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义考》卷六十五:易类典籍辨证

《经义考》卷六十五:易类典籍辨证

时间:2023-10-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陈开林摘要:《经义考》著录易类典籍70卷,囿于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存有谬误和不足,有待补正。本文以《经义考》卷六十五著录易类典籍为研究对象,予以条辨。就《周易》而言,《经义考》著录易类典籍70卷,相比其他经书,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同时阙漏亦多。《经义考》又录《发凡》。《经义考》未录小字部分,且漏第八、九、十则。《经义考》除《周易剩义》外,于卷一百五十五著录《中庸剩义》。

《经义考》卷六十五:易类典籍辨证

□陈开林

摘要:《经义考》著录易类典籍70卷,囿于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存有谬误和不足,有待补正。本文以《经义考》卷六十五著录易类典籍为研究对象,予以条辨。针对书名、卷数、撰者姓字、传记、著述、失载之书等方面的问题加以考订,使其内容趋于完备。

关键词:《经义考》;《周易》;易类典籍;经学

作者简介:陈开林,文学博士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

朱彝尊《经义考》300卷,“统考历朝经义之目”,备载历代经籍存佚情形,并加考索,为清代辑录体目录典范,极富文献价值。然而,囿于见闻、传抄、版刻等因素的限制,《经义考》也存在诸多方面的不足。历代学者对之已有相关的补正,如翁方纲撰《经义考补正》、罗振玉《经义考校记》等。特别是林庆彰主编的《经义考新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参稽众本,对《经义考》中的错讹多有剔抉。然限于比勘文字的体例,未能进行内容的考订,尚有待发之覆。

就《周易》而言,《经义考》著录易类典籍70卷(卷2—卷71),相比其他经书,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同时阙漏亦多。本文以《经义考》卷六十五著录易类典籍为研究对象,予以条辨,以期略有助益。

(1206页[1])蔡鼎《易蔡》六卷

按:《经义考》著录《易蔡》六卷,引曹学佺之说、陈子龙序。《易蔡》二卷《系传》三卷《节录》一卷,见录《四库未收书辑刊》2辑第1册,系明末卓岩刻本。卷首有崇祯甲申曹学佺序、陈子龙序、蒋棻序、壬戌自序(分前后篇)。《经义考》所引曹学佺之说、陈子龙之序,皆节自序文。另外,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1985年曾刊行《易蔡》,乃据蔡鼎裔孙蔡树邨家藏旧本而抄校影印。前有崇祯甲申涂伯昌序、陈子龙序、蒋棻序、壬戌自序(分前后篇)。蒋序、自序、涂序,《经义考》失载。

《经义考》又录《发凡》。检《四库未收书辑刊》《易蔡》,《发凡》共12则,最后总结“凡五十万言”,每则下均有双行小字注文。《经义考》未录小字部分,且漏第八、九、十则。《新校》未检原书比勘,以致点校有失误。如:

卦画下重注二五,移夫子《大象》于《彖》前,六十四卦每两卦合□后,各加以反对,并为训释。

校记:“□”,《四库荟要》本作“比”,文渊阁《四库》本作“解”,文津阁《四库》本作“前”。

实则,“卦画下重注二五”,“移夫子《大象》于《彖》前”,“六十四卦每两卦合□后,各加以反对,并为训释”,分别为《发凡》之二、三、四则,阙字为“楮”。故此句当点读为:“卦画下重注二五。移夫子《大象》于《彖》前。六十四卦每两卦合楮,后各加以反对,并为训释。”

又如下文:

于荀九家后更为广。《象传》后附揲蓍事仪,并录《春秋》以来诸占筮,凡五十万言。

而“于荀九家后更为广象”,“传后附揲蓍事仪,并录《春秋》以来诸占筮”分别为《发凡》之十一、十二则。故此句当点读为:“于荀九家后更为广象。传后附揲蓍事仪,并录《春秋》以来诸占筮。凡五十万言。”

关于其生平,《经义考》引陆元辅之说:“鼎,字无能,闽人”。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影印本前有《志》,载其生平较详,称:“蔡鼎,字可挹,号无能。晋江人……卒年六十有八”,可补其阙。

《续修四库全书提要》著录《万远堂易蔡》,无卷数,系明崇祯刊本,有尚秉和所作提要,称:

以上经为上篇,下经为下篇;又以上系为上篇,下系为下篇,次则说卦、序、杂二篇,皆无注释。鼎字无能,福建闽人,倜傥奇侠,曾佐孙高阳军幕,著绩榆关。崇祯末,国愈乱,屡上书政府,讫不能用。晚遂注《易》,名曰《易蔡》。犹《诗》之有毛、韩,《书》之有欧阳、夏侯也。其于《易》,卦上必颜曰羲,卦辞上曰文,爻辞上曰周,彖象传上曰孔,意谓《易》乃羲、文、周、孔四圣所作。夫周公作爻辞,古传记曾无一言。乃自汉王充、马融以来,即有此误论,原不足怪。独其说《易》以程、朱为宗,末附以己意,错误甚多,如说玄黄天地之杂云:“处阴阳两争之时,尊卑未分,贵贱未定,是天地之杂也,然君子人名不可淆,故结之曰天玄而地黄。”以八比扣题之伎俩,用以解经,则直不知经义为何物。又以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即六爻旁通情之旨。以龙战为战争,战而伤,伤而血,全书谬妄如此者,十盖六七也。盖明代学者,皆以程《传》《本义》为正宗,敷衍义理,及其末流,浮伪虚妄,直于《易》无涉,而自谓于世道人心有裨也,可不哀哉!

对该书评价不高。

另外,《千顷堂书目》卷一著录蔡鼎《易蔡》6卷,卷八著录蔡鼎《边务要略》10卷,其留心边务可知。

(1207页)汪于沚《周易剩义》

按:《经义考》录汪于沚《周易剩义》,并引黄虞稷之说,介绍其生平。因注“未见”,故当系据《千顷堂书目》而著录。检《千顷堂书目》,共著录汪于沚之书四种:《周易剩义》12卷(见卷一)、《中庸剩义》1卷(见卷二)、《经书遗文》4卷(见卷三)、《醒世外史》60卷(见卷十二)。《明史·艺文志》所载同。《经义考》除《周易剩义》外,于卷一百五十五著录《中庸剩义》。而《经书遗文》在《千顷堂书目》中隶属“经解”类,《经义考》失载。

汪于沚,《皖人书录》未收。石昌渝主编《中国古代小说总目》(文言卷)著录其《醒世外史》,宁稼雨撰提要称:“明代杂俎小说集。《千顷堂书目》小说类著录,六十卷。原书已佚。未见佚文。于沚事迹未详。”[2]

王路《花史左编》卷一有《花小品》,载汪于沚行大《蜀葵》:“浓艳亭亭,郁郁青青。伊何人兮,之子之侄兮。”未知即此人否,俟考。

(1207)易道暹《易传

按:《经义考》著录易道暹《易传》,不言卷数,注明“佚”。并引《三楚文献录》,介绍其生平。

检计六奇《明季北略》卷十九、查继佐《罪惟录》列传卷之十二中、万斯同《明史》卷三百八十《忠义传五》、张廷玉《明史》卷二百九十四《忠义传六》、章学诚《嘉庆湖北通志检存稿》卷二、清代陈诗《湖北旧闻录》卷三十九《文献六》并有其传。万斯同《明史》载:

易道暹,字曦侯,黄冈诸生也。好学尚气节,积书满家。所居在深山,非贼往来道。虞寇窃掠,约乡人建堡设仓,为捍御计。十六年,贼渐逼,子为瑚请远避。道暹重惜其书,又以已所著书多,不忍弃之,逡巡未行。及贼益逼,为瑚急奉母走青峰岩。道暹不得已,令苍头担书,携幼子为琏他适。贼遇诸途,其导者潜以告贼。贼问若何人,绐以远方书贾,贼笑曰:“汝易曦侯也,何欺我?”道暹曰:“若既知我,当听我一言。村中财物足资汝饱掠,慎毋杀人焚庐舍。”贼曰:“若自身不保,尚为他人言耶!速从我,与汝富贵。”道暹厉色叱责,贼怒杀之。为琏闻,急诣贼请代,贼又杀之。未几,为瑚亦遇害。

其著述,《明季北略》称“公所著《四书》《易传》《诗征》诸书,卷帙浩繁”,《罪惟录》称“所著有《四书内外传》《诗征》等稿”,《嘉庆湖北通志检存稿》称“其自著有《十五朝文献》《四书、易传内外集》《诗征》若干卷”。所言稍异。

清代阎尔梅《白耷山人诗文集》诗集卷四《晤易曦侯》,诗题下有注:“黄冈人。名道暹,流寇破,死节。”诗云:

我昔渡江来石头,君已先发楚江舟。及今空忆十余载,吴门五月披羊裘。旗鼓我与君相当,睥睨座中如髑髅。出其文章数万言,表里六经相稽求。虞卿博学以书传,著书安得谓穷愁。君不见黄河东下走沧海,横截众流色不改。丈夫中立天地间,勿为其易为其难,勿争一时争千载。

明代吴应箕《楼山堂集》卷二十二《南京闻易曦侯道暹骂贼死》:

