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族居住习俗:华北地区的四合院

汉族居住习俗:华北地区的四合院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疆域极其辽阔,因所居地域不同、传承不同,各地区汉族的居住习俗也有较大差别。(一)华北地区民居居住在我国北方地区的广大汉族民众,虽有贫富的差别,但其居宅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即“四合院”。院落北部坐北朝南的房屋称为“正房”,多为长辈住。四合院房院联合、结构严整、安谧敞亮、主次分明,非常适合汉族宗法制大家族居住,故流行两千年而不衰。

汉族居住习俗:华北地区的四合院

汉族旧俗认为,人所处之地、所居之室不仅是饮食起居的凭依,还关系到家族、家庭的祸福,子孙的兴旺。因此自先秦以来,在迷信思想的影响下,即有卜居、卜宅之俗,数千年不绝。卜居、卜宅其说非常繁杂,但有个总的原则。据《阳宅撮要》等古籍载:“凡京、省、府、县其基宏大”,“凡城市地基贵高”,“凡乡村大屋要河港盘旋,沙头捧”,“凡宅左有流水,谓之青龙;右有长道,谓之白虎;前有污池,谓之朱雀;后有丘陵,谓之玄武。最为贵地”。就是说无论城市、村落和住宅,都要地势高、宽阔宏大,最好是后有高山,前有流水(或水池),左右有略低砂山环卫。这种“后面有靠、左右有抱、前面有照、照中有泡”的负阴抱阳的金带环绕之地,是风水最佳的宝地。

中国疆域极其辽阔,因所居地域不同、传承不同,各地区汉族的居住习俗也有较大差别。

(一)华北地区民居

居住在我国北方地区的广大汉族民众,虽有贫富的差别,但其居宅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即“四合院”。所谓的四合院即四面有房,当中有院。北京一带的四合院最有代表性。

四合院在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方形对称式的布局和封闭式的外观。在院落的布局上是以南北中心线为主轴,左右对称地建造房屋。房屋多是砖墙瓦顶,以青色居多。四合院有小四合院和大四合院之分。平民之家多是居住小四合院。院落北部坐北朝南的房屋称为“正房”,多为长辈住。院的东西两侧房屋称为“厢房”,多是晚辈居住,或用做书房、餐室。正房两边各有一间较矮的房屋称为“耳房”,耳房多为仓库厨房。院落的南边也是一排房,东数第一间为“门房”,供守门者所用;第二间是大门洞,大门开在院落当中的东南角,取“坎宅巽门”的吉利之意;第三间至第五间称为“倒座”,门窗面北。进大门对面是影壁,由影壁向西走进至院内。

官僚富豪之家多是居住大四合院。大四合院基本形制与小四合院相同,只是规模更大、更复杂一些,有二进院、三进院和东西跨院,大的还有花园等等,适合四世同堂的大族居住。

四合院房院联合、结构严整、安谧敞亮、主次分明,非常适合汉族宗法制大家族居住,故流行两千年而不衰。只是近数十年来,由于城市改造、农村移俗、家族分散、家庭变小,四合院的家居习俗日渐衰落。现在中原和东北的广大农村盛行坐北朝南的正房、四周有围墙的院落。这实际上是四合院的一种演变形态,只是东西南三面的房舍变成院墙而已。

四合院居舍的房屋,主要是堂室结构。普通人家一般是一堂两室,也有三室、四室者。中间房屋为堂、两侧为室。堂是家庭成员议事、饮食、祭祀、会客的地方。北方的小户人家,常常是在堂门内左右两侧垒厨灶,烟火与隔壁居室内的火炕相通取暖。大约是宋代以后,由女真人将以炕取暖之俗传入中原,所以堂屋逐渐又增加了新功能,成为灶间。但大户人家仍然是有专门的堂屋,不相混杂。

(二)西北地区民居

窑洞主要流行于陕北、陇东、豫西、晋中等黄土高原地区。这些地区黄土层深厚坚实、沟崖纵横,便于挖掘窑洞。按照地形的不同和用材的不同,窑洞分为“靠崖窑”、“地坑窑”两种。

