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江永:华夏名儒江慎修的学术谈述

江永:华夏名儒江慎修的学术谈述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尝一至江西,一游京师。(下略)《清史稿·儒林二》:江永,字慎修,婺源人。永为之说,“当以恒气为率,随其时之高冲以算定气,而岁实消长勿论”,其说至为精当。[2]吴骞《愚谷文存》卷十《婺源令冯君传》:邑儒江慎修永绩学通经,著《礼书纲目》八十五卷,流传未广,君手为撰序,并缮录一部进上,而别抄其副藏于家。先生婺源之江湾人,姓江氏,名永,字慎修。

江永:华夏名儒江慎修的学术谈述

《清儒学案》卷五十八《慎修学案上》:婺源江氏与元和惠氏同时并起,其后治汉学者皆奉为先河。婺源之学,一传而为休宁,再传而为金坛、高邮。其学派传衍,比于惠氏,为尤光大矣。述《慎修学案》。○江永字慎修,婺源人。岁贡生。数十年键户授徒,为人和易,处乡党以孝悌仁让为先,人多化之。尝一至江西,一游京师。已归家居,而朝廷求经术之儒,有欲进其所为书且举之者,则以颓老辞。先生为学,长于比勘,明于步算、钟律、声韵,而于“三礼”尤深。以朱子晚年治《礼》,为《仪礼经传通解》,未就,虽黄氏、杨氏相继纂续,犹多阙漏,乃为之广摭博讨,一从《周官》大宗伯吉、凶、军、宾、嘉五礼之次,名曰《礼经纲目》,凡数易稿而后定。(下略)

清史稿·儒林二》:江永,字慎修,婺源人。为诸生数十年,博通古今,专心《十三经注疏》,而于“三礼”功尤深。以朱子晚年治礼,为《仪礼经传通解》,书未就,黄氏、杨氏相继纂续,亦非完书,乃广摭博讨,大纲细目,一从吉、凶、军、嘉、宾五礼旧次,题曰《礼经纲目》,凡八十八卷,引据诸书,厘正发明,实足终朱子未竟之绪。尝一至京师,桐城方苞、荆溪吴绂质以《礼经》疑义,皆大折服[1]读书好深思,长于比勘,明推步、钟律、声韵。岁实消长,前人多论之者,梅文鼎略举授时而亦疑之。永为之说,“当以恒气为率,随其时之高冲以算定气,而岁实消长勿论”,其说至为精当。其论黄钟之宫,据《管子》、《吕氏春秋》以正《淮南子》。其论古韵,“平、上、去三声皆当为十三部,入声当为八部,而三代以上之音,始有条不紊”。晚年读书有得,随笔撰记。谓:“ 《周易》以反对为次序,卦变当于反对取之。否反为泰,泰反为否,故小往大来,大往小来,是其例也。凡曰来、曰下、曰反,自反卦之外卦来居内卦也。曰往、曰上、曰进、曰升,自反卦之内卦往居外卦也。”又谓:“兵、农之分,春秋时已然,不起于秦、汉。证以《管子》、《左传》,兵常近国都,野处之农固不隶于师旅也。”其于经传稽考精审,多类此。所著有《周礼疑义举要》七卷、《礼记训义择言》六卷、《深衣考误》一卷、《律吕阐微》十卷、《律吕新论》二卷、《春秋地理考实》四卷、《乡党图考》十一卷、《读书随笔》十二卷、《古韵标准》四卷、《四声切韵表》四卷、《音学辨微》一卷、《河洛精蕴》九卷、《推步法解》五卷,《七政衍》、《金水二星发微》、《冬至权度》、《恒气注历辨》、《岁实消长辨》、《历学补论》、《中西合法拟草》各一卷,《近思录集注》十四卷、《考订朱子世家》一卷。乾隆二十七年,卒,年八十二。弟子甚众,而戴震、程瑶田、金榜尤得其传。

《清史列传·儒林传下一》:存目。[2]

吴骞《愚谷文存》卷十《婺源令冯君传》:邑儒江慎修永绩学通经,著《礼书纲目》八十五卷,流传未广,君手为撰序,并缮录一部进上,而别抄其副藏于家。盖其吏治原本经术,故多卓然可观,非慬以刀笔从事为能者也。