忆昔泊荻港,适有黄州船。心疑此船中,曦侯或在焉。曦侯亦指予,问名良复然。夜半犹沽酒,高谈惊客眠。秦淮一月聚,古今皆穷穿。是时射策者,四大多名贤。时时来贶我,相见出奇篇。曦侯对我叹,就流物理迁。慎子震矜意,一善俾终全。每感良友规,诵之中心镌。自君别我去,阔晤已三年。殷勤凭尺素,绵邈怅山川。岂知君死贼,遽有义声传。君无一命寄,君无百城专。矻矻穷岁月,闭庐绝市廛。著书已满屋,次第国门悬。奄忽遭焚掠,贯系索金钱。谓君名下士,何难质万千。君前为致说,解甲使归田。贼怒不可迩,君论自便便。言穷益激厉,发指目睛圆。大骂死狗奴,尔罪已通天。即予老秃翁,何恤须臾延。头可一刻断,气常万古鲜。我也含畴昔,五岳崩胸前。骨鲠不在朝,死绥不在边。区区徒步士,争此一发牵。招魂空江上,泪落如流泉。

其学问意气可以窥见。

《湖北旧闻录》引《启祯野乘》称“道暹为诸生,以文章侠烈名海内,博涉群书,尤工举子业”,以及明代方应祥《青来阁二集》卷一《易曦侯制义序》、明代魏大中《藏密斋集》卷十二《易曦侯游草序》,可与前举诸书合观。

《三楚文献录》称“著有《易传》,未行于世”,今恐不传。

另外,《经义考》卷二百五十九著录《四书内外传》,称“未见”。并引陆元辅之说,介绍其生平。清代吴骞《皇氏论语义疏参订》卷二曾引录易道暹《论语外传》一则。

(1208页)唐元竑《易通》

按:《经义考》著录唐元竑《易通》,录自序。并引钟嵚立之说,介绍其生平。

嵇璜《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九十八《经籍考》著录唐元竑《杜诗捃》四巻,称:“元竑,字远生,乌程人。万历间举人。明亡,不食死。”《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四十九所载略同。《杜集叙录》著录《杜诗捃》,介绍其生平,称:

唐元竑(1590—1647),字远生,乌程(今浙江湖州)人。万历四十年(1612年)二十三举于乡。为人至孝,母病,刲左臂肉以进。及卒,号恸几至灭性。丙子(1636年),父以荐举蒙谴,元竑兼程抵都,刺血书陈情,为首揆所阻,难达上听,日跪长安门痛哭,上闻之恻然,从部议戍边。甲申变起,往普静寺哭临。丁亥(1647年)十月十一日,欲自溺以殉国,为人救免,遂绝食,至十九日卒。著有《易通》《南华三铨》。[3]

检清代朱翊清《埋忧集》卷九有《周烂鼻》一则[4],记“吾邑圆义庵僧”事,中云:“里中正法禅师雅重之”,于正法禅师下有注:“俗名唐元竑”。朱翊清为归安人(今浙江湖州),则所言唐元竑之里贯与《经义考》所著录者同,疑为同一人。但其出家之事,则他书未载。

清代陆心源《三续疑年录》卷八载:

唐远生五十八元竑

生万历十八年庚寅

卒顺治四年丁亥

诗兼逸集

则其人尚有诗文,今不可见。

(1209页)赵凤翔《易学指掌》

按:《经义考》著录赵凤翔《易学指掌》四卷,称“未见”,引鹿化麟之说。并引陆元辅之说,称“鹿化麟仁卿为之序”。检题名卢文弨撰、实为陆元辅所编[5]的清钞本《经籍考》,除《经义考》所录文字外,尚有鹿化麟序文节本。《经义考》所引鹿化麟之言,即节录序文内容而成。

另外,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一著录赵凤翔《易学指掌》四卷,注:“依古本以上下经居前,而次以孔子十传。凤翔,雄县人。一作六卷。”其后,万斯同《明史》卷一百三十三《艺文一》所载同。

陆元辅称“崇祯时雄县赵凤翔羽伯纂”。检陈僖《燕山草堂集》卷三《霍上蔡传》,载“雄县有赵生者,精岐黄术……赵生有孙曰凤翔,亦精岐黄术,讲理学,著有《易学指掌》,称丹崖先生”。乔晓军编著《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补遗二编)载:“赵凤翔,字羽伯,别号丹崖。精医卜筮,又善画梅菊草虫。参考《雄县志》。”[6]可略窥其生平。

(1209页)邹期相《周易笔旨》

按:《经义考》著录邹期相《周易笔旨》,称“未见”。并引严绳孙之说,介绍其生平。

检高廷珍《东林书院志》卷十一有邹升《邹忠余先生传》,称:

先生讳期相,字公寅,号忠余,吾祖懿长公讳期桢胞弟也。与懿长公阐濂洛关闽之学。其学以无欲为宗,慎独为要,邑人称二邹夫子云。先生弱冠,郡县试皆第一,与懿长公同补博士弟子员。尝读书湖滨,瘗巨人骨,夜梦绯衣人谢曰:愿有以报公。天启辛酉中副车,需次将贡。崇祯丙子,奉旨在京三品以上及科道官举贤良方正一人,补州县正缺。先生以同邑浙江道监察御史张公缵曾荐,授广西奉议州州,去交趾二百里,无城郭宫室,先生除荆棘,盖草舍一二楹,聚土人讲乡约,立记善恶簿,人知向化。两广制台张公怜君才贤,委署养利武缘,所至称仁廉。庚辰升浙江都司经历,摄云和县事。有东阳县生员许然,率其徒数百人来云和,先生怪然踪迹,用好言遣之。然去日,然兄许都反金华,报至,先生戒城守夜,秉烛肃衣冠,独坐厅事,曰:贼来,愿以身殉。闻贼退,乃罢。其然之来云和也,将为都内应。云阳不至糜烂,先生力也。甲申闻国变,挂冠归,寄居锡山睢阳庙傍僧舍,每向人谈及国事,呜咽流涕,有《哭国难》诗二首,有句云:推胸欲报无由报,空使孤臣血满巾。有《辨统诗和文信国正气歌》一首,作诗后绝粒数日,死时甲申八月二十日也,享年七十。先生未仕时,设教洞虚宫,弟子恒数百人,与懿长公逓主东林讲席,自号曰三勿居士。

此传又载邹钟泉《道南渊源录》卷六。

张夏《雒闽源流录》卷十二邹期桢传附其传,称:

弟期相,字公寅,有学行,廪于庠,与兄分主讲席。崇祯中,以贤良征,就粤西州判转卫经历。痛甲申国变,感疾卒,年六十。尝自谂不可与父兄师友言者不为,不可与父兄师友为者不言。著有《易、书、孝经、四书笔旨》藏于家。学者称忠余先生,门人钱肃润等祀之道南祠。

所载年寿不同。

《东林书院志》卷八有其所作叶茂才《行状》,称“吾师之亡也”,则其为叶氏门人。另外,《道南渊源录》卷十二有严绳孙《钱十峰先生传》,称“幼从学于邹期相。期相,故攀龙弟子也”,则亦从高攀龙问学。

除此书外,《经义考》卷九十二著录《尚书笔指》、卷二百三十著录《孝经笔旨》。检《千顷堂书目》卷三,著录其《孝经笔旨》《四书笔旨》二种,后者为《经义考》所漏收。

(1209页)乔中和《焦氏易林补》

按:《经义考》著录乔中和《焦氏易林补》四卷,注“一名《大易通变》”。

检《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一是“一术数类存目二”著录《大易通变》六卷,称:

中和有《说易》,已著录。是书一名《焦氏易林补》。取焦赣《易林》删其词之重复者,而以己意补缀其阙,凡一千余首。焦《易》四千九十六变,传世既久,字多讹误,如以怏为快,以羊为缶之类,宋黄伯思、薛季宣已极论之。然古书讹误,岂后人所可续貂!况焦氏之学虽所称源出孟喜者,施雠等力斥其诬,而占验无讹,要于易外别传。自有专门授受,非儒生研求卦画所可臆推。中和之术不闻出赣以上,乃竟刊补其文,殊昧于度德量力之义矣。其曰《大易通变》者,焦氏旧本有唐王俞序,称曰大易通变,故中和用以为名云。

《大易通变》六卷见载《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66册,系清光绪五年刻西郭草堂合刊本,卷首有顺治癸巳王师夔序、顺治己丑张奇峰序,《经义考》俱未载。

关于卷数,《千顷堂书目》卷一著录为四卷,其后,万斯同《明史》卷一百三十三《艺文一》所载同。《新校》引翁方纲《补正》,亦称“‘六’当作‘四’”,当别为一不同版本。

《四库全书总目》卷八“易类存目二”著录乔中和《说易》十二卷,称:

案朱彝尊《经义考》载中和《易林补》四卷,又名《大易通变》。今此书名《说易》,版心又标《跻新堂集》,疑即从文集中析出单行。而其卷数不止四卷,则《易林补》又当在此书之外也。

《续修四库全书》第16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第25册收录《说易》十二卷,系明崇祯十年乔钵刻跻新堂集本,卷首有崇祯戊寅李模序、崇祯戊寅族侄乔若雯弁言、王择序、崇祯丁丑自序、崇祯十年子男乔钵《小记》。《经义考》未载此书,可补其阙。另外,《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著录此书,为自刊本,十卷[7],有柯绍忞所撰提要。卷数略有不同,称:

中和字迁一,内丘人。崇祯时,以贡生官山西太原府同知。其书第一卷为图说,从刘牧说九为《河图》,十为《洛书》。第二卷以下为发挥卦象彖传爻象文言系词说卦序卦杂卦之义例。李文贞纂《周易折中》,屡引其说,大抵根据程、朱,义尚醇正。其族人乔若雯作序云:“近代言《易》诸家,推吴临川、吴澄著《易纂言》。熊南沙、熊[8]遇著《周易象指决录》。文西极、文安之著《易佣》。邓武林、邓伯羔著《今易诠》。杨信州、杨时高著《周易古今文全书》。西洋利氏(利玛窦)此数子者,皆所称精义入神,穷神知化,而中和兼之”,未免推崇过当。又自吴草庐外,其余数子著述具存,亦未足当精义入神之誉也。况利玛窦乃创时宪历新法者,与中和之《说易》,尤无关涉者乎!盖乡曲陋儒,私相标榜,无驳辨之价值矣。

