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锡伯族居住习俗及民族混居情况

中国锡伯族居住习俗及民族混居情况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牛录规模基本相等。同时居民的民族成分也发生变化,由单一的锡伯族变为与汉、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杂居的局面。庭院一般以住房为中心分成前后两院。随着历史的发展,锡伯族逐渐转为定居的农业民族,这些居住形式已成为历史。

中国锡伯族居住习俗及民族混居情况

第四节 居住习俗

牛录城门

新疆锡伯族跨入农业民族较早,居住地多选择平地,且有丰富的水源,还将具有泄洪条件的地带作为村寨地址。村寨基本上沿袭了清朝时期伊犁锡伯营八旗的村寨形式,八旗由8个牛录组成。8个牛录即八个嘎善(锡伯语,指村庄、故乡),一个嘎善(牛录)是一个经济单位,也是一个作战单位。牛录规模基本相等。新中国成立以前,每个牛录住有二三百户不等,各个牛录周围有许多空闲地,没有人耕种。过去为了防止外敌的入侵,每个牛录都围以高大的城墙,墙高5~6米,宽4米左右,人可以在墙上面来回巡逻。墙上有女儿墙,上有垛口,可以架设武器射击防敌。墙上每隔一程有一隐蔽堡,墙外的掘土坑没有填平,起着护城壕的作用,城墙一般长2~3千米不等。过去,按规制,在牛录墙外附近不可种树栽木,以免成为敌人的隐蔽物。在墙内近前也不准挖渠引水,不准挖墙土,人人有保护城墙的义务(过去在民间有挖墙土者遭雷轰电劈、报应的咒语)。如果谁破坏了城墙,谁就要受旗下档房的严厉惩处和牛录群众的痛斥。每一个牛录有4个大门,夜闭昼开,日夜有专人看管。看管者一般为老人,每个大门上都祭有门神(大门神)和其他神佛。牛录的街道,基本上是东西南北呈网状。其中呈南北走向的街道相隔的距离较长,在一个牛录里有三四条不等。而呈东西走向的街道相隔的距离较短,一个牛录有十余条。每个牛录都有两条十字大街,其他街巷都和它相通。街道有的较宽直,有的较窄曲,但都能通过大车(马车)。街道两旁都植有杨树榆树和柳树,各家各管自己的范围。锡伯族有个良好的传统习惯,选地盖房前先种植树木,因此,凡是他们居住的地方都是树木成林,郁郁葱葱,使人心旷神怡。民间有句谚语说:“来水前打坝口,盖房前先栽树。”在民间,评价农夫的勤懒,往往以种树的多少作为标准。

牛录城墙

锡伯族爱整洁。过去牛录的每条街道要定期进行打扫,街道上不让牲畜家禽乱窜。农家肥必须堆在隐蔽之处,一年的肥料,春季必须清除掉。饮马者不可把马牵到水渠边上去饮,须用水桶接水,离渠几十米处去饮。如果谁家的猪跑到河里去拉屎撒尿,一旦被发现,主人就会受到严厉的惩处,或者当场把猪处死。因此,牛录的街道都非常干净。这样,既保护了环境卫生,又避免了各种病虫害繁衍。新中国成立后,每个牛录的城墙、大门都已不复存在,因人口增多,村寨不断向四周扩建,过去的城墙遗址只有一些零星的残垣。同时居民的民族成分也发生变化,由单一的锡伯族变为与汉、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杂居的局面。改革开放以来,锡伯族的村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行统一规划,对主要街道进行拓宽,铺成柏油路面,路面宽而平坦。马路两侧都有绿化带,并且有了路灯农村改水工程的实施,使农民都吃上了自来水。

庭院大小不等,有的面积有三四亩,有的则有七八亩地。庭院呈南北长方形,四周都栽有各种树木。庭院用矮墙围成,以防牲畜家禽进入。庭院一般以住房为中心分成前后两院。前院小,后院大,前院一般种有果树苹果、杏、桃、枣、葡萄等)、蔬菜韭菜辣椒、茄子等)和各种花卉。为防止家禽入院乱窜,大部分人家又把前院围以矮墙,并安上小巧的木门。有的人家为图抱柴出入的方便,把牛羊圈、草棚修在前院一角。在前院里住房的旁边,一般都搭死棚 [2],安炉灶,以便夏日天热时做饭用餐。出口处通常设在前院。后院比较宽大,种有果树、杨树、榆树、蔬菜、玉米等。大部分人家把牛羊圈、猪圈、鸡窝、菜窖、停车场、厕所等修在后院。