曾国藩《曾文正公书札》卷七《复夏弢甫》:乾嘉以来,士大夫为训诂之学者薄宋儒为空疏,为性理之学者又薄汉儒为支离。鄙意由博乃能返约,格物乃能正心。必从事于礼经考核,于三千、三百之详博,稽乎一名一物之细,然后本末兼该,源流毕贯。虽极军旅战争食货凌杂,皆礼家所应讨论之事。故尝谓江氏《礼书纲目》、秦氏《五礼通考》可以通汉、宋二家之结,而息顿、渐诸说之争。

刘大櫆《海峰文集》卷六《江先生传》:先生始就外傅,见邱氏补《大学衍义》之书,其中征引《周礼》,即求取《周礼》全文诵之,自是旁通《十三经》,而于《礼经》尤深。谓朱子《仪礼通解》虽屡经续辑,尚多阙遗,乃广搜前载,为《礼经纲目》八十八卷,而古礼灿然可观。其平生所为书,于《周礼》则有《疑义举要》,于《戴记》则有《深衣考误》、《训义择言》,于《春秋》则有《地理考实》。又精于天官星历,其书则有《历学补论》、《七政衍》、《金水二星发微》、《冬至权度恒气注历辨》、《岁实消长辨》,于乐则有《律吕阐微》,于音韵则有《音学辨微》、《古韵标准》、《四声切韵表》,于步算则有《推步法解》、《中西合法拟草》。其外又有《论语琐言》、《乡党图考》、《近思录集注》、《读书随笔》,凡书二十余编,共百余卷,藏于家。呜呼,可谓多矣! 盖先生生而好古,而穷不见用于世,则益专其心于远稽遐览,终身乐之,无休暇,其于古之制度名物必参互而得其据证,先生未之辨明,则其说具载方册之中,而人顾莫之见,及先生指以示人,则人皆恍然自失,而不啻其心所欲言,信乎其为博闻强识之君子也。先生家故贫,其居乡,尝称《春秋传》丰年补败之义,以语乡人,乃相与输谷若田,立义仓,行之三十年,而先生之乡其民不知有饥岁。尝一至京师,朝廷方开“三礼”之馆,卿士预修“三礼”者就质所疑,先生为置辨,皆畅然意满称善。其后有欲以先生之书荐闻于朝者,先生自顾年老,无可复用,而京师旧游皆凋谢,乃感怆辞避,卒不就。先生年八十二,其卒乾隆二十七年三月十三日也。自六经遭秦火而亡,而诗书传记之文,学者如蒙云翳,犹赖有山泽逸遗之士,穷年兀兀于其中,递相推测隐度,盖其义有自汉儒修补以来,历魏、晋、唐、宋、元、明二千余岁,代加排阐,直至今日而始明者,则夫经生之维系于斯世岂浅小哉! 先生存则颓然一老,力学于深岩绝壑之间,朝士大夫无过而问者。先生没则斯文沦丧,后生新进猝有志于学问,于何执经而请业焉。此士之迍邅憔悴,为举世之所不为者。闻先生之卒,不能不衋然流涕以悲也。先生婺源之江湾人,姓江氏,名永,字慎修。慎修先生穷经绩学,而一世不遇,与德清胡先生朏明正同。此文足为吐气,递相推测,隐度有直,至今日而始明者,至公至当,可百世以俟圣人。