对之评价不高。

关于乔中和的著述,《续修四库全书》第256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第214册收录《元韵谱》54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第167册收录《图书衍》5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59册收录《说畴》一卷。乔钵《小记》称:“治《诗》,《葩经旁意》一卷,与《韵谱》同刻……其在己巳庚午,拟图议象之余,著《阴符经》,复著《伊尹传》十卷。辛未壬申,则有《大九数》《说畴》二书”,则生平著述颇多。

《经义考》引曹溶之说,介绍其生平,不言其表字。《说易》卷首李模序题为《乔还一先生说易序》、王择序题为《乔公还一说易序》,则其表字当为“还一”。李卫《(雍正)畿辅通志》卷七十八《人物·儒学》有传,称:

乔中和,字还一,内丘人。读书能参奥旨,尝辟大小二塾,处远近之来学者,编摩经籍,寒暑无间,晚年学易,独出心解,为《易说一编》。

所言亦不详,可为参考。

(1210页)顾胤《经正堂易阐》

按:《经义考》著录顾胤《经正堂易阐》四卷。引张云章之说,称其“字泰民”。而冯桂芬同治苏州府志》卷一百三十六《艺文一》,著录“顾允《经正堂易阐》四卷。字东民,崇祯丙子自序”。所载表字有异。

(1210页)庞承颖《文兹堂易解》

按:《经义考》著录庞承颖《文兹堂易解》6卷,引沈进之说,介绍其生平。冯桂芬《同治苏州府志》卷六十二《选举四》录明贡生,吴江泰昌间载:“庞承颖。英胄。瑞州同知。元年。”可知其表字为英胄,系泰昌元年贡生。卷一百三十八《艺文三》著录其《易解》6卷。表字、书名,与《经义考》所载均不同。

(1210页)舒士谔《易经去疑》

按:《经义考》著录舒士谔《易经去疑》,引李延昰之说,仅言“士谔,字士一”。

检《四库全书总目》卷八“易类存目二”著录《周易去疑》十一卷,称:

明舒宏谔撰。宏谔字士一,旌德人,老于授徒。故钞撮讲章,纂而成帙,以便课诵。其举例有五:曰演脉,曰阐旨,曰互参,曰摹象,曰注字。初梓于池氏。后版毁于火,蒋时机又重刊之,而改其体例,卷首又题“蒋先庚增补”。标目杂糅,不可究诘。大抵书贾射利之本也。

清代丁仁《八千卷楼书目》卷一经部著录“《周易去疑》十一卷,明舒宏谔撰,刊本”。孙殿起《贩书偶记续编》著录“《增订周易去疑》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明宛旌舒宏谔撰。光绪八年壬午江右养云书屋刊”[9]

今有明代舒弘谔撰,蒋先庚增补《石渠阁重订周易去疑》十一卷首一卷,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清顺治蒋时机刻本,见录《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第26册,《故宫珍本丛刊》第2册。卷首有舒宏谔自序,《经义考》失载。《经义考》载其名士谔,误。

(1211页)程观生《易内三图注》

按:《经义考》著录程观生《易内三图注》三卷,引俞汝言之说,介绍其生平。俞汝言称“所著《易内三图注》三卷,秘不示人”,今不可见。

检《四库全书总目》卷八“易类存目二”著录程观生《四易通义》六卷,称:

观生字仲孚,歙县人。流寓嘉兴。崇祯中知天下将乱,即弃去诸生,以相地之术自给。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载其事迹颇详。然《经义考》惟载其《易内三图注》三卷,注曰“已佚”,而不及此书。盖遗书散失,此编幸而仅存,久乃复出,彝尊未及见也。其意以说《易》者多以我解《易》,而不能以《易》解《易》,故其义转为传疏所淆,因作是编。首列《横图、方图、圆图合参要旨》,次《卦象爻定辞微旨》,而于每卦每爻下各系错综互变所在以贯通之。其大旨主于明人事。《自序》谓时当大乱,非借四圣之力不足以救。故每发一义以举今之非,而折衷于《易》理之是,类多隐切明季时势立言。至释《晋》之上九,乃极称封建为良法,且言天地一日不改,此法终不可易,则立论未免迂僻矣。

其事迹见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二十二,称:

胡介,初名士登,字彦远,钱塘儒学生。有《旅堂诗集》。

新安程观生仲孚,奇士也。好谈王霸之略,兼治青乌家言。其持论谓人家葬吉壤出圣贤者第一,其次忠臣节士,又其次博学就征,以科甲为最下。尝坐事系狱,当论辟,先君子力救获免,恒下榻寒家。学《易》于蒙难之后,平生最契合者,先君子之外,与彦远称硕交。所载汉唐以来《易》义,动累百家,同异纷纶,条分缕解。两人皆好游,亦皆无子。

清代沈季友《槜李诗系》卷二十三载“龙坑先生程观生”,称:“观生,字仲孚,嘉兴人。其学硏精于《易》,自汉以来所阅注疏诠释凡二千种。”则迳以其为嘉兴人。龙坑先生当系其号。二书均言其博涉《易》典。

(1211页)严福孙《考正古易》《周易通义》《易象图义》

按:《经义考》著录严福孙《考正古易》十三篇,引陆元辅之说;《周易通义》九卷,引自序;《易象图义》五卷,引《自述》。

检《国朝耆献类征》卷四百一十三,有秦瀛所作传,称:

严福孙,字祺先,江苏无锡人。甲申后弃诸生,专意古学。幼读老庄楞严,意甚善之。既乃大疑,务求正学。苦心读易,积十五年,著《通义》九卷。不徇诸家,不为僻解,期明白简当而后已。又善太极大衍诸象数之学,时废寝食而得其解,为《易象图义》五卷。[10]

秦瀛称《易象图义》,《乾隆江南通志》卷一百九十《艺文志》所载同,与《经义考》所载书名略异。

(1214页)倪晋卿《周易大全纂附》

按:《经义考》著录倪晋卿《周易大全纂附》十二卷,引陆元辅之说,仅言及其表字、里贯。

沈津《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中文善本书志》著录明刻本,称《周易大全纂》十二卷,附《周易大全图说》一卷。前有万历二十年(1592年)自序。并称:

是书不见《明史·艺文志》《四库全书总目》著录。清朱彝尊《经义考》卷六十五仅注“存”,盖亦未见其书。《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是本应有万历二十年俞思冲序,今佚去。[11]

《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中文善本书志》录有倪晋卿自序,可补《经义考》之阙。

(1215页)张振渊《周易说统》

按:《经义考》著录张振渊《周易说统》25卷,引陆元辅之说,仅言及其表字、里贯。《校记》称“《四库存目》作十二卷”,卷数不同。对此,崔富章《四库提要补正》有辨证:

《经义考》著录张振渊《周易说统》二十五卷,存。《四库采进书目》载《周易说统》十二卷,明张振渊辑,十本(《浙江省第十次呈送书目》)。《浙江采集遗书总录》注曰“刊本”。浙江馆藏明万历四十三年张师栻石镜山房刻本题《石镜山房周易说统》十二卷六册。上海馆藏明天启六年张师栻石镜山房重刻本《石镜山房增订周易说统》二十五卷,明张振渊辑,张懋忠增补,张师栻参订。又,首都馆藏明末刻本《周易说统》不分卷,明张振渊辑,李克爱补,附《新镌方孟旋先生羲经鸿宝》十二卷之后。朱彝尊著录者,天启重刻增订本;《四库总目》著录者,万历刻本。明末刻本有李克爱补,附载以备检。[12]

《续修四库全书》第12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第26册收录《石镜山房周易说统》十二卷系明万历四十三年石镜山房刻本。卷首有蔚然序、张元征序、子男张师栻跋,均作于万历乙卯,《经义考》失收。

(1215页)顾懋樊《桂林点丹录》

按:《经义考》著录顾懋樊《桂林点丹录》十六卷,引张云章之说。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第25册,系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明崇祯二年刻本。卷首有方木郑序、钱受益序、张玄天序,均作于崇祯二年(己巳)、严调御序、严武顺序、佚名残序、己巳年汪明际序。《经义考》均未载。

《四库全书总目》卷八“易类存目二”著录此书,称:

明顾懋樊撰。懋樊字霖调,仁和人。其自题“桂林”者,乃举所居之地而言也。崇祯中副榜贡生,其科分则未详。是书前有其父《七宝山解易影》数则,并《诸儒姓氏考》一卷。所胪列自周至明几数百家,而颇多前后失次。盖以摭录示富,未必悉睹原书。其所训解,大都顺文敷衍,不出讲章门径。《经义考》引张云章之说,斥其“以圣经比之道家炉火”,亦特据其书名而言,实则无一字涉丹经也。

《总目》称其科分未详,检明·蒋臣《无他技堂遗稿》卷十六有《赠顾霖调年兄》,诗云:

不复相逢又几年,湖山风曰转凄然。不堪重省沧桑号,裉似本无昏旦天。三咏诗脾犹健否,六经笺注孰传焉。西溪旧约悬陈榻,品字煨茶好醉眠。

晞发能禁霜雪侵,渔竿我亦卧江浔。龙文永夕光凌汉,鹤唳临风欲和阴。四度西湖深夜语,十年燕市岁寒心。天涯兄弟今垂尽,晤对还同梁父吟。

则顾懋樊与蒋臣为同年。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称蒋臣“崇祯九年以拔贡生应廷试,应得知县,辞不就”[13],则顾懋樊中副榜贡生或即此年。结合《无他技堂遗稿》卷五为顾懋樊《史咏》所作序,称:“吾友霖调先生穷经学古,笃行好修,蚤擅当时之誉,其困踬厄穷与余略同”,则其人亦为饱学之士。