古代的锡伯族住房为帐篷、草房、马架子、地窝子,这与当时的生产方式地理气候环境等有关。游猎、游牧的生活方式使帐篷得到发展,渔猎时须搭草房居住,就是锡伯族所称的“托博”,这在锡伯族民间古老的渔猎歌《叶琪娜》中就有所反映。随着历史的发展,锡伯族逐渐转为定居的农业民族,这些居住形式已成为历史。

清朝时期,锡伯族住房形式具有了自己的民族特点。平房(马架子)多向东,[3] 房屋一般为三间,中间为厨房,两耳间是卧室。窗户较小,房内光线不足,较阴暗,但冬季暖和。墙壁均用湿土打成。这种房屋造价低,用工、用料少,一般穷户都能造得起。

人字形大屋顶房是从满族学的住房形式。它的造价较高,用工、用料较多。房屋先是用木料搭起房屋的骨架,然后用土坯垒起来抹泥、刷石灰。斜顶房一般也是三间,房顶很陡斜,廊檐很宽,门窗都用小格木制作,制造时需要较精湛的手艺。窗户有左右开启式的和往上开启式的。左右开启式的和现在的窗户相似。往上开启式的窗户轴和合叶钉在上面,因此,开窗后必须把窗芯钩到在房梁上吊着的木(或铁)钩上。斜顶房的窗户都很大,有的几乎整个南墙都是窗户,窗户上都糊上白纸和油光纸、蜡光纸。门也大,门槛有的高出地面30~40厘米。这种房屋有钱人才能造得起。

杜喀包(门房或厢房),一般盖在大门旁(有的大门两旁都有),为平房,房内阴暗潮湿。有钱人常常把它出租给穷人或让长工、短工居住。

锡俄合璧房门

哈斯包(库房),每户都有一两间,平顶,较低矮但要求干燥。哈斯包里一般放粮食、农具、燃料和其他经常不用的什物。一家的家产多少,平常从哈斯包中就可以反映出来。房屋的地基比较高,故住房都干燥,以防疾病。房屋顶棚的造法也很特殊。在垒好的墙壁上先放几根大梁,上置碗口粗的椽子,上面铺用麻线扎的整齐的苇子(5~7厘米厚),其上铺一层麦草(4~5厘米厚),在麦草上面又铺3~4厘米厚的湿土,并踩实。由于新疆气候干燥,房顶坡度都小,没有特殊的防雨措施。房屋墙壁大部分为土打泥抹,有的用土坯垒成后抹泥粉刷。房屋前面墙两头,都有一米多宽的“玛图”(打墙基时多打的半堵墙,它实际上是挡风的屏障墙),房屋的廊檐和玛图并齐,故老式房屋廊檐很宽,锡伯族有的叫“大廊檐屋”(即大屋顶房)。宽廊檐可以避风遮雨,保护门窗不受风吹雨淋。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锡伯族对传统的住房进行改革,开始兴建“来兰皮”房屋。来兰皮房屋较特殊,其造法大致如下:房屋垒到一定高度后,把比碗口粗的椽子从中间锯成两半(细一些的不锯),在墙上水平放7、9、15根(奇数),把剥皮的苇秆五六根一把,用苇子扎在横椽底下,在苇子上面抹粗麦叶子泥,等干后,房子里层再抹细泥上光,称之为“来兰皮”。在来兰皮上面垒山墙封顶。来兰皮房子整洁光亮,冬暖夏凉,锡伯族人民群众多建这种房屋。(www.xing528.com)

20世纪80年代后,锡伯族人建造的房屋以砖混结构居多,窗户用采光较好、高而宽的钢窗,而且一般都不盘火炕。室内采暖也发生了变化,大都用铁炉,部分家庭还安装小型锅炉,利用土暖气进行采暖。地面铺瓷砖,顶棚吊顶,房屋的装修也与城市里的装修相差无几。