戴震《戴东原集》卷十二《江慎修先生事略状》:先生姓江氏,名永,字慎修,婺源之江湾人。少就外傅,时与里中童子治世俗学。一日见明邱氏《大学衍义补》之书,内征引《周礼》,奇之,求诸积书家,得写《周礼》正文,朝夕讽诵。自是遂精心于前人所合集《十三经注疏》者,而于“三礼”尤功深。先生以朱子晩年治礼,为《仪礼经传通解》,书未就,虽黄氏、杨氏相继纂续,犹多阙漏,其书非完,乃为之广摭博讨,一从《周官经》大宗伯吉、凶、军、嘉、宾五礼旧次,使三代礼仪之盛,大纲细目,井然可睹,于今题曰《礼经纲目》,凡数易稿而后定。值朝廷开馆定《三礼义疏》,纂修诸臣闻先生是书,檄下郡县,录送以备参订,知者亦稍稍传写。先生读书好深思,长于比勘,步算、钟律、声韵尤明。处里党,以孝弟仁让躬先。其于宣城梅氏所言岁实消长,见歧未定也,则正之曰:“日平行于黄道,是为恒气、恒岁,实因有本轮、均轮[3]、高冲之差而生盈缩,谓之视行。视行者,日之实体所至,而平行者,本轮之心也。以视行加减平行,故定气时刻,多寡不同;高冲为缩末、盈初之端,岁有推移,故定气时刻之多寡,且岁岁不同,而恒气、恒岁实终古无增损也。当以恒者为率,随其时之高冲以算定气,而岁实消长可弗论。犹之月有平朔、平望之策,以求定朔、定望,而此月与彼月,多于朔策几何,少于朔策几何,俱不计也。”于《管子》书五声徵、羽、宫、商、角之序,《吕氏春秋》称伶伦作律,先为黄钟之宫,次制十二筒,以别十二律,则据以正《淮南·天文训》及《汉书·律历志》之谬。其说曰:“黄钟之宫,黄钟半律也,即后世所谓黄钟清声是也。唐时风雅十二诗谱,以清黄起调毕曲,琴家正宫调,黄钟不在大弦,而在第三弦,正黄钟之宫为律本遗意,亦声律自然,今古不异理也。《国语》伶州鸠因论七律而及武王之四乐,夷则、无射曰上宫,黄钟、大簇曰下宫。盖律长者用其清声,律短者用其浊声。古乐用钧之法既亡,而因端可推。《韩子·外储篇》曰:‘夫瑟以小弦为大声,大弦为小声。’虽诡其词以讽,然因是知古者调瑟之法。黄钟、大吕、大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用半而居小弦;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用全而居大弦,此皆合之以《管》、《吕》论声律相生者,始明也。”先生言乐律,实汉以降二千年莫知关究者。如此为书以论。古韵起于吴才老,而昆山顾氏据证尤精博。先生则谓顾氏考古之功多,审音之功浅。正顾氏分十部之疏,而分平、上、去三声皆十三部,入声八部。虞属鱼、模,又分之以属侯、幽,顾氏未之知也。先属元、寒,又分以属真、谆,而真以后十有四韵之当分为二,考之《三百篇》,用韵画然,顾氏未之审也。萧至豪四韵之读如今音者,一部也,又分以属侯、幽,在《三百篇》亦画然,而顾氏未审也。覃至盐属添、严,又分以属侵,自侵已后九韵,以侈、敛当分为二,犹之、真以后当分十有四韵为二也,顾氏亦一之。侯之正音近幽,顾氏不之审,而转其读以从虞。先生盖欲弥缝其书。《易·彖》言“往来上下”者,后儒谓之卦变,说人人殊。先生曰:“ 《周易》以反对为序次,卦变当于反卦取之,否反为泰,泰反为否,故曰小往大来,曰大往小来,是其例也。凡曰来、曰下、曰反者,自反卦之外卦来居内卦也;曰往、曰上、曰进、曰升者,自反卦之内卦往居外卦也。”后儒皆言“古者寓兵于农,井田废而兵农始分”。先生曰:“考之春秋时,兵农固已分矣。管仲参国伍鄙之法,齐三军出之士乡十有五,公与国子、高子分率之,而鄙处之农不与也。为农者治田供税,不以隶于师旅也。乡田但有兵赋,无田税,似后世之军田、屯田,此外更无养兵之费。晋之始惟一军,既而作二军,作三军,又作三行,作五军,既舍二军,旋作六军,以新军无帅而复三军。其既增又损也,盖除其军籍,使之归农。若军尽出于农,则农民固在,安用屡易军制乎?随武子曰:‘楚国荆尸而举,商农工贾,不败其业。’ 此农不从军之证也。鲁之作三军也,季氏取其乘之父兄子弟尽征之。孟氏取半焉,以其半归公。叔孙氏臣其子弟,而以其父兄归公。所谓子弟者,兵之壮者也;父兄者,兵之老者也;皆其素在军籍,隶之卒乘者,非通国之父兄子弟也。其后舍中军,季氏择二,二子各一,皆尽征之而贡于公。若民之为农者,出田税自仍然归之君。故哀公曰:‘二吾犹不足。’ 三家虽专,亦惟食其采邑,岂尝使通国之农尽属己哉?阳虎壬辰戒都车,令癸巳至,此又兵常近国都之证。其野处之农,固不为兵也。”后儒为《深衣图考》者至数十家,大体相踵“裳交解十二幅”之讹,而续衽、钩边,致滋异说。先生以《玉藻》篇明言衽当旁,则非前后之正幅也。以郑康成注曰:‘衽谓裳幅所交裂也。’ 则在旁名衽者交裂,而余幅不交裂也。续衽者,裳之左旁,连合其衽;钩边者,裳之右旁,别用布一幅斜裁之,缀于后衽之上,使钩曲而前,以掩裳际,汉时谓之曲裾。故康成注曰:‘钩边若今曲裾也。’ 经传中制度名物,先生必得其通证举视此。盖先生之学,自汉经师康成后罕其俦匹。生平论著之梗概,如上数事亦足以见矣。卒年八十有二。所著书:《周礼疑义举要》六卷、《礼记训义择言》六卷、《深衣考误》一卷、《礼经纲目》八十八卷、《律吕阐微》十一卷、《春秋地理考实》四卷、《乡党图考》十一卷、《读书随笔》十二卷、《古韵标准》六卷、《四声切韵表》四卷、《音学辨微》一卷、《推步法解》五卷,《七政衍》、《金水二星发微》、《冬至权度恒气注》、《历辨》、《岁实消长辨》、《历学补论》、《中西合法拟草》各一卷,《近思录集注》十四卷。先生尝一游京师,以同郡程编修恂延之至也。三礼馆总裁、桐城方侍郎苞素负其学,及闻先生,愿得见,见则以所疑《士冠礼》、《士昏礼》中数事为问,先生从容置答,乃大折服。而荆溪吴编修绂,自其少于礼仪功深,及交于先生,质以《周礼》中疑义,先生是以有《周礼疑义举要》一书。此乾隆庚申、辛酉间也。后数年,程、吴诸君子已殁,先生家居寂然。值上方崇奖实学,命大臣举经术之儒,时婺源县知县陈公有子在朝为贵官,欲为先生进其书,来起先生。先生自顾颓然就老,谓无复可用,又昔至京师,所与游皆无在者,愈益感怆,乃辞谢。而与戴震书曰:“驰逐名场非素心。”卒不能强起。其后戴震尝入都,秦尚书蕙田客之,见书笥中有先生历学数篇,奇其书。戴震因为言先生。尚书撰《五礼通考》,摭先生说入观象授时一类,而《推步法解》则取全书载入,憾不获见先生《礼经纲目》也。先生家故贫,其居乡,尝援《春秋传》丰年补败之义语乡之人,于是相与共输谷若田,设立义仓,行之且三十年,一乡之民不知有饥。自古积粟之法,莫善于在民,莫不善于在官,使民自相补救,卒无胥吏之扰,此先生善于为乡之人谋者。乾隆二十七年五月,休宁戴震次先生治经要略、著书卷数。先生生于康熙辛酉年七月十七日,卒于乾隆壬午年三月十三日,遗书二十余种,缮写成帙,藏于其家。书未广播,恐就逸坠,不得集太史氏,敢以状私于执事。谨状。

