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西恭城循环经济模式与杭州市西湖区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广西恭城循环经济模式与杭州市西湖区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案例1:广西恭城循环经济模式。受到桂林旅游业的启发,农户们又将这一模式进行了深化,他们自己腾出一部分居住空间,配置一些基本的用品以后,开展农家乐旅游项目。案例2:杭州市西湖区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财政资金不求分红,实际上使其他的参与者感觉风险水平降低,获益前景加分,使他们参与产业基金的意愿增强了。

广西恭城循环经济模式与杭州市西湖区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案例1:广西恭城循环经济模式。广西恭城位于桂林附近,形成了一个乡村发展循环经济的雏形。过去恭城县乡村居民是通过砍树取得烧火做饭燃料,将树作为唯一的能源供应来源——这是在现实生活中亟待改变的一种形成生态环境压力的不良状态。后来当地政府通过政策引导,给予农户帮助,形成了农户养猪后把猪粪放入沼气池产生沼气的能源供给新来源。在中国很多的农村区域,沼气池都是前些年反复引导和推动的建设重点之一。恭城农户以家庭养猪的方式配上沼气池建设,不仅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提高了收入水平,并且有效地保护了植被。农户沼气入户以后使用的厨房设备,跟在城镇区域用天然气、液化气没什么区别,也是很规范的灶台和显示仪表。而恭城把由农户养猪到沼气入户这两个环节的事情做出来以后,进而发现一个问题:这种沼气池每隔一段时间要清理里面的沼渣和沼液,将其清理出去之后放在哪里呢?它是高质量的有机肥,当然就可以把它施加到农户种植的土地上,比如施加到就近的果园里,助益柑橘等果品的收成。这种有机肥施加上去以后,产出的果品又成为最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高质量的、口感特别好的经济作物产品——有机肥培养出来的这些果品既可以卖个好价钱,使农民又提高了收入,这就是“猪—沼—肥—果”一个一个环节循环而体现的好处。

受到桂林旅游业的启发,农户们又将这一模式进行了深化,他们自己腾出一部分居住空间,配置一些基本的用品以后,开展农家乐旅游项目。农家乐旅游适应了城镇区域很多居民收入提高以后的需要,他们在周末、节假日到这里吃农家饭,到果园里采摘水果,呼吸新鲜空气。这既是城镇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方式,同时又是农户进一步提高收入的可行办法。这时,有的企业便想到了一个问题:能不能来一个规模化的整合?企业的决策者认为,他们可以请高水平的专家,在这种农村自然村落里对整个沼气系统进行高水平的规划设计。这种规划下的升级可能是适应国家政策需要,使养猪形成规模化的养猪场。这种规模化的整体设计,又与我们现在特别注重的乡村振兴对接上了。企业介入这样一个领域,显然不能理解为简单的“学雷锋”,它是在商言商,注意到了商机,意识到了这方面自己利用比较优势带来投资回报的可能性,但碰到的瓶颈就是融资支持问题。商业性金融对此不敢贸然介入,而政府以财政后盾为支持,就可能把我们认为有政策支持效应的贴息、政策性信用担保贷款和产业基金支持等加入进来。于是,整个循环经济的链条按照恭城展示的这样一环一环递进形成的一个全景图是什么呢?是循环经济,是绿色低碳发展中造福于“三农”和相关的乡村产业振兴,是社会的升级发展。显然这是一个需要继续跟踪观察的案例,而且如果结合这几年PPP模式的发展经验,这种特定区域的连片开发,具有特定的机制可塑性,展现了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创新空间。(www.xing528.com)

案例2:杭州市西湖区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几年前,西湖区财政部门就提出,财政资金必须年年安排对小型科技企业的资金支持(三项科技费用之类),每年的资金使用情况又必须对人大和领导层报告,那么过去每个年度这些钱是怎样花的呢?实际上是在各种因素制约之下的“撒胡椒面”,是“消耗型”的,谁也不可能得到特别明显的重点支持,一些具体安排是靠关系起作用——这时往往也不敢用力过猛,而“撒胡椒面”式给予若干项目以资金支持之后,基本无法跟踪问效——资金撒出去有去无回,又叫“消耗型”。能不能把这种消耗型的财政资金使用机制和公共资源的投入机制,变成循环型?资金投入以后,财政部门虽不求它增值,但希望它能够流动起来。跟原来的做法与绩效相对比,这是一种升级取向的创新。具体的做法上,是比如财政部门从其资金里拿出两千万元作为股本,和当地一个“商业性信用担保”定位的公司合作,再由这个公司利用其关系网人脉,去拉其他的民营企业(包括境外的硅谷银行)入股,合成一个标准的、现代企业制度下股权非常清晰的股份制的科技型小企业创新基金。发起这个创新基金的各个主体,是以股权来形成产权纽带,而财政部门非常明确地表示两千万元资金是类似于“金股”的入股,不求分红,但自己可以有一票否决权。财政资金不求分红,实际上使其他的参与者感觉风险水平降低,获益前景加分,使他们参与产业基金的意愿增强了。这个基金是由专业化的团队设计具体的融资产品,包括很多批次的不同名称的产品,有股权型的、债权型的,实际上是运用所谓的“金融工程”工具,对应实际生活需要,设计各种类型的金融产品。这样一种运行机制,很鲜明地体现了以财政为后盾,使资金使用在“雪中送炭”的概念之下形成可持续性。当然,这还需要进一步总结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利弊得失。其经验特别适合地方层面借鉴。近几年在省一级和市级的很多地方,财政拿出的资金规模很大,但这些资金也只是作为母基金,其运作要领是绝对不允许直接进入项目决策,而是由母基金带出一批子基金,产生投入资金规模的放大效应,而跟上来形成的子基金带有社会众筹的性质,是由非政府主体投入资金,并在投入以后由子基金的专业团队决定挑选哪些具体的支持对象,以贯彻当地的发展战略,支持当地有意识地优化重点项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