锡伯族民居的建造程序具有自己的特点。锡伯族选宅基地没有什么讲究,一般兄弟分家,将祖宅的前院或后院划出一块,盖房居住,或者向村委会申请宅基地,由村委会划拨。将整个庭院规划好后,开始打地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打地基时要放红尺。用一把长一尺的尺子,一面为红,一面为黑,盖房丈量时,用它来丈量整座房屋的长度或单间房的长度、高度,以丈量出红面为取。盖房用的椽子,以“九”为一个单位,即采用9的倍数。这种房屋称之为放“九”的房子,目前此讲究已不复存在。盖房一般都由泥瓦匠来承担,唯独封顶是件隆重的大事,请来亲朋好友义务帮忙,这一习俗沿袭至今。这是整个盖房过程最隆重的一个程序。封顶择日有一定的讲究,择吉日(双号),派人去邀请亲朋好友,被请者有资者出资,有力者出力,几十人聚集在新房庭院里,齐心协力,上大梁,放椽子,铺苇子,上房泥封顶。最后主人宰羊举宴盛情款待前来帮忙的亲朋好友。

新房落成搬进新居之后,邀请亲朋并盛情款待,称之为“暖热炕”。邀请范围比较小,限于直系亲属。被邀请者要将新碗、碟等炊具作为礼物赠送对方,现在礼物不受此限。

老式三环炕

旧式房屋古准

锡伯族以西为贵,故西屋由长辈来住。有祖父辈的由祖父辈住,没有祖父辈的由父母住。过去房屋都有“安巴纳罕”(大炕),这种火炕具有很浓厚的民族特色,它由三面环绕的南炕、西炕和北炕组成。南炕由祖父母或父母睡,北炕由客人睡,西炕一般不睡人,有贵客来时请之坐卧。一般客人和家人不能在西炕上坐卧,因为西炕靠山墙立佛龛供佛。

火炕高60~70厘米,造法很特殊,由五个烟道组成,火炕(环炕)的烟道都是相通的,没有高超的技术是打不好的。盖完一幢新房,打炕是关键,也是人们最操心的事宜。火炕一旦不通烟,就得重打,又费力又耗神。因此,打炕高手往往受到人们的器重,一般给打炕的人送礼物或钱,聘家并盛情款待他们。新中国成立前后,随着房屋形式的改革,大炕也被改造,渐渐只打一面炕(或南或北,以北为多)。

锡伯族西屋的摆设要求朴素,为适合老人们的心意,也较讲究,一般放小炕桌、大木柜、凳子、八仙桌等。八仙桌前挂先辈的画像,桌上放香炉茶具,有钱人还摆设一对瓷花瓶。炕上还放有特制的长方形木具,称之为“吉伯浑塔图库”(被柜或炕柜),高有一尺左右,有数个抽屉,抽屉里放鞋袜,在被柜上面叠放被褥。炕上铺有苇席和毡子。新中国成立前,穷人做不起苇席,就用高粱米熬成的稠饭汤抹炕面,使之光滑,不起灰。

传统家具

房屋的中间屋子有个过道,过道里屋是厨房,筑有两个锅台。锅台比里屋内的炕低,过去很多厨房里没有过道,连着锅台修有小炕,炕和锅台中间隔有30厘米左右高的“古准”(小隔墙),以防小孩发生意外。东屋为儿媳、子孙卧室,室内摆设也平常,最多有一条凳子、一张八仙桌、一个大柜等。一般房屋有五个窗户,南面三个,北面两个。过去,因为没有“洋炉”(铁炉),冬季取暖很困难,因此房内温度很低,经常四壁结霜。有钱人买铜铸火盆,穷人则仿照火盆,用黏土、牛粪、蒲棒(草)、马尾等做土火盆,上面盛无烟榆木炭取暖。新中国成立后,人们才开始用“洋炉”(铁炉)取暖。按传统习惯,老人普遍都和最小的儿子度晚年,故由父母建造的房屋都归小儿子。父母在世时,儿子们不能自行分家,只有经过父母允许后才能分,否则几个儿子都得和父母一起住。父母有义务给每个儿子亲手操办盖房子。为了儿子、儿媳之间和睦,做父母的等儿子成家后都分给一些生活资料。

太平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