王昶《春融堂集》卷五十五《江慎修先生墓志铭》:余友休宁戴君东原,所谓通天地人之儒也,常自述其学术实本之江慎修先生。乾隆二十七年三月,先生卒。是年,东原举于乡。明年,来京师,求所以志先生者,卒卒不果。又十余年,余自蜀还朝,而东原以荐授庶吉士,校理四库馆书。于是取所自为状,及汪世重等年谱,而属余铭之。先生名永,字慎修,安徽婺源县人,居县之江湾。……乾隆二十八年,命秦文恭公蕙田修《音韵述微》,公奏先生精韵学,诏取《古韵标准》、《四声切韵表》进呈,以备采择。公又自取《推步法解》入于《五礼通考》。至戴君总校四库书[4],乃尽取先生二十种写之,以藏秘府。先生弟子著籍者甚众,而戴君及金君榜尤得其传。自朱子起婺源,其后如李燔、陈淳之辈,咸以道学通经名后世。越五百余年,而先生复出,虽终老跧伏,不见知于世[5],而其言深博无涯涘,昭晰群疑,发挥巨典,探圣贤之秘,以参天地人之奥。厥后戴君诸人继之,其道益大以光。先生殁,大兴朱学士筠督学安徽,以先生从祀朱子于紫阳书院,天下以为公。先生以某年月日葬于婺源之某里。铭曰:仰以观天,俯以察地。中贯六经,圣贤所萃。析之综之,会而通之。上推发敛,圆则九重。或解其颐,或折其角。遂倾闻人,用启来学。弗耀弗施,山颓木陨。筦道之枢,厥功不泯。肃肃严祀,配于紫阳。后有吊者,睇此崇冈。