《明文海》卷二百五十三张鼐《维摩室选文引语》称:

江潮初上,篱菊试花,口吟手批,与松风竹响相应和。每读至解颐处,令病翁不觉矍然而起,则有门人顾霖调氏、钱孟玉氏称为上首云。

则顾懋樊系张鼐门人。

其著述,《经义考》卷九十二著录《桂林书响》、卷一百四十六著录《桂林礼约》、卷二百〇六著录《春秋义》。顾懋樊另有《桂林诗正》八卷,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第68册。《雍正浙江通志》卷一百七十八据旧《浙江通志》录顾懋樊传,称“字霖调,仁和人。淹通书史,以副车克贡举贤良方正。著《五经积明》。年八十卒”。《桂林诗正》《五经积明》,《经义考》失载。

(1215页)徐世溥《易系》

按:《经义考》著录徐世溥《易系》,不言卷数,称“未见”。录黎遂球序。引徐盛全之说,仅言及其表字、里贯。

徐世溥有《榆墩集》十一卷,其中诗二卷、文九卷,见录《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11册,系清康熙间舫斋刻本。此本又见录《清代诗文集汇编》第26册。此外,另收录《榆溪诗钞》二卷,清康熙三十年宋犖刻本;《榆溪逸诗》二卷、《榆溪逸稿》八卷,清嘉庆刻本。文卷三有《易系自序》,《经义考》失载。黎遂球《徐巨源易系序》,见《莲须阁集》卷十八,《经义考》系节录。

《江西地方文献索引》著录徐世溥,称《清史列传》卷七十、《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四百六十二、《国朝先正事略》卷三十七。《小腆纪传》卷六十九亦有传。然《榆墩集》卷前熊人霖《徐世溥征君传》所载最详,录如下:

徐世溥字巨源,右司空若谷公良彦之第三子也。右司空起家万历戊戌进士,筮仕婺源,以才调溧水,时已分较南畿,举春秋知名士牧斋钱公、孟长姚公矣。丁未,征君生。庚戌,右司空以才征候考选也,时钱公举一甲第三人,辇下诸君子台山叶公方宅揆,而中外持斗杓者,则淇澳孙公、泾阳顾公、质斋汤公、玉池史公,皆南畿气谊士,右司空危不得铨矣,已堇得台。时征君随膝下,早慧,右司空绝爱怜之,先大司马以吾长妹许聘焉。甲寅、乙卯间,征君才八九岁,数过吾翁邸中,短小精悍,喜谈论,亹亹发抒,无所顾忌,颇称克肖。己未学制义,辄已斐然,右司空椷寄闽中,柬吾翁曰:“阿郎殊有食牛之气,然轻弓短箭,自是门风不能如丈人行博大也。”辛酉,补弟子员。壬戌,受知张钟山先生,夺前茅。是时,艾千子以时文名国中,而千子颇从牧斋钱公论古文,以前辈折节右司空,因与征君约为兄弟,相引重也。牧斋、千子业已推征君,于是里中若万美叔、万茂先、黄价夫、朱子强、陈士业、刘士云、朱子美、胡悦之、邓左之、余小星、陈伯揆、李平叔、李伯伟,袁州袁临候,江州文用昭,吉州马季房、鲁尧臣、刘师贞、康小范,南畿刘伯宗、沈昆公、蒋楚珍、周农父、陈伯史、万年少诸名士,暨名士之及钱、姚门者,虑无不杓斗征君。陈云枱、潘昭度、何非鸣三公,则鉴拔征君,而征君师事者潘公,作简赋堂成,征君记之,文章尔雅,世竞传赏。盖征君才本雄快,少为贵公子,知名早,无所顾忌抑郁,故落纸奋迅之气,一往自遂,古文有绝类昌黎者,五言古诗有绝似小谢者,七言古绝似杨升庵,律诗出入贞元长庆间,而小赋之体骎寻六朝。盖在天启、崇祯间,征君所造,已岿然文坛之葵丘首止焉。洎乎三十以后,数困场屋,洊更世事,兼历家艰,其气魄既不能莽莽自遂,而又时时游公卿贤豪间,笔墨之声味未免屡移,诗颇流入李贺、李商隐,文颇刻画鹿门、荆川。余又见征君读徐文长集,辄欷歔怜其志,时时慕说其为人,故诗文亦有绝类文长者。征君素自负,虽屡困,终不乐牛鼎自炫。壬午以后,益悒悒,无复往时精悍,未几而陆沉矣。乙酉,余游武夷,征君则奔走厌原百丈间,迄无宁宇。每得通问,辄凄然泣下,或赋诗遥和,不能成吟,盖妹氏于乙酉夏,携幼子元景归宁,居顷之,兵阻绝章贡间,妹氏从父母南行,而长甥元晟随征君疲敝于奔窜,征君复逢盗,受刃,危不得脱。妹氏素有癯疾,闻信忧恚,丙戊夏竟疾革。戊子,余携景甥归。又一年,闻晟甥又以奔窜毙。呜呼!征君其何以堪哉!辛卯、壬辰间,溧阳柄政,颇欲修蒲轮迎枚生故事,而直指使者,居节式闾,约载后车,时人以为荣。或曰:征君其弹冠乎!征君顾粗营三径,若将老焉。余每邂逅章门间,谓征君:君才世无右者,如近年诗乃逼真杜少陵,益固潜志,自足千秋。征君亦谓余老年下笔宜益老,公文素醇古,愿勿及魏晋只字。乙未以后,岁屡不登,征君遂不能重刻其集。丁酉秋,得危病,余馈之药,稍起,答余书有单豹之叹。是冬,晤于章门,征君气微甚而细音,且握余手曰:“五十年来,外兄弟也,知己孰逾公者。吾度病不起,必有以属公,而使旋不作答,君当知我无恙乎。”余慰之曰:“君强饮强食稍需,可结茅东湖,携小星居故居,为舒啸地。景甥既有室,其妇翁胡君长者,足依也。”征君曰:“徐图之。来年二月,外母太夫人八衮矣,子偦持不腆之文为寿,再得与公细论也。”届期,遣甥至,而无酌者之辞,余知征君殆益病,心悬悬不醳。至三月,忽闻征君以初四之夕死于盗。呜呼痛哉!以征君之屡空,而何妄意室藏之屡哉!太史公传伯夷也,以首阳之守节而死,与盗跖之横行而寿,欷歔于时命之谬。今征君志首阳之志,而终困阬,竟死于盗跖之手也。鸱臬食,天可问耶?谈者又谓造物忌名,然向使征君之才,而生于弘治、嘉靖间,老于隆庆、万历间,其学问文藻羽仪盛时,又何渠让邓潜谷、文衡山诸名士也。

赞曰:明兴,经义取士,当崇祯初服,文士号称极盛。非以古文为今文,而兼能诗能古文者,不名若吾里茂先、士业、巨源三征君其选也。士业保障晋阳,亦既为天子所予矣。茂先如璧,巨源如圭,克其才,岂直也文?茂先客死,悲矣。巨源早有誉,而晚轲。改步之后,辇下不乏知己,而终厄困荒山中以死,此其志岂不尤足伤哉!巨源工书法,解四经属草,菫《夏小正》刻成,亦烬于燹矣。《榆溪文稿》菫存十一,并近稿选十之四,而旧诗亦止存十一,新诗古体则选十之二,近体选十之五,属景甥先刻以行。其旧时七言古,法初唐者甚佳,竟不复可得。南柴逸农熊人霖拜首撰。

另外,《雍正江西通志》卷七十载其传,注:“采卢宜所撰徐征君传”,卢宜原传今不可见。

《江西地方文献索引》著录其著述,计有:《榆墩集》五种十七卷、《榆溪全集》三种、《榆溪集选》十一卷、《榆溪文选》三卷、《榆溪文录》一卷、《榆溪逸诗》一卷、《榆溪诗话》一卷、《榆溪诗钞》二卷、《榆溪逸诗》二卷、《榆溪佚稿》八卷、《四经笺》若干卷(是书为徐氏《易》《书》《诗》《礼》四经文的笺释)、《易系》若干卷、《夏书三解》、《夏小正解》一卷、《礼因》一卷、《东园类语》一卷、《西山游记》一卷、《江变纪略》《琴苑》一卷、《韵蕞》一卷、《雨稗新沤》一卷、《芋谈》一卷。其中,《四库全书总目》著录三种:《夏小正解》一卷(卷二十四“礼类存目二”)、《韵蕞》一卷(卷四十四“小学类存目二”)、《榆墩集选》文九卷诗二卷(卷一百八十一“别集类存目八”)。其经学著作颇多,而《经义考》仅著录《易系》一种。

另外,姚觐元《清代禁毁书目四种》本《军机处奏准全毁书目》中有《江变纪略》《西山胜境》二种,则其书曾遭禁。

(1217页)钱澄之《田间易学》

按:《经义考》著录钱澄之《田间易学》四卷,录自序。引陆元辅之说,介绍其生平。

《田间易学自序》,《田间文集》、《藏山阁集》均未载,乃其佚文。《安徽古籍丛书》有《钱澄之全集》,其中《田间易学》乃据康熙刻本整理,书前无自序,但有徐秉义序,作于康熙二十三年,《经义考》失载。

《四库全书总目》卷六著录《田间易学》十二卷,卷数不同,称:

