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贺州瑶族:人口大规模外迁

贺州瑶族:人口大规模外迁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入清以来,广东客家地区人口激增,客家人与本地人因土地问题时常大规模械斗,大量客家人被迫由广东外迁到贺州耕种。八步区步头镇双程山坪景村至今还保存有排瑶先人墓葬和一条排瑶人戒防官兵征讨而开辟的撤退通道。瑶族可耕之田变得更少之后,清初贺州瑶族继续大量向云南、贵州、交趾和海南等地外迁。瑶族的大量外迁使得清朝康熙、乾隆时期贺州瑶族人口出现断崖式递减。瑶族村庄仅占全县总数的15.6%。

贺州瑶族:人口大规模外迁

清初,富川县瑶族特别是良瑶较多地被官府征发到湖南江永、江华以及广西恭城等地,贺州成为这些地区最主要的新增瑶族来源地。如江华县自称“爷贺尼”和“炳多万”的瑶族就多由富川里亭乡(即明代富川守御千户所驻地灵亭乡)迁入。

入清以来,广东客家地区人口激增,客家人与本地人因土地问题时常大规模械斗,大量客家人被迫由广东外迁到贺州耕种。高峰期,迁往贺州的广东客家人甚至出现络绎于途的景况。由于最好的土地已被先来的本地人占有,初入贺州的客家人只好耕种平原与山区交界地带的畲地,因而客家人所耕的山地田土与瑶田有较大的重叠。在耕作技术上,清代盘瑶仍然采用游耕方式。清代学者陈绍谋描绘说:瑶族“居无定所,携子女、器械入山以口尝土,辄知肥瘠,肥则搭寮而居,地力尽则仍他徙,土人呼之为过山瑶”[108]。客家人采取的是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在生产技术上大大优于瑶族,因此,在竞争偏僻荒地的土地资源时,常常是客家人前进,瑶族后退。昭平县樟木林乡义塘村,清初杂居有赵、钱、黎、吴、莫、龙、全、梁、曹、唐诸姓瑶壮土著居民。叶姓客家人于清朝乾隆六年(1741年)前后从粤迁入樟木林后,土著各姓渐减,如今基本上都是叶姓客家人。到八步区桂岭、莲塘、大宁、南乡、步头等瑶、壮、客家杂居的乡镇考察,当地居民也都认为,在客家人落脚当地之前,许多地方都曾是排瑶的聚居地。八步区步头镇双程山坪景村至今还保存有排瑶先人墓葬和一条排瑶人戒防官兵征讨而开辟的撤退通道。这里的瑶人古墓形制与广东连南八排瑶葬墓相同:墓地均处高山陡壁之上,墓形呈长形锥体状,无字石块墓碑嵌入长形锥体前端。但清朝初年之后,随着客家人不断进入,现在这些地方大多已成为客家村寨。

瑶族可耕之田变得更少之后,清初贺州瑶族继续大量向云南、贵州、交趾和海南等地外迁。特别是新迁入交趾的瑶族,他们发现那里的政策更加宽松,而且有肥美土地可耕,纷纷给家乡传寄信歌,邀请更多的人迁出贺州。邓元东著《瑶歌品汇》一书中收录有昭平县富罗公社瑶山大队磨刀冲社员陈贵应1964年手抄本瑶族信歌《交趾国上寄歌回》,歌中诉说了迁到交趾的诸多好处:一是买盐便宜:“交趾地头细盐贱,一两银钱无数斤”。二是土地肥美,耕种有余粮,不愁饥饿:“交趾地头向东口,九冬十月也无霜。也无青霜也无雪,一年四季见花行。辣椒年年树不死,匣姜薯芋不收归。交趾地头本当好,不忧冻着不忧饥。人话交趾山头好,可然得见好青山,一年耕种二年吃”,“一片乌云四边宽,齐齐定下万言山。又住猛洞山头好,竹瓦盖屋好安居。修山斩岭种禾熟,收禾收得万和千。一世不愁忆,三仓未了四仓添。寄书传报大朝偶,齐到交趾世不忧。乌鸦飞来郎寄信,燕子飞来郎寄言。寄信传报大朝偶,齐到交趾好过年”[109]

该书收录的另一首信歌《交趾山头多广阔》中还叙述了瑶族想要迁出贺州的原因:官府腐败,难住难安。歌中唱道:“一片乌云四边慌,大朝众偶共商量。齐共商量了,渐了就离乡。得见大朝官反烂,十分难住又难安。出路无盘费,也着走交趾。”(www.xing528.com)

瑶族的大量外迁使得清朝康熙、乾隆时期贺州瑶族人口出现断崖式递减。“粤西山谷,奥险阻绝,蛮类实繁。合其类而十分之,则壮居四,徭居三、良居二、余仅得一焉”[110]。也即是说,到清代中期,即便是在山谷溪峒,瑶族人口也仅占30%,平原地区的瑶族人口则更少。光绪年重刊的《平乐府志》记载:清代康熙年间,富川县计有328村,其中民村261,瑶村51,壮村16。瑶族村庄仅占全县总数的15.6%。贺县有村庄共727处,其中民村697,纯瑶村4,瑶壮混居村26,瑶壮村庄之和也只占总数的4.13%。昭平县有村庄154处,其中民村123,瑶村4,壮村27处,瑶村仅占总数的2.6%[111]

在清朝瑶族大规模从贺州外迁的同时,也有少量过山瑶从相邻其它瑶区迁入贺州。平桂区沙田镇狮东村的过山瑶约于清代道光咸丰年间进入贺州,从他们入贺州的始祖算起,到1960年代,这里的过山瑶只传了6至7代人。八步区里松镇至开山镇的赵、李、邓、陈、黄等姓的瑶族也大多于清代同治至光绪年间从湖南江华迁入贺州,到1960年代,里松赵姓瑶族从始祖赵成玉、赵成仙算起只传到第三至第四代。富川县朝东镇高宅村俸、赵、黄、唐、李、冯、周等几姓瑶族同样于清末从湖南江永迁入。富川涝溪过山瑶的盘、赵二姓先从灌阳千家洞迁到广东韶州府,再到富川泻源,清代中期迁到涝溪。富川洋冲黄姓于明朝洪武年从湖南全州灌阳千家洞迁出,明末清初迁入富川。富川洋溪平地瑶和涝溪过山瑶的黄、邓、廖、盘、赵等姓氏也是明代自灌阳千家洞迁出之后,清代散居富川。富川洋新李姓由梧州府苍梧县流狗禄珠玑巷迁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