着青翠茂密的草地。由于有了河水的阻拦,村头的一座水泥桥便成了进村唯一的通道。走过水泥桥,是村口的篮球场,这也是村中最大的一片公共的空地,“牛王诞”节庆的表演和午餐的地点就在这里。这片空地总共约有四个篮球场大,如果将整个空地看成一个田字形的话,那么“田”字右上角部分则是一个篮球场。这个篮球场的二分之一搭建了一个临时的舞台,作为牛王诞活动相关表演的场地,而余下的部分将会用来摆放桌椅帐篷作为宴客的场地。右下角紧邻篮球场的半格同样作为宴客的场地。剩下的半格又左右一分为二,靠右边线的部分搭起了临时的雨篷并垒了三个灶,成为村民为来宾准备午饭的主要厨房。另外半格紧邻村口桥头,有一堆沙料堆积着没有清理,那一小块地方成为了特产的临时销售点。

村中主要的建筑除了各家的家宅,此外还有村口的一座土地庙和一间公用的小房子。土地庙不大,三面透风,有墙的那面砌有一个小神龛却没有具体的神像供奉,是村民逢年过节拜祭的场所。沿着村中蜿蜒的小路走几百米,就可以看到另一小片空地。空地中间有一间小房子,小房子过去曾是村中的学校,现在用于堆放各家闲置建筑余料。小房子的门上方隐隐可以看见掉了漆的“红卫小学”几个大字,在“牛王诞”筹备期间,它被用来作了一处临时的厨房。在村中乃至最近的镇上都没有规模足够大的酒楼,也就没有足够的冰柜储存食物,所以防止食物变质唯一的方法就是随吃随做。三百人的饭要在中午十二点做出来,除了从大早上开始准备之外别无他法。

平日里村民间交流主要讲壮语,少数讲客家话,与外界交流多讲粤语,极少数时候用普通话。平日村中主要是老人、学龄前小孩和部分妇女。村中没有学校,小孩到了上学的年龄就要到镇上或是县里去念书,青壮年则多是外出打工,打工所得成为村里大多数家庭的主要收入。当地人务农所得多是用于自己家消费,有剩余的部分才用于交换,交换的份额并不多,以自给自足经济为主。

“牛王诞”举行前一天,村中妇女就开始准备第二天招待客人们的粽糍,这是当地“四月八”最重要的食物之一。“糍”,也叫“糍粑”,在南方很多地区都十分常见。当地用糯米做的米糕大多数就叫做“糍”,和艾草的叫艾糍、用油炸的叫油糍、白糯米做的什么也不放的叫白糍等等。所谓粽糍,具体做法是在糯米里面包一点碾碎的熟花生、一块肉做馅。当地人自己家准备的粽糍还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放一点煮熟的绿豆,或是当地的一种比绿豆略细长的豆子。具体的包法也与南方汉族传统的粽子包法差不多。粽糍这一节日食物在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范围较为通行,而在其他各种关于牛王诞节俗的记录中暂未见记载,应当是牛王诞在发展中渐渐与端午节融合所衍生的产物。

准备完了粽糍,村长的妻子又和邻居家的花姐一起去摘染五色饭用的艾草等植物,继续为明天的招待午宴做准备。壮族人会按照传统以“壮家十二盔(按:盔就是大碗,也即有十二道菜)”待客,因此除了必须有的五色饭、粽糍之外,还有当地有名的白切鸡、白切鸭、有上帅特色“鱼生”“肉生”等等。此时,男人们正在为这些菜做准备。

由于人手紧张,一些从外村提前回家的亲戚承担了各自家庭的节日准备任务,以便东君村村民能专心为招待宾客做准备。花姐家就是这样,她和她的丈夫在忙活着村里“牛王诞”的准备工作,她妈妈和她弟妹就在家里忙活着准备自己家的吃食。她们家里也准备了一二十斤糯米包粽糍,此外还准备明天要杀一只鸡。至于“五色饭”他们倒是没有准备,据说平时他们过节并不吃,是这次村里招待宾客才准备的。这次准备的“五色饭” 是用有颜色的黑米、白米和黄米,再加上用艾草染出的绿色的饭以及用一种红色叶子的植物染出的粉红的饭,加起来五种颜色。(www.xing528.com)