余廷灿《存吾文稿·江慎修永传》:江永,字慎修,婺源人,家于江湾。好深沉之思,其学孤起草泽中。由究穷《十三经注疏》而入,尤覃心“三礼”,于制度、名物之寓于训诂,涉于九数、六书者,皆旁参造极,得其制作所本。始以是读书,善比勘,于步算、钟律、声韵尤精。其论岁实消长也,宣城梅氏归之高冲,近冬至则渐消,过冬至则渐长,亦岐莫能定。永则正之曰:日平行于黄道,是为恒气、恒岁实终古无增损者,而因有本轮、均轮、高冲。本轮属于黄道,循黄道而右,所谓平行者;均轮以近本轮,心为最近;高冲又极近,为最卑者之差以生赢缩,则谓之视行。视行岁岁微有移徙,即定气时刻之多寡,亦岁岁不同。今当以恒者为准,而高冲为缩末、赢初之端,则但随其时之高冲以算定气,而岁实消长可勿论。犹之月有平朔、平望之策,以求定朔、定望,而此月与彼月,多于朔策几何,少于朔策几何,俱不计也。其说简易直捷如此……自吴才老作《韵补》,而昆山顾氏炎武又上下古今,考其同异,订其是非,作《音学五书》,天下翕然尊之。永则谓其过信古人韵缓不烦解字之说,于天、田等字皆无音,其《古音表》部分亦多未当,盖考古之功多,审音之功浅,于是分平、上、去三声皆为十三部,入声分为八部,以正顾氏之疏,而虞属鱼、模者,分之以属侯、幽,先属元、寒者,分之以属真、谆,萧至豪四韵之读如今音,为一部者,又分之以属侯、幽,覃至盐属添、严者,分之以属侵,又真以后十有四韵之当分为二,侵已后九韵以敛、侈当分为二。此皆考之《三百篇》,用韵画然者,而顾氏皆略之。盖顾氏凿疏巨手,在奠高山大川,别古今州部封域,而支港分合,壤地孤离,则永又能沟割其毘连交错,亦羽翼顾书,有功古韵者。……所著书:《周礼疑义举要》六卷、《礼记训义择言》六卷、《深衣考误》一卷、《礼经纲目》八十八卷、《律吕阐微》十一卷、《春秋地理考实》四卷、《乡党图考》十一卷、《读书随笔》十二卷、《古韵标准》六卷、《四声切韵表》四卷、《音学辨微》一卷、《推步法解》五卷,《七政衍》、《金水二星发微》、《冬至权度恒气注历辨》、《岁实消长辨》、《历学补论》、《中西合法拟草》各一卷,《近思录集注》十四卷。其同志戴震恐久就坠失,次其治经事略,并整齐遗书二十余种,藏于其家。廷灿因据事略传之曰:自江永以注疏之学传经,一时戴东原震亦以《说文》、《尔雅》之学起休宁,若宫商应和,于是汉经师硕儒授受微言遂大显于世,而好者颇稀。永既死,震入都,客秦尚书蕙田所,箧衍中携永一二著述,尚书方集《五礼通考》,见而奇之,乃摭其说入观象授时一类,而《推步法解》则取全书载入,且深惜其不得见《礼经纲目》者。其后,大兴朱学士筠视学安徽,锐意以兴起《注疏》、《说文》之学厉士,乃躬拜奠婺源故士江永主,祠入乡贤,而所著《乡党图考》、《古韵标准》近亦稍稍刊布矣。然传者一二,不传者尚压架阁,束墨漫纸,刓其终饱蠧鱼啮蚀,徒留书目在人间乎?抑后世复有子云而薶蕴积久之业自不可掩其实而发其光乎?