靠崖窑是在天然垂直的土崖面上,开掘窑洞,只能平列,不能围聚成院落。当需要多室时,可向里深挖,分内外室,中间留有窑壁分隔。也可以向左右两侧扩展,数洞相连。也有的窑洞向上下扩展,分为两层,两层中间可以用梯相通,也可以挖成台阶相通。为防止洞内泥土崩塌,常加砌砖券,或在洞外砌成砖墙保护崖面。如崖前面积宽敞,也可以扩展成院和另建房屋,称为“靠崖窑院”。(www.xing528.com)

地坑窑也称天井窑。它是在平坦的岗地上先凿成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坑深至少要在5米以上,边长少则5~8米,多则15~50米。由此而造成人工崖面,再在坑底的崖面上向旁边凿洞。深坑的面积相当于庭院,俗称“地坑院”或“天井院”。坑院各面,依朝向有主次之分,如同地面的四合院,每面有单孔、双孔、三孔窑洞。一孔为明间,是主室,两侧为稍间或耳房。院内挖地沟或渗井排水。以台阶或梯通往地面。地坑边缘要砌矮墙或作出各种标识防护,免得有人误落坑中。

一般居窑人家,多是挖3~5个窑洞。每个窑洞约长5~7米,宽3~4米,高3~4米。前面是一扇往里开的门,窗子直达窑顶,以朝阳为佳,窑内阳光充足。临窗建炕,锅灶连炕。炕是家人常卧、常坐的地方,也是招待客人的地方。请客上炕坐,是一种亲热的表示。窑洞的正面摆案桌,上置钟表、花瓶茶具,上面挂年画。窑窗上贴剪纸窗花。炕周围的墙上也贴各种花卉图案或年画,称为“炕围画”,表现出西北地区汉族人家简朴、快乐的祥和景象。

窑洞施工简便,造价低廉;依山崖而建,不浪费耕地;窑内冬暖夏凉,适合居住。当代西北地区有四千多万人口居住窑洞,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窑洞的建筑也越来越美观舒适。

(三)江浙地区民居

江浙是水乡泽国,其居住习俗的突出特点是水与房屋连在一起,交相辉映,独具特色,其中尤以苏州为最。唐代诗人杜荀鹤对其风俗描绘得极其真切:“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小港水桥多。”过去苏州城内纵横交叉数百条河道,居民的住宅都建造在河岸两边。室内有石阶通往小河,在河边洗菜、淘米、洗衣服。河流如网,小船穿梭,居民出门即上船,如同在街道上乘车。

富贵人家的院落与四合院的以中线为轴不同,是由几条长短不一互相平行的道路为轴线,构成多路多进的庭院组群。以大门所在的一路纵深最长、进层最多。各路院落之间以花墙、假山、水池穿插围合,毗连的各房屋之间还开有一些小天井,形成自由布局的建筑群,宅中有园、园中有宅。直至今日,这些保留下来的园林,仍然是闻名于世的景观,素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称。江浙的民宅,反映了水乡人民崇尚自然,追求淡雅、自由的人生情趣

(四)福建客家民居

居住闽西的永定,闽南的南靖漳浦平和以及闽中的闽清等地的山区的汉族人,被当地人称为“客家人”。他们是晋代永嘉之乱及以后历代战乱时从中原迁来福建的汉人,其独特的民居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史蒂文森·安德烈赞誉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生土建筑——神话般的居民住宅”。这种楼被当地人称为“土楼”。

土楼是以竹片、木条为筋骨,以生土、细砂、小卵石、石灰为主要原料,再拌以糯米饭红糖,经过反复揉、舂、压而夯筑成墙的土木结构的楼房。楼的形状以圆柱形、方形居多,此外还三角形、曲尺形、扇形、五边形、综合形等不同样式。圆形楼最为典型,远看宛如地下冒出的大蘑菇。楼墙厚达一米,坚硬如石。楼高达13~16米,直径多在30~60米,内分3~5层,每层30~50个房间。中间设庞大的天井、环行的走廊、水井及各种生活设置。楼的底层一般是用做畜圈、厨房,第二层为储藏粮食的仓库。一、二层皆无窗。上两层为住房,同族人聚居,可容纳数百户。内侧为走廊,连通各个房间。中心为祀堂,供族人祭祀、婚丧礼仪及其他公共活动。

最大的土楼是平和县芦溪乡芦峰村的叶姓圆楼,建于清代康熙年间。楼的外径77米,底层墙壁厚近2米,分内外两圈。内圈为楼房,高15米、4层,最多时住400户、1800余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