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阳烂鼓楼:侗族自然村落中的建筑标志

阳烂鼓楼:侗族自然村落中的建筑标志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早在康熙年间,阳烂村就形成了一个侗族自然村落。康熙年间,阳烂村民建造了一个中心鼓楼。这两座鼓楼成为阳烂村最显著的建筑标志。阳烂村河边鼓楼北门朝向正好有一条溪水从乾坤门前流过。不过水在侗族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由此看来,鼓楼设计者精通《易经》中的八卦,阳烂鼓楼与古代《易经》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同时也说明阳烂先民们建筑鼓楼时是通过精心构思的。

阳烂鼓楼:侗族自然村落中的建筑标志

早在康熙年间(或乾隆年间),阳烂村就形成了一个侗族自然村落。康熙年间(或乾隆初年),阳烂村民建造了一个中心鼓楼。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又建造了河边鼓楼。这两座鼓楼成为阳烂村最显著的建筑标志。鼓楼属于多立柱榫卯间架结构的塔形建筑。自上而下身形似塔,是最典型的干栏建筑之一。中心鼓楼占地长940厘米、宽810厘米,总面积有76.14平方米。鼓楼有49平方米的青石板基础。鼓楼四根立柱中间是火塘(图12-1),火塘是由四块各长2.5米,宽0.5厘米的长方形岩石板围砌而成。火塘内周围用河滩鹅卵石圈砌成花纹,形成周边高,中间低的鸡窝形大火塘。火塘周围有四块方形大岩石板。在火塘周围摆着宽大结实的长凳,可容纳几十人甚至上百人歇息或冬天在这里烤火聊天。以火塘为中心,形成左右两侧各为250厘米的侧栏和177厘米的前后栏。中心鼓楼开有一扇双合页门,从门上的“三王”门槌来看,侗族人称鼓楼门为“天地乾坤门”。

图12-1 阳烂村鼓楼的火塘

河边鼓楼坐南朝北向,长566厘米,宽503厘米,实际占地面积为24.2平方米。鼓楼均为木质结构,属于多立柱榫卯间架式塔形建筑结构。自上而下形似塔,一层比一层大,中部是层层叠楼,故形成重檐结构。每层楼檐均延伸出翘角,形似白鹤展翅欲飞。侗族鼓楼多为塔式建筑,具有独特的侗族建筑风格。鼓楼上部为顶尖部分,顶尖为木质结构,有铁质桅杆,并套有从大到小排列的三个球体。顶盖为四边形,鼓楼顶棚覆盖青瓦或琉璃瓦,楼檐角突出翘起,附以龙凤、飞鸟泥塑,给人以玲珑雅致、如飞似跃的感觉

鼓楼分为门楼、主楼、前楼和连接走廊四部分,门楼的二阙重檐式、双阙式立柱均用穿枋与主楼檐柱连接,且与走廊相连,组合成一个整体。门楼顶构成歇山式。主楼系三重檐歇山式顶,青草坡屋面,高8.2米,四根立柱的底部与尾部直径0.4米,以此来支撑第三层屋顶。十二根檐柱至第二层承接二檐挑枋,出挑檐翘角,从主立柱第二层用穿斗枋连接前楼,前楼两边缀有花刻式门齿、门牙,它用短木枋块塑造出张开牙齿的龙头红舌。在远处观看,有气吞山河之势,屹立于阳烂村的中心大门处,使整个鼓楼空间构造如回头龙首,正守护着阳烂村寨的大门。

侗族鼓楼内部结构基本相似,整个鼓楼的主体由立柱、栋梁、桁檩、瓜枋榫卯结构所构成(图12-2)。阳烂村河边鼓楼里面形成一个正方形干栏榫卯间架结构,即正中间有四根大立柱;在四根大立柱周围附衬着八根大立柱,总共由十二根大立柱构成鼓楼内部整体结构,并形成一个类似《易经》中的八卦图形。侗族老人介绍:侗族鼓楼是由树木构成。鼓楼里面是一个干栏榫卯间架正方形结构,中间四根大立柱代表一年四季,或者是指四象;附衬的八根大立柱是指八卦方位,其他十二根立柱代表十二时辰或十二个月;二十四根立柱代表了整个宇宙天象,即一年四季的四象、八卦和十二时辰,它象征着宇宙自然循环的一年四季,象征着四时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和人丁兴旺、六畜繁盛。在鼓楼北门上方的四方门槌(高8.88厘米)上就画有乾坤二卦,侗族人称之为“三王乾坤”。实际上指的就是四门方位,即指西北、东南、西南、东北四隅八个方位。鼓楼的两扇大门是粗枋厚板,大枋结实、光滑且平整,严丝合缝;一门扇有十二个榫头,两扇门有二十四个榫头,是一年十二个月二十四个节气循环的象征。

