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粤北壮族历史文化:延续千年的庙堂与宗祠

粤北壮族历史文化:延续千年的庙堂与宗祠

时间:2023-09-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坛庙、寺观等信仰场所中,供奉着系统化的宗教神灵。据统计,粤北壮族瑶族自治县当地有名的庙堂有以下这些。这些宗教场所凡由单一氏族建的庙都是供奉祖宗为主,兼奉神佛先哲的综合场所,且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二是奉祀祖先与神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每年春节,建庙的村、族各户凑资备祭品,集体祭拜。

粤北壮族历史文化:延续千年的庙堂与宗祠

明清和民国有关地方志书对连山信仰场所的记述主要分布在坛庙、寺观部分,风俗、山川、杂录等部分也有一些关于信仰场所的建立、分布、存废等情况的记载。在坛庙、寺观等信仰场所中,供奉着系统化的宗教神灵。如坛庙部分,就有儒家系统的风雨雷电山川神、社稷神、城隍神、关帝、东岳神等等;寺观部分,就有佛家的观音、佛祖诸神和道家的神灵。而在此之外,非系统化的民间信仰小神,也有自己的信仰场所,并且这类信仰场所往往在地方志书中没有独立的记载,但在民间的信仰世界中,却占据重要位置,有着巨大影响。据统计,粤北壮族瑶族自治县当地有名的庙堂有以下这些。

位于永丰村委会西山村北1公里处的程山白庙。此庙始建于清代,青砖木结构,硬山顶,封火山墙,四角飞檐,石础木前檐柱,坐西北向东南。整座建筑原为三进二廊布局:第一进山门、二进大殿、两廊有配殿、第三进文昌阁。三进顺山势而筑,一进比一进高。现仅存山门,面阔10米,进深6米。

位于梅洞村委会三洞村的三洞廻龙庙。此庙始建于清代,具体年代不可考。庙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已被拆,20世纪90年代村民在原址建了一座简易砖房替代原廻龙庙,里面存有原迴龙庙的9樽石神像,每樽宽20—30厘米不等,高50厘米。

位于永和圩的镇虎祠。1928年版《广东连山县志》记载:“在和睦乡,祀明壮士王十五。时村多虎患,以王十五生前能擒服猛虎,故村人立祠祀之。”除此之外,还奉有武松神像,因桂联到永和圩这片矮山,旧时虎乱为患,经常伤害人畜,因此乡民捐资修建此祠供奉王十五和武松打虎神像,借此镇虎威灭虎患。

位于禾洞满昌村委会的梁都大王庙。供奉的是一位农民领袖梁都。1928年版《广东连山县志》卷十:“粱都祠,在禾峒村,村多虎患,粱都能降服之,故村人立庙祀之。”据民间传说,梁都是清朝人,生卒不详,武艺高强,曾多次组织带领全乡人民抗击土匪劫掠,颇有威望,势力日渐强大。官府惧其声威,以“聚众造反”罪名出兵围剿,梁都带领乡民奋起抵抗,节节胜利,一直打到怀集县城。在庆祝胜利时大部分农民军醉酒误事,被邻县赶来支援的清军击杀。梁都死后,乡人立庙纪念。此庙现在只剩遗址,逢年过节仍有村民在树下烧香祈拜。

当地的社坛还有以下这些。

位于福堂镇三洞村的水口社坛。面积有10平方米左右,坐北向南,社坛祭台为一块1米多长麻石筑成,上面有一个麻石香炉,刻有石纹,右边1米处有一个高50厘米工艺较为粗糙的石神像。

位于元珠村的安乐社坛。建于明末清初,由三块花岗石堆砌而成,左右两块有铜钱纹饰,中间有一樽高30厘米的佛像,坐西向东,占地面积30平方米。

位于竹径村边的泰山石敢当石碑。碑高2米,厚20厘米,花岗岩石质,坐南向北,碑上刻正楷“泰山石敢当”五字,碑面厅端刻有兽形图案。

位于小三江镇大获村省道S263线小三江段边上的三才古亭。建于清同治年间,占地面积24平方米,砖木瓦结构,歇山顶。整座建筑坐西向东,由8根直径30厘米,长3.5米花岗岩石作为支柱,内圈外圈各4根呈回字形竖立,每根柱子都刻有对联,内容为“孤亭气势镇东南,古庙英灵光宇宙”“亭无面不当山,庙有灵而沛泽”。它是目前在连山发现的唯一一座古亭,亭内有碑文如下:

