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通道芋头侗寨,侗族建筑的经典群落

通道芋头侗寨,侗族建筑的经典群落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初时,寨中皆为杨姓,而侗族严禁同姓通婚,杨姓人为了繁衍后代,便招了位龙姓后生为女婿,经过数百年的繁衍,龙姓家族也成为芋头寨居民的一部分。复修后的芋头寨,按照侗族古老的传统建筑格式,以穿寨而过的芋头溪为中轴线,将两岸的七个吊脚楼聚落群,配以寨门、风雨桥、鼓楼、凉亭、戏楼等建筑,并不断加以修葺完善,形成了堪称经典之作的侗族建筑群落。按照侗族定规,风雨桥务必建造于村寨下游,有拦住财喜,不使其外流之意。

通道芋头侗寨,侗族建筑的经典群落

在今通道双江镇西南十公里的地方,长着一座形似芋头,被称为芋头界的山崖,山下的一条溪流也就名叫芋头溪。相传在明洪武年间,一位杨姓侗族后生带猎犬来到山崖下打猎。猎犬在一块草坪上趴下,就是不肯走。后生心想,其中莫非存有玄机,他便对猎犬说,我向空中抛食三次,你若能接住,我就留在这里安家。结果是猎犬接住食物,无一落空。后生就这样在山崖下砍树搭棚,住了下来。几年后,后生和一个逃难进山的姑娘成了亲。这一对年轻人,便是芋头寨杨姓人的始祖。他们在这里繁衍子孙,建造房舍,到了一百多年后的明嘉靖年间,这里已经形成一个颇具规模的村落。初时,寨中皆为杨姓,而侗族严禁同姓通婚,杨姓人为了繁衍后代,便招了位龙姓后生为女婿,经过数百年的繁衍,龙姓家族也成为芋头寨居民的一部分。

侗族人的房舍成片,连屋共磉,由于均为木结构,最易引起火灾。三百年后,到了清顺治年间,一场大火,将芋头寨焚烧殆尽。复修后的芋头寨,按照侗族古老的传统建筑格式,以穿寨而过的芋头溪为中轴线,将两岸的七个吊脚楼聚落群,配以寨门、风雨桥鼓楼凉亭、戏楼等建筑,并不断加以修葺完善,形成了堪称经典之作的侗族建筑群落。芋头寨人痛定思痛,每夜着人鸣锣巡更,严防火灾,使得这些自清初以来的各种木质建筑,得以完好保存至今。

芋头寨的房舍皆为卯榫结构的木质建筑,而不用寸钉。现存七个聚落群的吊脚楼共五十多栋。一般为三层:一层作为碓屋,并堆放杂物;二层为堂屋、厨房及活动场所;三层为卧室。

芋头寨有两座风雨桥。塘坪桥位于芋头溪的下游,即村寨之进出口。按照侗族定规,风雨桥务必建造于村寨下游,有拦住财喜,不使其外流之意。另一座则名为塘头桥。芋头溪上的两座风雨桥,把两岸七个聚落群的吊脚楼连为一个整体。

芋头寨现有鼓楼四座。寨中鼓楼立于寨前田垅之中;芦笙鼓楼雕梁画栋,为九层密檐攒尖芦笙顶木楼,下五层为四角,上四层为八角,翘檐上下都配有龙凤花鸟泥塑,活灵活现;龙氏鼓楼和牙上鼓楼均建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前者系龙姓人建造,立于寨后山丘的最高处,后者最为奇险,一半搭在山坡上,一半悬于山坡下,由十七根梨木柱支撑,最长的一根木柱落地竟长达九米之多。(www.xing528.com)

芋头寨有总寨门一座,在村寨入口处,塘坪桥以东,这座寨门是芋头寨的标志。另有龙姓门楼一座,号称“龙门”,建于龙氏鼓楼以北的半山腰上。

在侗族古老的传说中,人类始祖是女神龟婆。龟婆孵蛋,孵出了一双儿女松恩和松桑,两人成亲,繁衍了侗族的后代。侗语称女神为萨岁。芋头寨建于明代的萨岁坛,位于寨后山丘,登一百零八级石阶方可到达。祭坛呈扇形,石台构架,坛前植有古柏三株,古朴隆重,庄严肃穆。

五溪地域素以食用淮盐为主,而淮盐不足时,则以粤盐为补充。为了盐道通畅,明万历年间,一条经由芋头寨的古驿道建成了,这里成为盐贩来往的必经之地。青石板铺砌的古驿道,成为村寨石板路的延伸,藏在深山的芋头寨,就这样和外部世界连成了一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