钱大昕《潜研堂集》文集卷三十九《江先生永传》:江先生永,字慎修,婺源人。少就外傅,与里中儿治世俗学。一日,见邱濬《大学衍义补》,书中多征引《周礼》,奇之,求诸积书家,得写《周礼》正文,晨夕讽诵。为诸生数十年,键户授徒,束修所入,尽以购书,遂博通古今,尤专心于《十三经注疏》。自壮至老,丹黄不去手。尝一游京师,同郡程编修恂延主其邸,桐城方侍郎苞素以“三礼”自负,闻先生名,愿一见,见则以所疑《士冠礼》、《士昏礼》中数事为问,先生从容置答,乃大折服。荆溪吴编修绂于《仪礼》功深,及交先生,质以“三礼”中疑义,往复辩难,叹曰:“先生非常人也。”休宁戴震少不誉于乡曲,先生独重之,引为忘年交。震之学得诸先生为多。乾隆壬午岁三月十三日卒,年八十有二。所著有《周礼疑义举要》六卷、《礼记训义择言》六卷、《深衣考误》一卷、《礼经纲目》八十八卷、《律吕阐微》十一卷、《春秋地理考实》四卷、《乡党图考》十一卷、《读书随笔》十二卷、《古韵标准》六卷、《四声切韵表》四卷、《音学辩微》一卷、《推步法解》五卷、《七政衍》、《金水二星发微》、《冬至权度》、《恒气注历辨》、《岁实消长辨》、《历学补论》、《中西合法拟草》各一卷,《近思录集注》十四卷。读书好深思,长于比勘,于步算、钟律、声韵尤明。(下略)

郑虎文《吞松阁集》卷二十九《为徽州守汪梦龄作婺源江先生从祀紫阳书院朱子祠碑记》:存目。(清嘉庆刻本)

陈作霖《可园文存》卷七《中国机器学家考》:婺源江秀才永,字慎修,能制奇器。家中耕田悉用木牛。行城外,骑一木驴,不食不鸣,人以为妖。笑曰:“此武侯成法,非妖也。”又置一竹筒,中以玻璃为盖,以钥开之,向筒话毕即闭,传千里,开筒而耳,其音宛在,不啻面谈也。

阮元《儒林传稿》卷三、《畴人传》卷四十二、钱林《文献征存录》卷五、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卷五、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卷三十四、唐鉴《学案小识》卷五《翼道学案》皆有传,存目。

江永《礼书纲目自序》曰:礼乐全经废缺久矣。今其存者,唯《仪礼》十七篇,乃礼之本经,所谓“周监二代、郁郁乎文”者,此其仪法度数之略也。《周礼》为诸司职掌,非经曲正篇[6],又逸其《冬官》,盖周公草创未就之书。《礼记》四十九篇,则群儒所记录,或杂以秦、汉氏之言,纯驳不一。其冠、昏等义,则《仪礼》之义疏耳。自“三礼”而外,残篇逸义亦或颇见于他经。《论语》、《孟子》、《尔雅》、《春秋》内外传、《大戴》等书,诸子则管子、荀况,汉儒则伏生贾谊刘向班固之徒,亦能记其一二,然皆纷纶散出无统纪。至于声律器数,则又绝无完篇。《乐记》但能言其义,已失其数矣。夫礼乐之全,虽不可复见,然以《周礼·大宗伯》考之,礼之大纲有五,吉、凶、宾、军、嘉皆有其目。其他通论制度之事,与夫杂记威仪之细者,尚不在此数。乐则统于大司乐,律同度数,铿锵鼓舞,亦必别有一经,与礼相辅。窃意制作之初,当如《仪礼》之例,事别为篇,纲以统目,首尾偤贯,条理秩然,所谓“经礼三百,曲礼三千”者,此也。散佚之余,《仪礼》正篇犹存二戴之记者,如投壶、奔丧、迁庙、衅庙之类,已不可多觏。其他或一篇杂录吉凶,一事散见彼此,又或殷、周异制,纪载互殊,学者末由观其聚,则亦不能会其通。夫礼乐之全,已病其阙略,而存者又病其纷紊,此朱子《仪礼经传通解》所为作也。朱子之书,以《仪礼》为经,以《周官》、《戴记》及诸经史杂书辅之。其所自编者,曰家礼,曰乡礼,曰学礼,曰邦国礼,曰王朝礼,而丧、祭二礼属之勉斋黄氏。其篇类之法,因事而立篇目,分章以附传记,宏纲细目于是灿然;秦、汉而下,未有此书也。顾朱子之书修于晩岁,前后体例亦颇不一。王朝礼编自众手,节目阔疏,且未入疏义。黄氏之书,丧礼固详密,亦间有漏落;祭礼未及精专修改,较丧礼疏密不伦。信斋杨氏有《祭礼通解》,议论详赡,而编类亦有未精者。盖纂述若斯之难也。永窃谓是书规模极大,条理极密,当别立门目以统之,更为凡例以定之,盖裒集经传,欲其该备而无遗;厘析篇章,欲其有条而不紊。尊经之意,当以朱子为宗;排纂之法,当以黄氏丧礼为式。窃不自揆,为之增损,隐括以成此编。其门凡八,曰嘉礼,曰宾礼,曰凶礼,曰吉礼,皆因《仪礼》所有者而附益之;曰军礼,曰通礼,曰曲礼,皆补《仪礼》之所不备;乐一门居后。总百单六篇,八十有五卷,并首三卷,共八十八卷。凡三代以前礼乐制度,散见经传杂书者,收罗略备,而篇章次第较《通解》尤详密焉。屡易稿而书成。姑缮写本文及旧注一通,名曰《礼书纲目》。若夫贾、孔诸家之疏,与后儒考证之说,文字繁多,力不能写,且以俟诸异日。呜呼! 礼乐之书,精微广大,前贤勤勤补缀,具有深旨,末学何敢与知,顾敢以其谫陋之识,辄改已成之绪,盖欲卒朱子之志,成礼乐之完书,虽侪妄有不辞也。世之君子取《通解》正续三书,参之是编,考其本末,究其离合异同之故,或亦谅永之心也夫。(www.xing528.com)