三才庙宇捐置寺祝序略

晴初 撰

葢闻立庙必立祀租,筹租必筹寺祝。维我三才同庙虽则创造乎多年未免烟祀而有缺,爰是合众联议发簿题捐,所幸仁人君子各解义囊共襄美举,将见祀租广置馨香不替于千秋,寺祝长延玉盏,重光于万古矣,谨将题捐芳名胪列左。

这些庙堂在建筑形式上有自己的地域特色,据《连山文史资料》第17辑记载:福堂地区的庙堂一般分设三叠堂或两叠堂,即前座为生活间,二座为神佛座,三座为某姓的宗祠,两叠堂则宗祠与神佛同座摆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凡是一个姓氏修建的宗祠都以祖宗祀田田租收入为主,不足的部分再由社会募捐;属地方集体修建的则全为社会募捐筹集,如永和圩的北帝庙(按:“文化大革命”中已毁,仅存碑刻)。由社会募捐款的这类庙修建好后一定会有石碑刊刻捐资者的芳名、金额和建庙年代等信息,没有社会募捐的庙堂大多数也有石刻碑文记载其修建过程以及年代。这些宗教场所凡由单一氏族建的庙都是供奉祖宗为主,兼奉神佛先哲的综合场所,且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如何屋庙不仅供奉何氏来连始祖,且兼奉关帝神像。

上帅地区的庙堂多是上座三间(中间大厅、两边房),下座三间,前面两边有斗廊、中间为天井,比较大的有前庭后院、围墙,周边都种有树木建筑材料多数采用石条、青砖柱、青砖和水砖墙各一半,上盖用木梁和青白瓦,也有少数早修建的庙宇采用石灰拌泥土舂成的泥墙。另外,上帅各寺庙的修建地点都选择在各姓氏族来往的交通要道上,多数寺庙都聘请庙祝公一到三人专门负责管理庙内事务

20世纪50年代以前这些寺观庙宇不仅能起到张扬姓氏、显示宗族经济实力的作用,它还是各姓氏族或多姓氏族商议大小事宜、举办庙会、祈神还愿、开办学馆和其他大型群众性活动的最佳场所。具体来讲,这些宗教场所对当地壮民的作用大体有二:(www.xing528.com)

一是祈愿还神。祈愿还神分两种形式,个人和集体。每年春季有求安康、求财富的村民,就会带上愿头到庙堂烧香许愿,年终时备三牲茶酒、香纸等物去还愿,并将愿头和纸钱在神像前一并烧掉。如果集体许愿和集体还神,则规模较大、较隆重,还神时必须用全猪祭,且有礼生主持,须行三跪九叩、宣读祭文等大礼。伴随祈愿还神的往往有醮事活动,而打醮的规模、时间间隔,取决于当地居民的经济条件,通常是3—4年举行一次,每次3—5天,丰收年景参与人数则较众,歉收年份规模则较小。醮事活动的规模不管大小,都得请一道士日夜诵经礼拜,有时还有“上刀山过火海”和雇请戏班唱戏等活动。

二是奉祀祖先与神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每年春节,建庙的村、族各户凑资备祭品,集体祭拜。另外,村、族较兴盛的庙堂都会长期雇请庙祝(按:也叫香司),常年早晚点灯烧香,每月初一或十五设“小牙祭”,由香司用固有的香火钱买猪肉数两或一斤并烧纸钱供奉;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设“大牙祭”,当日各姓氏都用田租开支购买三牲祭品,每户派一成年男性参加,小孩尽数参加助兴,集体对祖宗、神佛礼拜后,大家便敲锣打鼓、燃放鞭炮,把所有的神像都背到河里去“洗澡”,然后成年人都在庙里吃顿午餐(按:当时因物质匮乏,多是吃粥)再回家。