家世学《易》,又尝问《易》于黄道周。初撰一书曰《易见》,因避兵闽地,失其本。又追忆其意撰一编,曰《易火传》。既而乱定归里,复得《易见》旧稿,乃合并二编,删其重复,益以诸家之说,勒为此书。其学初从京房、邵康节入,故言数颇详,盖黄道周之余绪也。后乃兼求义理,参取王弼《注》、孔颖达《疏》、程子《传》、朱子《本义》,而大旨以朱子为宗。其说不废图,而以陈抟《先天图》及《河洛》二图皆因《易》而生,非《易》果因此而作。图中奇偶之数,乃揲蓍之法,非画卦之本。持论平允,与元钱义方之论合,而义尤明畅。故卷首图象虽繁,而不涉支离附会之弊。独其《周易杂考》一条,既深慨今本非朱子之旧,而徒以《彖传》《象传》篇首之注推其说,竟不能更其次第,以复古本。盖刘容旧刻,国初尚未得见,故知其误而不能改,仍用注疏本也。

书见录《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9册,无序。(www.xing528.com)

钱澄之生平,清代方苞《望溪集》文集卷十二有《田间先生墓表》,《清史稿》卷五百、《清史列传》卷六十八、《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四百一十五、《国朝先正事略》卷三十二、《小腆纪传》卷五十五等有传。另外,其子钱㧑禄撰有《钱田间先生谱》。

著作已编为《钱澄之全集》,分为《田间易学》《田间诗学》《庄屈合诂》《藏山阁集》《田间诗集》《田间文集》《所知录》《田间诗学》,《经义考》卷一百十七著录。

(1218页)王寅《周易自得编》《周易自得编图说》

按:《经义考》著录《周易自得编》11卷,录自序;《周易自得编图说》一卷,录自序。并引引毛奇龄之说,未知出自何书。毛奇龄《西河集》卷二十七《王甲庵周易图注序》,《经义考》失载。《周易自得编图说》,陈昌图《南屏山房集》卷十九《续图谱略稿上》作“《周易图说》”,卷数同。

《周易自得编》《周易自得编图说》今未见,马国翰《目耕帖》卷五引录过《周易自得编》一则。

另外,《经义考》卷二百〇八著录王寅《春秋自得编》,并录自序。检毛奇龄《春秋毛氏传》,称“予乡王甲庵名寅,精于经学。其著《春秋自得篇》,谓春秋记过之书,有贬无褒”。毛奇龄《西河集》卷二十九有《春秋自得编序》,《经义考》失载。

(1221页)黄宗羲《易学象数论》

按:《经义考》著录《易学象数论》六卷,引汪瑞龄序。黄宗羲著作,今有检《黄宗羲全集》。核全集本《易学象数论》,可知《经义考》所载汪瑞龄序乃节略。另有自序,《经义考》失载。

《四库全书总目》卷六著录此书,称:

是书宗羲《自序》云:“《易》广大无所不备,自九流百家借之以行其说,而《易》之本义反晦。世儒过视象数以为绝学,故为所欺。今一一疏通之,知其于《易》本了无干涉,而后反求程《传》,亦廓清之一端。”又称“王辅嗣《注》简当而无浮义”,而病朱子添入康节先天之学为“添一障”。盖《易》至京房、焦延寿而流为方术,至陈抟而歧入道家,学者失其初旨,弥推衍而弥增。宗羲病其末派之支离,先纠其本原之依托。前三卷论《河图》、《洛书》、先天、方位、纳甲、纳音、月建、卦气、卦变、互卦、筮法、占法,而附以所著之《原象》为内篇,皆象也。后三卷论《太玄》、《乾凿度》、《元包》、《潜虚》、《洞极》、《洪范》数、《皇极》数以及六壬、太乙、遁甲为外篇,皆数也。大旨谓圣人以象示人,有八卦之象、六爻之象、象形之象、爻位之象、反对之象、方位之象、互体之象,七者备而象穷矣。后儒之为伪象者,纳甲也,动爻也,卦变也,先天也,四者杂而七者晦矣。故是编崇七象而斥四象,而七者之中又必求其合于古,以辨象学之讹。又《遁甲》《太乙》《六壬》三书,世谓之“三式”,皆主九宫,以参详人事。是编以郑康成之太乙行九宫法证《太乙》,以《吴越春秋》之占法、《国语》泠州鸠之对证《六壬》,而云后世皆失其传,以订数学之失。其持论皆有依据。盖宗羲究心象数,故一一能洞晓其始末,因而尽得其瑕疵。非但据理空谈,不中窾要者比也。惟本宋薛季宣之说,以《河图》为即后世图经,《洛书》为即后世地志,《顾命》之《河图》即今之黄册,则未免主持太过,至于矫枉过直,转使传陈抟之学者得据经典而反唇,是其一失。然其宏纲巨目,辨论精详,与胡渭《易图明辨》均可谓有功《易》道者矣。

对其书作了高度的评价,同时对其不足也加以说明。

黄宗羲的生平,清代邵廷采《思复堂文集》卷三《遗献黄文孝先生传》、全祖望《鲒埼亭集》卷十一《梨洲先生神道碑文》、《国朝先正事略》卷二十七《黄梨洲先生事略》言之较详。《清史稿》卷四百八十、《清史列传》卷六十八、《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四百〇四、《小腆纪传》卷五十三等有传。另外,黄炳垕有《黄梨洲先生年谱》,黄嗣艾有《安雷公年表》,谢国桢有《黄梨洲学谱》。今人徐定宝主编《黄宗羲年谱》,亦可参考。

黄宗羲的著述,《经义考》卷九十二著录《书经笔授》、卷二百三十五著录《孟子师说》《四库全书总目》卷二十一著录《深衣考》一卷,可补《经义考》之阙。

(1221页)黄宗炎《周易象辞》《周易寻门余论》《图学辨惑》

按:《经义考》著录《周易象辞》19卷;《周易寻门余论》2卷,录自序;《图学辨惑》1卷,录自序。并引陆元辅之说,介绍黄宗炎生平。

全祖望《鲒埼亭集》卷十三《鹧鸪先生神道碑》称:

先生忧患,学《易》一书,其目曰《周易象词》十九卷、《寻门余论》二卷、《图学辨惑》一卷。自故书被火不存,并《六书会通》及《二晦》《山栖》诸集俱亡。

所载与《经义考》同。而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卷二十七《黄梨洲先生事略》附载黄宗炎,称:

生平作诗几万首,沉冤凄结,晩稍颓唐。于象纬、律吕、轨革、壬遁之学,皆有神悟,著《周易象辞》二十一卷、《寻门余论》二卷、《图书辨惑》一卷,力辟先天太极图说之非,谓《周易》未经秦火,不应独禁。其图转为道家藏匿二千年,至陈抟而始出。谓抟之图书乃道家养生之术,与元陈应润说合。谓周子《太极图说》,图杂以仙真,说冒以易道,亦与朱竹垞、毛西河所考略同。晚年以石函锢所,著述于其中。

称《周易象辞》二十一卷。阮元《儒林传稿》卷一、官修《清通志》卷九十七《艺文略》、唐鉴《学案小识》卷十二《经学学案》、赵尔巽《清史稿》志一百二十七《艺文志一》并同。《四库全书总目》卷六著录《周易象辞》二十一卷附《寻门余论》二卷《图书辨惑》一卷,称:

其说《易》力辟陈抟之学。故其解释爻象,一以义理为主。如释《坤彖》曰:“《乾》既大矣,《坤》能配乎《乾》而与之齐,是《乾》之大,《坤》亦至焉,故曰‘至哉’。盖《乾》以元施而《坤》受之,即为《坤》之元,非别有元也。”其义为前人所未发,而于承天时行之旨、无成有终之道,皆分明融洽。他如解《豫》六二“介于石”,谓处地之中,得土之坚,取象极为精确。解《剥》六五“贯鱼”,引《仪礼》“鱼每鼎用十五头,《昏礼》用十四头,其数多,必须贯”,亦颇有根据,不为牵合。解《解卦》初六“无咎”云:“难之初解,人人喜补过之有地,此非人力,乃天时也,故直云‘无咎’。”尤能得文外之意。其他诠释大都类此,皆可备《易》家之一解。至于“归妹以须”,“须”为女之贱者,旧解本无可易,而宗炎谓“须附颐以动”,则以为须发之须,未免伤于好奇。又于“易”之字义,多引篆文以释之,亦不免王氏《新义》务用《字说》之弊。当分别观之可也。后附录《寻门余论》二卷,《图书辨惑》一卷,宗旨大略相同。《寻门余论》兼排释氏之说,未免曼衍于《易》外。其诋斥宋儒,词气亦伤太激。然其论四圣相传,不应文王、周公、孔子之外别有伏羲之《易》为不传之密;《周易》未经秦火,不应独禁其图,转为道家藏匿二千年,至陈抟而始出;则笃论也。《图书辨惑》谓陈抟之图书乃道家养生之术,与元陈应润之说合。见应润所作《爻变义蕴》。谓周子《太极图说》,图杂以仙真,说冒以《易》道,亦与朱彝尊、毛奇龄所考略同。彝尊说见《经义考》二百八十三,奇龄说见所作《太极图说遗议》。至谓朱子从而字析之,更流于释,则不免有意深文,存姚江、朱、陆之门户矣。二书各有别本单行。然考《周易象辞》目录,实列此二书,谓之“附录”,则非别自为编也。今仍合之,俾相辅而行焉。

条举实例,对其书之得失加以平议。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0册所收《周易象辞》,实为二十二卷,书前提要亦作二十二卷,仅《图书辨惑》有自序。

《昭代丛书》收录《寻门余论》一卷、《图书辨惑》一卷,卷末均有沈楙惪跋。其中,《寻门余论》卷首自序,与《经义考》所载文本差异较大。

另外,程晋芳《勉行堂文集》卷五有《图学辨惑跋》,对该书评价较高,迻录如下:

晦木先生学有本源,于《易》理尤邃。既撰《周易象辞》十九卷、《寻门余论》二卷,复成兹一卷,以辨陈图南传授之谬。余少时读李鼎祚《易解》,每窃疑之。既乃得梨洲《易学象数论》,为之豁然心开,谓前人不我河汉也。然求难弟之书,竟不可得。乾隆乙未,始于浙省所进遗书中见之,盖与胡氏之《易图明辨》、程氏之《易通》皆能拨云雾于晦昧之余,使白日青天昭垂于千古矣。近吴郡一二儒生复取汉人飞伏世应之说及宋儒图象,反复研求,欲翻汉庭老吏已断成案,不亦难乎!经术正而人心正,所关于世道者诚不小也!