张鉴《冬青馆集》乙集卷五文五《礼书纲目序》:《礼经》于六籍尤繁难治。朱子在经筵,曾有乞修“三礼”之札,未果行。晚年乃亲定《仪礼经传通解》一书,大旨以古十七篇为主,而取《礼记》及群经子史所载,有及于礼者皆附于其下,草创虽定,未遑删改,故以丧、祭二礼属勉斋黄氏为之。勉斋续编一准朱子遗说,然尚有未定,复以其书授信斋杨氏,而后粗有端绪。“三礼”之难成也如是。至于品节度数,尚待后人之补掇,复数百年于兹矣。婺源老儒江慎修先生有忧之,乃取紫阳遗书,别立门目,更为凡例,补其缺者,固多弼其违者,亦不少增损隐括,成此一编。此编向已录入《四库全书》,其卷帙烦重,人间转抄希少,顾世所传先生著作,如《群经补义》、《乡党图考》,譬诸九鼎一脔,非其绝诣。先生生平、著作略见于戴庶常东原所撰《家传》,而此编又举世所愿读而不可得者,是可慨也。先生没后,高第弟子如金修撰辅之、程孝廉易田屡谋剞劂而中辍,最后得婺源俞君荆玉独任其事,遂鸠工开雕,将卒事,其孙锦波以易田孝廉为介,来丐序。余因思此学既为绝学,而其书又为古今不可少之书,非特嘉惠后来,亦以卒朱子未竟之绪,其业可不谓伟欤?夫《仪礼》难读,古今通论。昔嘉兴冯氏尝刻秀水盛君庸三《仪礼集编》,余既序而行之矣。今复得是编,益叹我国家运际昌明,经术之盛,莫之比并。明人如此经无一字者,而鸿编巨制若斯之伙,儒者苟因两家之说,沿而上之,蕲至于三代之制度不难矣。