20世纪50年代后这类集体行为基本消失,庙堂成为个人祈愿还神的主要场所。

这些非官方的祠坛庙宇在连山壮区的历史上有过重要的影响,它制约着当地壮族同胞的行为方式、折射当地社会的发展变化、构建有浓郁壮乡风情的乡土文化。当地的信仰活动在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也是极为重要,它几乎贯穿了每个月份和季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大型的祭神庙会“无月无之”,类似的小型活动,更是“不可备书”。[47]从明清地方志书的记载可以看到,当地壮区的民族节日一个又一个互相连缀,信仰活动以及相伴随的民俗事象充满了人们的生活,从立春日的祈福,到除夕夜的守岁,人们不需要做过多的安排,只需要跟着时序的轮转融入其中就可以了。信仰活动为人们一年的生活建立了一定的秩序。它还给人们平淡沉闷的生活进行了一定的调节,无论是节日的游戏、灯谜、杂耍,还是庙会的聚集、演剧,或者是七月七的泼水等活动,都为平日的劳作生活平添了不少乐趣。此外,信仰活动本身就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很多希望,祈福、祈子、禳灾、祛病、求平安等,承载了人们很多的心理期许,上文提到的永丰竹径村旁的“石敢当”就是针对村对面不远处覃氏墓而立,承载了人们希望事事如意的良好心愿

除了上述独立设置的信仰场所外,还有一些信仰场所假借巫师的居所,或者依托祈求者的居所而设。如果前者还相对固定的话,那么,后者就完全是临时性的。即便如此,这些临时的信仰场所,依然承载了信仰者所需的功能。除了巫觋所设置的临时信仰场所外,民众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也会在自己的居所设立临时性的信仰场所,进行请神、问神、送神、祈祷等活动。如1928年版《广东连山县志》卷二:“国民祀天仪:每岁冬至日,国民得祀天于家,主人或主妇主祭,家属与祭。祭所,扫除庭院以为露祭之所。”在这样的信仰活动中,随着请神活动的开始和进行,庭院就成了临时的信仰场所,而一旦信仰活动结束,这个临时的信仰场所又恢复为人们的居所。

“一个村庄一座庙,一个家族一祠堂”是连山壮区信仰场所的最经典写照。除了庙堂之外,宗祠的数量也相当多。宗祠又称宗庙、祖祠、祠堂。它是供设祖先的神主牌位、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又是从事家族宣传、执行族规家法、团结族人议事的地方。崇拜祖先并立庙祭祀的现象,在原始社会后期即已存在。明世宗采纳大学士夏言的建议,正式允许民间皆得联宗立庙,从此祠宇建筑到处可见。明代以后,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很多家族开始兴建自成格局的祠堂,这种风气到清代达到鼎盛。据初步统计,粤北壮族地区遗留下来的保存较为完整的宗祠有六座。

位于福堂镇新溪村委会新溪村的新溪杨氏宗祠。据《重修祖祠序言》记载,该宗祠是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杨氏祖先从广东梅县迁居此地而建。整栋建筑坐西向东,二进一井带二庑,通面宽17.4米,通进深17.4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占地面积750平方米。硬山顶,锅耳山墙。头门面阔三间,石前檐柱,木梁,素门枕石,门枕石间置门槛,木制门框,门额悬挂“杨氏宗祠”木匾;内置屏门,屏门为木柱石础,横披上悬挂匾额。正堂面阔三间,明间设有神龛供奉杨氏先人。

位于福堂镇鳌鱼尾班瓦村的莫氏宗祠。莫氏宗祠始建于清乾隆六年辛酉岁(1741年),重修于道光十二年壬辰岁(1832年),是典型的坐北向南的土木结构建筑,该建筑共两座,每座均为三进,内有天井、走廊及左右厢房,外有青砖围墙,总占地面积约一千三百多平方米。宗祠内正厅上座安放牌位,曰“巨鹿郡莫氏历代始高祖曾祖考妣昭穆宗亲之神位”,正厅廊柱两侧对联“凡今之人不如我同姓,韦修厥德无忝雨所生”“忾见爱闻孝思不匮,春赏秋勺祀事孔明”。

位于荣丽村委会福堂寨内的行符直义祠堂。建于清末,具体年代不可考。祠堂坐东向西,砖木结构、泥砖墙、素门枕石,门枕间置门槛、木制门框、三开间,面阔12米、进深7.2米、建筑面积80多平方米,正厅堂内设神台,门上悬挂“行符直义”牌匾(按:复制,原牌藏于连山博物馆)。