村民们为了猪肉更新鲜,节日当天早上六点左右杀了一头猪。猪肉在村口的厨房里很快被分解开:猪血用来灌血肠,猪内脏煮了拌凉菜,猪肉一部分过水焯了炒菜,另一部分做成肉馅用来酿豆腐。猪血肠壮话叫“巫帮”,是以生猪血配花生、葱等香料灌入猪肠衣中,煮熟切片后是待客的佳肴。“牛王诞”当天村民一大早就开始忙活,除了杀猪之外,还要准备酿豆腐和鱼生以及其他蔬菜。这一切工序在村民的说笑嬉闹中快速而有序地被完成,每个人似乎不需要别人多说就能明白自己的分工,自然而娴熟的配合展示出了村民之间合作的默契。

在村中的教室内,男人们分成两拨,一拨有五六个人在做酿豆腐;另一拨则只有两个人,是从外面请来专门做鱼生的师傅。壮家的鱼生和我们平时吃到的日本生鱼片、顺德鱼生都不一样,是壮家特有的压轴大菜。除了鱼这一主料以外,还有非常丰富的配菜,包括:粉丝鱼腥草煎蛋皮、碎花生、陈皮、葱姜等,佐料最主要的是白醋,还有盐、油和大师傅特制的秘不外传的调味粉。大师傅先将鱼肉剔下来,放置在一边备用。然后将各种佐料分别切好,按照比例分入三四个大白瓷盆中搅拌均匀,最后将剔下来的鱼肉片均匀地平铺在配菜上就可以上桌了。这种生鱼片比我们平时吃的要厚一些,不用去皮,吃的时候一筷子要夹到满满的配菜和鱼片一起入口,边吃边拌以保持食物的爽脆。

此外还有壮家特色的白切鸡、白切鸭以及当地的水酒。这种酒是当地农户家自己酿的,酒精度不高,喝起来水味儿重,口感偏薄,由于初喝时感觉不到上头,待20多分钟后人一旦上头醉倒得极快,因此不少外地人也容易喝多。

除了在村中为了招待来宾准备的村宴,东君村家家户户还有为了招待自家亲戚而准备的家宴。家宴必备的菜式与村宴差不多,只是根据个人喜好有其他菜式的增删,有的人家还有壮家人爱吃的肉生、白切狗等。

“四月八”当天花姐早早就叫她儿子去拜神,因为她儿子担任了表演任务,等活动开始以后就没时间了。拜神就在村口的土地庙里,家中所有的男性都要到,女性则一律不参加。祭祀的物品包括香烛、鞭炮、一沓纸钱、一只整鸡、两个粽糍、几个橘子、一瓶米酒、一壶茶和四个杯子。这些东西都放在一个木制的托盘上端到庙中。上香时先由家长开始,家长通常在一个大家庭中是长子、长兄、父亲等地位的人。由家长点燃三支香,带着其他人一起在神龛前鞠三次躬,将那三支香插到神龛的上层部分,再将纸钱在神龛的下半层点燃。接下来他又将一杯茶和三杯酒依次浇在供桌前的地上,“敬给”神明。最后他又拿了三支香点燃后插到了土地庙门前柱子上的缝隙里。接下来轮到家中其他人依次敬香,只要在神龛的上部敬上三支香并鞠躬,再敬上茶和酒就好了。无论谁敬香,大家都会一起鞠躬,小孩子也要学会鞠躬和敬茶。最后,祭祀以在土地庙前点燃一串长长的鞭炮结束。结束后祭品就可以带回家去供家庭享用了。