其著述,《经义考》卷七十一还著录《太极图说辨》。

(1221页)顾炎武《易音》

按:《经义考》著录顾炎武《易音》二卷,引徐盛全之说,介绍其里贯、初名、表字。

顾炎武著《顾氏音学五书》,为《音论》3卷、《诗本音》10卷、《易音》3卷、《唐韵正》3卷、《古音表》2卷。《易音》乃其中一种。

《亭林文集》卷二《音学五书序》《音学五书后序》。《后序》称“余纂辑此书三十余年,所过山川亭鄣,无日不以自随,凡五易稿,而手书者三矣”,可谓精心构撰。因此,顾氏对之颇为自负。顾炎武《亭林文集》卷六《与杨雪臣》又称:

若《音学五书》为一生之独得,亦足羽翼六经,非如近时拾渖之语,而亦不肯供他人捉刀之用,已刻之淮上矣。

《音学五书序》称“注《易》为《易音》三卷”,而《经义考》著录为二卷,卷数不同。

《四库全书总目》卷四十二“小学类三”著录《易音》三卷,称:

《音学五书》之三也。其书即《周易》以求古音。上卷为《彖辞》《爻辞》,中卷为《彖传》《象传》,下卷为《系辞》《文言》《说卦》《杂卦》。其音往往与《诗》不同,又或往往不韵,故炎武所注,凡与《诗》音不同者,皆以为偶用方音,而不韵者则阙焉。考《春秋传》所载繇词,无不有韵,说者以为《连山》《归藏》之文。然汉儒所传,不过《周易》,而《史记》载大横之兆,其繇亦然。意卜筮家别有其书,如焦赣《易林》之类,非《易》之本书。而《易》之本书则如周、秦诸子之书,或韵或不韵,本无定体。其韵或杂方音,亦不能尽求其读。故《彖辞》《爻辞》不韵者多,韵者亦间有。《十翼》则韵者固多,而不韵者亦错出其间。非如《诗》三百篇协咏歌,被管弦,非韵不可以成章也。炎武于不可韵者,如《乾》之九二、九四中隔一爻,谓义相承则韵相承之类,未免穿凿。又如六十四卦《彖辞》惟四卦有韵,殆出偶合,标以为例,亦未免附会。然其考核精确者,则于古音亦多有裨,固可存为旁证焉。

官修《清通志》卷十七亦著录《音略》,称:

臣等谨按:是书亦顾炎武所著《音学五书》之一。炎武尝考正三代以上之音,注《易》为《易音》三卷,盖即《周易》以求古音。上卷为《彖辞》《爻辞》,中卷为《彖传》《象传》,下卷为《系辞》《文言》《说卦》。其音往往与《诗》不同,又或往往不韵,故炎武所注,凡与《诗》音不同者,皆以为偶用方言,而不韵者则阙。其论以古者卜筮之书多用音和,以便人之玩诵,虽夏商之《易》不传于世,然意其不始于文王也。《易彖》,文王所作,其用音止此,必欲连比象占,牵合上下以就其音,则圣人之意荒矣。论极坚卓,一洗训诂家附㑹穿凿之病。

二书所言,对其得失有所指陈。

顾炎武之生平,王峻《艮斋文集》卷三《顾亭林传》《国朝先正事略》卷二十七《顾亭林先生事略》言之较详。《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七、《清史列传》卷六十八、《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四百、《小腆纪传》卷五十三等有传。另外,顾衍生编有《顾亭林先生年谱》,谢国桢编有《顾宁人学谱》,亦可参看。

其著述,《经义考》卷一百一十八著录《诗本旨》,卷二百五十一著录《日知录说经》。顾氏另有《左传杜解补正》《五经同异》《九经误字》《韵补正》,以及《音学五书》另外四种,可补《经义考》之阙。

(1226页)葛承杰《周易要言》

按:《经义考》著录葛承杰《周易要言》,不言卷数。引《黄岩新志》介绍其生平及著述,称“著《周易要言》《礼记别解》《四书新义》”。《礼记别解》载《经义考》卷一百四十六、《四书新义》载《经义考》卷二百五十九,亦称“未见”。此三书可能据《黄岩新志》而著录。

检《雍正浙江通志》卷一百八十九《义行》载:

葛承杰,《台州府志》。字鼎生,又字匡鼎,黄岩人。精经学,喜谈忠孝大节。讲学澄江,环堵萧然。崇祯丙子冬,有番贾数十人,飘舟窘急,排闼掷金数万求援,承杰委曲全活,不受其报。所著有《周易要言》《礼记别解》《四书新义》《较正天文》等集。

同书卷二百四十一《经籍》据《黄岩新志》著录其《周易要言》。

(1226页)陈梁《易说》

按:《经义考》著录陈梁《易说》5卷。引缪泳、徐盛全之说介绍其生平。

沈季友《槜李诗系》卷二十有传,称:

陈梁,字则梁,亦称梁父。初名昌应,字梦张,海盐人。年十八皈依莲池大师,法名广籍。未几,走长安,上书不用。晚年无意于世,自称散木子。有《苋园诗》,人称苋园公。有《仑者菑》《浣笔池藏稿》,或称仑者山翁,亦称浣公。自题其墓曰:生无愧怍,去无牵缠,其联云:与尔同龛枕米汁,至今孤冢有梅花。有《个亭集》,为文光怪崛特,奇不可句,而事必准古,言足垂世。诗亦如之。评者谓其如湘川乱云,峨嵋残雪,知言哉!

其中,姚觐元《清代禁毁书目四种》之“浙江省查办奏缴应毁书目”,即载有陈梁《仑者菑》,则其书曾遭禁。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二十一载:

陈梁,字则梁,海盐人。有《苋园集》。

则梁好读异书,索异解。与董思白交,不效其书。与邹臣虎交,不效其画。诗文词必己出,宁晦不庸。晚岁隐居,僧服茹荤,治生圹于郭外,结屋三楹覆之,语其友曰:此亳社遗意也。题其柱云:此佛自来耽米汁,至今孤冢有梅花。又云:天下何思何虑,老僧不见不闻。暇辄召客纵饮圹前,亦达士也。

可知其人足称奇人[14]

缪泳称“所为《易说》,有《笺易》三篇、《温易》二篇、《易屑》二篇、《易论》二卷、《易颂》一卷”,魏学洢《茅檐集》卷四《杂著》有庚申(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七夕所作《易屑序》,称:“及其为《易屑》也,覃思研精,摘抉杳微,匪不戛戛乎陈言之务去,而卒不持昔人荄兹之解,稿本盖数更矣”,乃覃思之作,然《经义考》失载此序。

万斯同《明史》卷一百三十四《艺文二》著录陈梁《史抄》八卷,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二十八著录《苋园集》十卷。《茅檐集》卷五《杂著》有《陈则梁稿序》、魏大中《藏密斋集》卷十二有《苋园集序》、张世伟《自广斋集》卷五有《则梁时艺序》、王岱《了庵诗文集》文集卷三有《陈则梁先生个亭全集序》。

(1227页)董说《易发》

按:《经义考》著录董说《易发》8卷,引徐盛全之说,言及其表字、里贯,以及“晚为沙门”;《河图卦版》,录自序。

徐鼒《小腆纪传补遗》卷四有其传,称:知其著述甚多。《河图挂版》,与《经义考》所言书名稍异。此外,《董说集》文集卷三《题晓寒合录丙申》称:“余尝著《易发》[15]《律吕发》《诗发》《周礼纬》诸书,渔村野语,未敢就正当世高贤。”

董说,字雨若,号俟庵,乌程人。尚书份曾孙也。负异才,年十七为诸生,撰《夕惕篇》以自励。尝受三《易》之学于黄道周。国变后,祝发为僧,名南潜,字宝云,从南岳和尚退翁者受佛戒,尽焚其少作。辛卯,退翁以海上事连染,几及祸,徒众星散,说独负书杖策相从不去,以是尤为时所重。说经学极博,癖嗜文字,老益笃。相与赏析者,若江夏黄周星,吴中徐枋、金俊明、顾苓,吴江顾有孝、徐崧,乌程韩曾驹,嘉兴巢鸣盛,桐乡张履祥,皆遗民也。其后居尧峰以终,所著书有《易发》八卷、《河图挂版》《诗律表》各一卷、《周礼纬》《律吕考》《岁差考》《分野发》《六书发》《甲申野语》《补船长语》《梦史》《残雪录》《埽叶录》《西荒诗》《拂烟集》《丰草庵》《宝云》诸集,凡三十余种,合题曰《补樵书》。补樵亦说自号也。诗清淡荒远,草书尤奇逸。其《首阳咏》曰:“草笠古须眉,首阳一樵子。担柴入都城,闲话青峰里。云有两男儿,饥死西山趾。白发齐太公,泪滴青苹水。还顾召公言,采薇人已矣。”读者可以知其寄托焉。

焦循《剧说》卷五,“吴兴董说字若雨,后为僧,号月涵。每一出游,有书五十担随之。著《西游补》一书,俱言孙悟空梦游事,凿天驱山,出入庄老,而未来世界,历日先晦后朔尤奇。”则其尚有小说创作。