汪廷珍《礼书纲目序》:婺源俞君鸣玉、荆玉刻江先生《礼书纲目》八十五卷成,邮书问序于余。余受而读之,盖此书述作之意,先生自序备言之矣,承朱子之学而不苟同于朱子,《四库全书提要》表明之矣,懵学如余,安敢赞一辞乎! 顾窃惟六籍之在后世,实而可据者,莫如《礼》,繁而多缺者,亦莫如《礼》,何者?《易》之象占,《诗》之美刺,《春秋》之褒贬,皆隐而难测,虽人自为说,自谓得之,则未知果为其本义否也。《书》义实而辞奥,文字、句读古今各殊,唐人《正义》惟据伪孔传为本,郢书燕说,盖时有之。独礼之为教,切于人事,辞显而义实,加之郑氏之学于礼最精,南北学者咸传其业,虽后儒之说间有异同,要其大旨无相绝远,此笃志好古之儒所尤究心者也。惟是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名物浩博,节文烦重,后儒循习,杂而不贯,虽发明一义,时有可观,罕能观其会通,究其终始。且惟其烦也,秦火之后,先王之全经亡失殆尽,其《逸礼》五十六篇,传于汉世及大、小戴所记之外,别有逸篇者,今亦不传,只高堂生十七篇仅存一线,其余旁见《礼记》及他说者,又或杂而不醇,散而无纪。于此而欲明先王之礼,不亦难乎! 夫繁者不可不有以统之,缺者不可不有以补之,此朱子《经传通解》之书所为作也。顾朱子精力尽于《四书》,是书之作在晚年衰病之余,取成众手,故欲统其烦而例或不一,欲补其阙而多有所遗,即所定家学诸礼,尝欲重为整顿而末暇。而丧、祭之礼,又黄氏、杨氏所续成,虽于礼学各有发明,而体制不无错出,其势然也。先生有见于此,于是取朱子之意而别为义例,其分门则以大宗伯五礼为之纲,益以通礼、曲礼,终以乐律,条举例系,纲举目张,而烦者有统矣。其纂辑也,以古经为主,经不足,补以传记,又不足,则旁证以诸家之说,巨细咸备,正变不遗,而缺者可补矣。先王之全经虽不幸不得见于后世,而由是循类而求之,错综以通之,其节目之精密,规模之博大,犹可略见。而天下后世有志于修己治人之学者,咸得以观其会通而措之事业焉。斯则先王之礼得朱子而不坠,朱子之志得先生而后成。呜呼! 此岂寻常经生之书,频断于章句、训诂间者所可比哉?先生于学无所不窥,而大旨归于实事求是,于前人之说择善而从,无所徇亦无所矫。其于声韵也,取顾氏之考古,而益以审音,其于推步也,因梅氏之致精而补其遗缺;其于乐律也,大旨主朱载堉,而起算则依密率,其作是书犹此志也。读者诚取其书,沉潜而反复焉,当有以知前贤,后贤不得已著作之苦心。而俞君传述启翼之功为不可没也已。嘉庆十有五年岁次庾午秋七月,淮安后学汪廷珍序。[7]

江永《周礼疑义举要》卷六:《周礼》本是未成之书,阙《冬官》,汉人求之不得,以《考工记》补之,恐是当时原阙也…… 《考工记》东周后齐人所作也。其言秦无庐郑之刀,厉王封其子友始有郑,东迁后以西周故地与秦,始有秦;故知为东周时书。其言橘逾淮而北为枳,鹆不腧济,貉逾汶则死,皆齐鲁间水。而终古戚速稗茭之类,郑注皆以为齐人语,故知齐人所作也。盖齐鲁间精物理、善工事而工文辞者为之。

杨向奎《清儒学案新编·婺源学案》:戴(震)、程(瑶田)、金(榜)俱出江门,戴、程俱为朴学大师兼思想家,为乾嘉汉学之不祧祖先。盖乾嘉学派上承清初诸大师之百家争鸣局面,由博返约。清初承明季心学而有所修订,或由王转朱,或调和朱、王,或反朱、王而立新声,统治者,如康熙,则提倡理学,用以笼络人心而安定社会秩序,于是有“理学名臣”辈出,结果是在上者鼓吹理学,而在下者反对理学。鼓吹者、反对者皆未能忘情于理学,以致有汉宋兼通之学者出现。奠定朴学基础的吴惠栋及皖江永莫不如此,以有戴震、程瑶田之发扬光大。……因为惠栋、江永朴学而兼及理学,所以他们的继承者戴震在这两方面都有所发扬而光大之。所以我们以为戴震以后的汉学实集吴、皖两派之大成,汉、宋兼及,但后来的发展走向偏枯,段与二王,虽为朴学大师,已经忘了宋学,一直到清末之孙诒让仍然如此,至章太炎而改弦更张,非朴学所能范围,但其治学方法依旧,在方法上亦能开辟新途径者则推王国维。同时朴学两大师章太炎与王国维,一为结束既往,一为开辟未来。[8]

【注释】

[1]笔者读书不细心,曾经撰文称江永未曾外出游学,大谬不然,特此更正。

[2]详见中华书局本第17 册,第5490~5492 页。

[3]本轮: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的宇宙体系学说认为,地球是不动的中心,太阳和行星环绕地球运行。为了说明行星视运动现象,认为每个行星在一个小圆上作等速运动,这个小圆叫做“本轮”。同时又假设本轮的中心在一个大圆上绕地球作等速运动,这个大圆叫做“均轮”。清人所编的《历象考成》里均轮也译作“本天”。

[4]戴震从未总校《四库全书》,此说不确。

[5]此说亦不确。

[6]曹元弼认为:“此语未允。”

[7]载《广州大典》第一辑《广雅丛书》第3 册,第2~3 页。

[8]见杨向奎《清儒学案新编》第五册,第2~3 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