然而村中集体的祭祀却要隆重一些,由“祭栏”开始。师公带着披着蓑衣的男孩子到牛栏里去祭拜“牛神”,这个小男孩就是花姐的儿子。传说谁家的小孩体弱多病,则需让他穿上蓑衣,戴上竹笠,抓五色饭到牛栏陪牛同吃,祈求小孩他日如牛一样健壮。经过祭栏仪式后,由小男孩将栏中的两头牛牵出来带到土地庙前,由师公端着祭品,向神灵祈福。祈祷神灵保佑村寨平安,村民健康。祭品除了上述的几样以外,还增加了一大块猪肉和一碟五色饭。整个祭祀的过程也与各家户祭祀的过程差不多,只是多了牛的参与。拜完土地庙,接下来就是梳牛、洗牛、喂牛。由刚才那名身披蓑衣的男孩子牵着与他一起参加祭祀的牛走到河中,为水牛进行梳洗。河岸边还有邻近村寨早早赶来的牛,牛的主人分别给自己的牛进行梳洗,喂它们吃新鲜割下来的草和粽糍。整个洗牛的过程差不多持续了近半小时,引来了许多人围观拍摄。

对比两者,我们可以看到,“新牛王诞”依照各种传统的民俗文献记载等设计了一系列关于“牛”的祭祀,包括祭栏、洗牛、给牛准备特殊食物等。然而东君村的村民自己祭祀时,仅仅只是祭拜村口的土地庙,并不包括关于“牛”的祭祀。一方面是由于许多家户现在并没有养牛,另一方面是牛在人们的生产劳动中的功能已经渐渐被机器所取代,随之发生变化的是牛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新牛王诞”重新挖掘出了这一系列的仪式,除了是由于这正是“牛王诞”这一节日不同于其他节日的独到之处,也因为这样的仪式更具有观赏性。这样一来,外人的到来也从客观上起到了对这一地区传统文化的刺激强化作用。

娱乐是节庆的一项重要功能。这次的牛王诞也不例外。在东君村村口正对着桥头的位置早早搭好了茶棚,除了准备了热的姜水给来宾们祛寒外,一队壮族的八音也在此迎客。八音队的精彩表演不仅仅是欢迎宾客,在后面的祭祀仪式以及最后欢送宾客的时候,都少不了他们热闹的伴奏乐声。

“八音”是传统的壮族音乐演奏组织,因其主要的演奏乐器有八件而得名。通常八音的乐器包括:大钹、小钹、大锣、小锣、唢呐、小鼓、木鱼、鼓片(按:用蛇皮蒙在铁圈上而成,现多用秦琴壳上的鼓片来代替)。这八种乐器在壮话中多有自己的名称,并非外来词汇,说明这些乐器在壮族文化中早已存在,不过壮汉文化交流的烙印比较深而已。此外还有一种由一个人就能操控鼓、芒锣、小三种乐器的演奏方式叫“三音”,亦叫“车、督、蒙”。一般人家做法事或有红白事等,雇不起“八音”的,就只有请“三音”了。八音队所演奏的传统音乐曲调高昂激烈,气氛热烈,深受壮家人的欢迎。

不仅仅是八音队,还有一队连山歌舞团的小姑娘也早早的在桥上列队等候,用独特的壮歌迎接大家。这次,连山歌舞团为来宾和当地的村民带来了许多壮族特色歌舞,包括舞木马、竹竿舞、板鞋舞、年晚歌等,这些节目使平日里安静得如世外桃源的东君村气氛变得热闹非常,不少附近村子的村民也过来凑热闹、观看表演。

文艺表演大概持续了近一个小时,结束后来宾们就在村口空地被安排品尝壮家美食,村民在席间来回穿梭上菜。大致四十分钟之后来宾开始陆续离去,村口的八音又奏起了热闹的音乐,像迎接宾客来时一样欢送他们离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