文集卷三《非烟香法自序》:“易学自秦汉无统矣。余数年前幸稍窥见出震门户,卦律周轮,乃作《易发》,古圣幽微,澄若九秋之天,而人或未悟。……易之不易悟者,河洛不言也。”《非烟香法自序》题下注“丙申”,作于顺治十三年(1656年)。则《易发》作于此前数年。

《经义考》卷一百一十八著录其《诗律表》,前举其他经学著述可为补充。

(1229页)邱维屏《易剿说》

按:《经义考》著录邱维屏《易剿说》,称“佚”,并引魏禧之说,介绍其生平。检魏禧《魏叔子文集外篇》文集卷十七《邱维屏传》,传曰:

邱维屏,字邦士,宁都河东人。禧之姊之婿也。祖一鹏,万历丙子举人,官至湖广按察司佥事,以廉闻天下。父如泰,直谅好学。先征君与为至交,故特以吾姊字邦士也。或谓:“邱生贫甚,君女不思噉饭处乎?”征君曰:“在我耳。”分僮婢田宅钱财嫁之。而邦士性不事生产,内外皆倚办吾姊。尝绝炊,姊属邦士借米邻家。久不至,使人瞷之,则袖手立塘堘上,看往来行人。姊别借米,炊既熟,使人请邦士食。邦士食竟,亦终无一言也。为人高简率穆,读书多玄悟。生平最得意所自作时文,谓包笼三百年先辈大家之长,而别出机轴。然其所作古文,乃独为吾党所推。司马子长、欧阳永叔而下庶几焉。性静嘿,与人对,数日不发一言,不识者以为村老,尝不与拱揖。有问之者,日夜言娓娓不倦。至争辩事理,辄高声气涌,面发赤,颔下筋暴起如箸。尝与予争辩时文体制尽善,及继统者必为之子,至座中人皆罢酒,声震山谷,鼾睡者悉惊寤不为止。廉于财,非其义一介不取也。志意慷慨,若挥掷千金不介意者。与人必诚,直视达官贵人与田父牧子无异。所居室如斗大,床灶鸡彘杂陈,衣破敝不能易。然人尝迎致精舍居之,衣以裘缎,直着不辞,盖视之与陋室敝衣等云。晚尤精泰西算易数历法,皆不假师授,冥思力索而得之。桐城方公以智,以僧服来易堂,尝与邦士布算,退而谓人曰:“此神人也。”青州翟君以翰林院出知韩城,傲僻苛暴,独礼迎邦士讲易数。邦士著易数书,偶乏纸,即用牌票纸背书之,翟君悉以锦轴装潢。其草稿敬事如师礼,而暴亦为少霁。青州宰相欲邀一见,邦士卒不见也。所著《易剿说》《易数历书》高三尺,许皆垂成未竟。他时文杂古文,各百数十篇。邦士为文,深思穷力,一字不轻下,尝数月数日不成篇。既脱稿,随手散漫,或为鼠啮去,或人传览,相失亦不自惜也。予尝谓易堂诸子曰:“邦士和而介,今之柳下惠也。其不恭亦绝似之。”又曰:“吾辈立意为世所不可少人,邦士自然为世所不可及人。”诸子以为定论。邦士年二十三,补弟子员第一。督学侯公峒曾奇赏其文,再试皆第一饩。甲申后,弃诸生服,同诸子隐翠微山中,时人高之,谓邦士弃贡士矣。易堂彭士望曰:“邱邦士乃弃会元。”邦士年六十余尚健,尝自河东一日往还翠微山。教授弟子,手批口讲,日夜不辍业。己未九月,病噎,不食死,年六十六。先是,淮海阎氏以椿茧一匹,将书求为其妻铭墓。未作也。死之先日,邦士命家人取茧出,曰:“以付冰叔,还淮安阎氏。”时予方就医泰和,未归。

可知《经义考》所引魏禧之说乃节略传文而成。己未乃康熙十八年(1679年),可推知其生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魏禧称其“著《易剿说》《易数历书》高三尺许,皆垂成未竟”,而《经义考》省作“所著《易剿说》,垂成未竟”,漏《易数历书》。钱林《文献征存录》卷六有其传,亦称“所著《易剿说》、《易数历书》皆未成”。

检赵尔巽《清史稿》列传二百七十一本传,载:

邱维屛,字邦士,宁都人,三魏姊婿也。(下略)著有《周易剿说》十二卷、《松下集》十二卷、《邦士文集》十八卷。

对《周易剿说》,独言其卷数,则不知何据。《邱邦士文集》今存。

谢旻《雍正江西通志》卷九十四亦有传,称“邑之河东多古松,望之苍霭无际,维屏著书其下,号曰松下先生”,则可知其别号。此外,徐鼒《小腆纪传补遗》卷四、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卷三十七、黄钟骏《畴人传四编》卷七皆有传。

(1230页)陈弘绪《周易备考》

按:《经义考》著录陈弘绪《周易备考》,不言卷数,称“未见”。引朱在镐之说,介绍其生平。

检施闰章《学余堂集》文集卷二十《故征君晋州知州陈公墓志铭》,称:

陈征君者,南昌之新建人也。讳弘绪,字士业。用征辟得官,仕不称志,四方多称之曰陈征君。及其殁也,皆惊悼曰:嗟乎,陈征君死矣!至为出涕。君博闻强记,长于文辞,下笔辄千百言。少补诸生,以父荫当得仕京朝,不就,曰吾自取之。所与交同郡万茂先时华、徐巨源世、刘士云斯陛、万羙叔曰佳、余小星正垣辈,凡十余人,皆知名。君进而折衷于道德,学益醇,其文章闳达浩衍,出入欧、曾诸大家。以其余溢为诗,风雨驰骤,士大夫逊畏其才,而卒以不售。崇祯中,兵寇交作,文吏多弃城失职,上寖厌科目为亡用,特征处士贤良奇硕者。巡抚中丞刘公宗祥以君应诏。君在途,拟上书见天子言事,至则不得召。除知晋州。晋故偪畿辅,守御无备,君百计修缮,储刍粟,治火具,甫三月而晋受围。君登陴誓死守,众皆感奋,环攻七昼夜不下,乃解去。当是时,真定属邑大城多溃,而晋以褊小独全。莫为上其功,坐不肯纳。阁部刘宇亮兵入,夺民居,中蜚语逮系,而晋州数百人走讼冤阙下,得释不问。谪经历湖州,权长兴、孝丰两县事,遽完逋饷,改知舒城。县巨室濮氏与巡按御史有连,乘势摭事,胁州县,罔敢拂,君独怒叱之。居亡何,为御史台所论罢。君刚介寡合,不乐州县。而是时天下重科目数百年,君又不以是进,故三岁三易官,卒坐罢斥。于是征辟之典寖壅,格士皆卧不起,而天下事日坏久之。太宰郑公三俊强起君安庐监军推官,逾年甲申,遂有京师之变,恸哭累日,绝复苏。君故自负史才,至是马士英等用事,南京残灭善类。给事中马公嘉植荐修国史,不赴,盖知金陵之必败也。丁母忧,庐墓西山,辑《南宋遗贤录》以见志。山中盗起,求躬耕不可得。顺治癸巳,始置一楼章江上,作《江城怀古》诗六十首,读者多陨涕。中丞蔡公、制府张公闻其名,先后礼遇。张公属修《南昌郡志》,成书五十卷。四方以他文请者,盈笥堆案,皆立应,人人满志去。康熙甲辰六月病噎,明年乙巳三月五日,端坐卒,享年六十有九。所著《石庄集》《恒山存稿》《寒崖集》《鸿桷编》《留书》凡若干卷行世。其藏于家者,《周易备考》《诗经群义》《尚书广录》《山房读书跋》《江城名迹记》《峿斋诗》《荷锄杂志》等书,又十余种。君性疾恶,议论侃侃,及发诸文词,罕所刺讥。服官清慎,俸入辄购书,累车舁还,家人发之,咸相视叹笑。家居食贫,客至,未尝不留。当事有造庐者,指陈古今利病,以经术自任,语终日不及私。有得辄记,谓之《病榻杂语》。最后喀血将殁前数日,犹为王祠部士祯作诗序,盖绝笔云。君生万历丁酉十一月十有二日。(下略)予既叙其文,又详其行事,铭曰:谓子为穷,富有文史;谓子为达,三仕三巳。其谁为之,俾丰于此,而啬于彼。呜呼命矣!