位于永和镇白羊村委会梓木坪村的何氏宗祠。建于清末,具体年代不可考。建筑坐西向东,砖木结构,泥砖墙,悬山顶,木梁,花窗,门枕石间置门槛,内置屏门,屏门为木柱石础,内外墙都刷有灰塑。二进二廊一井布局,面阔16米,进深18米,建筑面积200多平方米,门头上方灰塑彩绘

位于小三江镇田心村委会良信村的杨氏宗祠。建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坐东向西,砖木结构,泥砖墙,悬山顶,三进四廊带二井布局,面阔23.4米,进深31米,面积近720平方米,为同一连山福堂杨氏后裔筹款而建。以门厅、正厅、堂厅三厅三进格式及两侧厢房组成的四合院。天井周围用花岗石条铺砌。门厅与正厅为五开三檐硬山式葫芦饰状抬梁结构,厢房为单檐四开间房舍,堂厅有两根直径30厘米、高7.5米的石柱支撑,石柱刻有对联。

位于上帅镇连官村委会永新村的永新黄氏宗祠。坐东向西,悬山顶,二进一井,通面阔12米,通进深19米,砖木结构,泥砖墙。头门前三步廊,石前檐柱,木梁,素门枕石,门枕石间置门槛,木制门框,次间设包台,门额悬挂“黄氏宗祠”木匾。上厅横披雕刻精美花窗。花岗岩石台基,墙体全部为泥砖砌筑,祠堂木雕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粤北壮乡的宗祠在选址上一般比较注重风水,往往选取村落中近水或者祖先最先定居的地方。建筑风格上相对普通民宅要宏伟威严,规模大、质量好。越有权势和财势的家族,祠堂也越讲究,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上等的用材,成为这个家族光宗耀祖的象征。祠堂都有堂号,堂号由族人或外姓书法高手所书,制成金字匾高挂于正厅,旁边另挂有姓氏渊源、族人荣耀、妇女贞洁等匾额,有些还配有对联。与祠堂相对应的祭祀场所土地庙,往往位于村落的另一方向,土地庙相对祠堂来讲命名上比较简单,皆以“福德祠”号之;建筑风格上简易实用,往往以单间为主,里面供奉神像为三块石头,有的则以空神龛奉之。壮族人认为,宗祠的作用是庇护人,土地公或土主主管一方水旱灾、疾病,特别是家禽牲畜的平安。宗祠的附近一定要有与之相照应的土地庙方能保整个村寨的安宁。与壮区祠堂和土地庙有关的祭祀活动相当之频繁,除了每年定期的春祭、秋祭之外,家中发生任何重大事情,比如婚嫁、丧葬、添丁之类都必须进祠、进庙祭祀,告慰祖先在天之灵,祈求各方土地神灵的保佑。参加祭祀的群体也是很广泛的,除了本家本族中当地的普通百姓群体外,也有已外出的强势阶层,如一些企业家、商人、地方官员等。祭祀的礼仪多遵循古制,十分繁缛。

宗祠与土地庙的设立以及与之相关的祭祀活动的开展,间接促进了后代子孙之间的团结、互助,加强了其对本家本族的认同感与向心力,这客观上促进了当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近几年来,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壮族聚居区在招商引资、旅游项目规划等方面的亮眼成绩充分说明了这一点。2009年11月10日,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首个农业观光旅游项目“千子湖农业观光旅游项目”落户禾洞镇;2010年,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鸿诚隆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百年山水生态食品有限公司成立,总投资2.3亿元,公司主打开发研制连山高端有机茶,并计划开发连山现代农业及旅游业;2011年底,小三江镇七星村新型农庄谢庄——连山第一个集旅游、观光、种养殖、休闲、度假的原生态农庄建成;2012年,连山高人矿业有限公司成立。调查结果显示,这些企业的投资者皆为壮区的原住民,他们早年离开家乡外出闯荡,事业有成携巨资回乡为家乡的建设添砖加瓦。他们都是抱着一种“富贵不忘乡亲”的强烈宗族意识和“喝水不忘挖井人”的浓郁家乡情节回到家乡,兴建宗祠、祭祖联宗、开展各种各样的经济活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对同宗文化的认同。

总之,宗祠文化的发展与延续对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促进了民族地区与周边地区文化的交融,同时也为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助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