图12-2 侗族鼓楼

个案应用分析。阳烂村河边鼓楼为南北朝向,鼓楼门龙上雕有花草、鳌鱼和龙凤,其用意就是补阴阳天地之不足,就像鼓楼中心的四根立柱,如同鳌足定立四极,来体现中心鼓楼坐西朝东与河边鼓楼坐南朝北的宇宙自然法则。《女娲补天》说:“天地初不足,故女娲氏炼五彩石以补其阙,断鳌足以立四极。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后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注焉。”[17]我们通过这个著名的神话故事就能清楚侗族鼓楼天地门和侗族民居大门上要安装一个门龙和一对门槌,其用意是阳烂村村民要通过门龙补地之不足,通过门槌补天之不足。

阳烂村河边鼓楼北门朝向正好有一条溪水从乾坤门前流过。鼓楼门规划朝向北方的入水口,把东南巽方作为出水口。实际上这种例子在汉族民居建筑和皇宫建筑中比较多见,例如明清北京城内的水系就是自西向北乾方积水潭的水关入口,自东南巽方的通汇河出口。而阳烂侗族建筑特别是鼓楼建筑多为坐北向南向,民居住宅也多在东南巽方开设出水口,其道理非常简单:巽者,顺也,为求排水顺畅。不过水在侗族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由此看来,鼓楼设计者精通《易经》中的八卦,阳烂鼓楼与古代《易经》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同时也说明阳烂先民们建筑鼓楼时是通过精心构思的。

侗族鼓楼建筑也是干栏建筑的一种类型,两者所用的尺寸却完全不同。很显然,攒尖式六角塔楼就不是用“三、三”干栏建筑形制,而是运用“五九归六方”来建造的。根据三角形勾股定理,攒式六角楼是由六个等边三角形组合而成,它每一个角都是60度,就是按照五九归六方的建筑形制结构原理建造而成的。攒尖式塔楼的内部结构与八角式楼的内部结构是相同的。它同样在六个角上确定一根柱子,通过围枋来连接,再在对角使用挑水枋和中心使用雷公柱作穿插斗拱,这样就构成了攒尖式六角楼的塔形建筑。侗族人通过放大与缩小的方法,解决重檐叠角的重大建筑设计与施工操作中的难点问题和重大施工问题。

然而,要建造鼓楼这样巨大的工程,面对繁杂的结构,侗族人竟不打一根铁钉,全部采用榫卯结构,木栓将大柱和衬柱、横梁等巧妙地穿合连接起来,而且扣合得天衣无缝,这就充分显示了侗族人民高超的建筑技术水平和独特的审美艺术情趣。侗族是一个喜居木楼的民族,他们离不开山,也离不开树,更离不开这一片生养自己的山地丛林。这种经济生活和居住环境,铸就了侗族“山地丛林文化”的绚丽特色。

【注释】

[1]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第42页。

[2]笔者于2017年8月在岜扒村田野调查访谈所得,相关资料现存于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资料室。

[3]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第26~27页。(www.xing528.com)

[4]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第91页。

[5]从江县民族宗教事务局:《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民族志》,贵州人民出版社,2016,第191页。

[6]笔者于2017年8月在岜扒村田野调查访谈所得,相关资料现存于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资料室。

[7]笔者于2015年7月在岜扒村田野调查访谈所得,相关资料现存于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资料室。

[8]笔者于2016年8月在岜扒村田野调查访谈所得,相关资料现存于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资料室。

[9]笔者于2016年8月在岜扒村田野调查访谈所得,相关资料现存于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资料室。

[10]笔者于2017年7月在岜扒村田野调查访谈所得,相关资料现存于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资料室。

[11]笔者于2015年8月在岜扒村田野调查访谈所得,相关资料现存于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资料室。

[12]季羡林:《谈国学:季羡林自选集》,华艺出版社,2008,第11页。

[13]张丹、闵庆文:《一种生态农业的样板——稻鱼鸭复合系统》,《世界环境》2011年第1期,第26~28页。

[14]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汲喆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第11页。

[15]梅新林:《祖先崇拜起源论》,《民俗研究》1994年第4期,第70~75页。

[16]徐赣丽:《侗族的转世传说、灵魂观与积阴德习俗》,《文化遗产》2013年第5期,第53~60页。

[17]张华:《博物志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第1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