明代文德翼《求是堂文集》卷十二《陈石庄先生传》载其卒时同。而黄宗羲《南雷诗历》卷二《八哀诗·陈晋州士业》云:

南都昔是论文地,携手同寻未见书。销尽故吾阴火力,庚子士业书吾非故吾。始留人物岁寒余。两楹阳厌当春老,一帖台安尚夏初。余四月寄书士业,而士业卒于二月。其子陈澍见答已祗吿凡筵。身后只余熊氏集,平生集古竟何如。澍书言藏书已遭兵火,唯有《熊勿轩集》将抄寄。

同卷前诗《拜辅潜庵先生墓》题下注“以下乙已”,则黄宗羲记陈弘绪卒于二月,与施闰章、文德翼所载有异。黄炳垕《黄梨洲先生年谱》卷中亦有记载,称“范元长自江右至,传陈晋州士业卒……公类而哭之,作《八哀诗》”,恐传闻不实而致误。

另外,《国朝先正事略》卷三十七、《小腆纪传补遗》卷四、《雍正江西通志》卷七十亦有传,施闰章《学余堂集》文集卷四有《陈征君士业文集序》,可并观。

《周易备考》一书,《经义考》、施闰章、文德翼、《国朝先正事略》《小腆纪传》、《雍正江西通志》均不言卷数。检陈弘绪《江城名迹》卷四,载:

弘绪所自著而现存者,《周易备考》四卷、《诗经解义》八卷、《石庄集》六卷、《恒山存稿》二卷、《鸿桷篇》四卷、《敦宿堂留书》六卷、《峿斋诗集》五卷、《山房读书跋》四卷、《咫闻编》四卷、《寒崕余论》六卷、《荷锄杂志》十一卷、《豫章艺考》六卷、《南昌郡乘》五十五卷。自著而毁于兵者,《明文类抄》一百二十卷、《诸经存疑》四十卷、《楸窗冗记》十二卷、《洪乘编遗》十卷。

明言《周易备考》四卷。

《经义考》卷九十二著录《尚书广录》,卷一百十七著录《诗经群义》,均称“未见”,亦不言卷数。书名与施闰章、文德翼所载同,而《国朝先正事略》《小腆纪传》均称所著为“《诗经、尚书义》”,书名不同。《江城名迹》称《诗经解义》,书名又稍异,且可补卷数之阙。另《诸经存疑》一书,《经义考》失载。

(1230页)钱士《古文易》

按:《经义考》著录钱士《古文易》二卷,称未见。引《平湖县志》,称:“钱士,字穉拙,国子监生。”检查继佐《东山国语》载:

当湖钱士馨,字穉拙,志不随俗,喜读汉以前书,下笔雄奇自负,世多笑之。惟与曹鉴躬、俞石吉为诗文密契。既而选贡,游京师,亲遭国变,据所见勒成一书,名《甲申纪事》,携之南还。出都,饮故人酒,诗云:旅次春风逐梦过,且弹胡拍赋长歌。衔杯岂是忘愁者,不醉其如天下何。平昔山川谁共赏,乱离日月正无多。几时江上销兵气,好汲安流洗画戈。适有同王孙者在太湖诸营中,事败匿当湖,士馨哀王孙而进一饭,复过访郡文学吴巨手。……钱更傲睨,人恨之。惜《甲申纪事》以驾祸,钱愤懑而卒。巨手闻钱卒,亦悒郁死。年皆不及五十。[16]

徐鼒《小腆纪传》卷五十八载:

钱士馨,一名,字稚拙,平湖贡生。尝暱金陵某妓,欲挟之归。妓曰:“以君之才,妾侍箕帚宜也。恨读书尚少,愿以异日。”士馨耻之,归假东湖僧舍以居,夜读《昭明文选》。一沙弥前曰:“秀才年不为少矣,尚读此兔园册子邪?”益耻之,发愤研究经史,多所撰述。旧说《周礼·冬官》散见五官之中,士馨据《大、小戴记》《春秋内、外传》以补之,经生家以为笃论。晚入京师,遇寇变,著《甲申传信录》十卷,颇不失实。有《赓笳集诗》。[17]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二十二载:“字稚拙,又字稚农,平湖人。贡生。有《赓笳集》。”陶元藻《全浙诗话》卷四十、沈季友《槜李诗系》卷二十三、陈田《明诗纪事》辛签卷二十三同。

周谷城、姜义华主编《中国学术名著提要·历史卷》著录钱《甲申传信录》,称:

,又名士馨,字雅拙,号稚农,浙江当湖(今平湖)人。生卒年不详。晚年入京师,……士馨乃据耳闻目睹之事实,遍搜有关记叙甲申事变之著作十余种,悉心考订,刊讹订谬,著成此书。钱氏另著有《周礼说》《周礼答疑》《仪礼说》《续越绝书》《赓茄集》等。其事迹见载《明遗民录》《皇朝遗民传》等。[18]

但称其“字雅拙”,似为“字稚拙”之误。而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二十八著录其《赓茄集》,称“一名轵,字雅拙,又字雅农”,则名、字并误。

而《经义考》除钱士外,又著录钱。《经义考》著录钱之书较多,卷一百二十八著录《周礼说》一卷、《周礼答疑》三卷;卷一百二十九著录《冬官补亡》三卷;卷一百三十四著录《仪礼说》一卷;卷一百四十六著录《礼记申惑》一卷;卷一百四十八著录《王制说》一卷;卷一百四十九著录《月令说》一卷;卷一百五十著录《缁衣说》一篇;卷一百五十五著录《中庸说》一篇;卷二百〇八著录《春秋志礼》;卷二百七十五著录《续越绝书》。实则二人为同一人。《经义考》于《续越绝书》有按语,称“亡友钱稚茁避地白石樵林时所撰也”,亦可为证。《经义考新校》之索引亦将二人分列条目。

(1231页)俞汝言《京房易图》

按:《经义考》著录俞汝言《京房易图》一卷,引《嘉兴县志》介绍其生平、著述。《经义考》于卷二百〇八著录其《春秋平义》《春秋四传纠正》,并引缪泳之言,介绍其生平、著述。卷二百一十又著录《春王正月辨》。

检《雍正浙江通志》卷一百七十九《文苑》有俞汝言传,称:

俞汝言,字右吉,秀水人。少孤贫,力学,具经世才。尝遍游四方,搜罗载籍,读所未见书,归而闭户著述。有《渐川集》诸书。晚又著《春秋平义》十二卷、《四传纠正》一卷。坐是,两目失明。然犹令人口诵诸书,汝言口授所见,使笔记之。

同书卷二百四十一著录《京房易图》一卷、《春秋平义》十二卷、《四传纠正》一卷,卷二百四十三著录《宋元举要历》、《纪年谱》,卷二百四十四著录《弇州三述补》《晋军将佐表》《汉官差次考》《品级广考》《崇祯大臣年表》《卿贰表》《礼服沿革考》《谥法考补》《明世家考》《西平县志》《嵩山志》,卷二百四十五著录《先儒语要》,卷二百四十六著录《双湖杂录》,卷二百四十七著录《本草摘要》,卷二百五十一著录《渐川集》,著录较为完备。《槜李诗系》卷二十四亦有其传,罗列其著述,并称“篇帙之富,近代学人莫与抗衡者”。《千顷堂书目》卷二十八著录余汝言《大涤山房集》,注“字右吉,秀水儒学生”,当是同一人。《小腆纪传》卷五十八、《静志居诗话》卷二十一均有俞汝言传,亦提及《大涤山房集》。然此集,《雍正浙江通志》《槜李诗系》失载。

吕留良《吕晚村先生文集》续集卷三《质亡集小序》称:

右吉在崇祯间,得名三十年来,为檇李领袖。其襟度惇庞浑涵,非时下獧浮名士所能及。读其文,犹足挹其静雅之气。

则其人风采可窥一斑。

(1231页)徐继恩《逸亭易论》

按:《经义考》著录徐继恩《逸亭易论》一卷,并引缪泳之言,介绍其生平。检毛奇龄《西河集》卷一百〇九《洞宗二十九世传法五云桹亭挺禅师塔志铭》,称:

公名净挺[19],号俍亭,即仁和徐世臣也。世臣,讳继恩,别字逸亭。

文载其生平经历较详。关于其著述,称:

公幼著文赋,大略载《逸亭十集》《挥厪录》《十笏斋诗集》《十笏斋文集》。其已见于世,如《危论》《范蠡论》《西湖诗》《西溪赋》。散见无兼本,则间有存者。维时以寝疾,忧道法不明,著《易象摅》《空轩传略》,解明羲文周孔之传、黄帝岐伯之旨、阴阳死生顺逆之微、进退盛衰之变,其言一本乎太极,而托意最远。及游吴还,见浪杖人,与酬酢,著《答问》一篇。既又注《南华》《淮南鸿烈》《太玄》《法言》,暨京房、焦贡《易通》,郭璞地理诸书。其见愚庵时,著《洞宗剩语》一篇、《颂古》二百首,又作《金刚十颂》并提金刚经十卷。乃更著《四书偶言》《周易杂论》《春秋尚书毛诗别解》《三礼异同考》《经济指南》《博物辨》《唯识删繁》《四敎仪直指》,且作《家诫修家谱》一编,而后落染。暨落染后,居花坞,著《学佛考训》并《周易略解》。居云溪,著《云溪问易》《漆园博通》。参《智证传》,以旧有智证传而又参之,乃复著《洞宗纲要源流》颂。其居资圣,著《华严颂》《梵网戒光》《楞伽心印》《维摩饶舌》《圆觉联珠》《楞严答问》《药师灯焰》《弥陀舌相》《金刚随说》《金刚别传》《金刚拈》《心经句义》《法华悬谭》《涅槃末后句》,共一十二种。当是时,公已弃文字,而四方以文字请者不得绝闲,亦应之,名溪流文字。其在乞米渡江时,赋诗,名《涉江草》。至居云门显圣,辑《洞山价祖广录》,著《世谱》,作《五云颂古》六卷。参订人天眼目,使五家纲宗了然言下,于是居淡园,有《园居诗》五十首;居绿溪园,阅全藏三年,有《阅藏偶录》。最后居云峰,赋《山居诗》四十首、《除夕诗》十首、《天竺续作景诗》八首。其所在说法,已经撰述者,有《云溪语录》十八卷《资圣语录》十二卷《云门显圣语录》十二卷,分上下二集、《云峰语录》二卷。至若杂著纷然,陆续汇载,则自云门返河渚时,有《全录》一百卷。公生于万历四十三年十月四日,卒于康熙二十三年九月二十四日,世寿七十,法腊二十四。

据此可知其生于1615年,卒于1684年。生平著述颇丰。就经学而言,计有京房焦贡《易通》注、《四书偶言》、《周易杂论》、《春秋别解》、《尚书别解》、《毛诗别解》、《三礼异同考》、《云溪问易》。

另外,戴启文《西湖三祠名贤考略》据《康熙钱塘县志》录其传,称:

徐继恩,字世臣,仁和人。性至孝。生而早慧,博极群书。补博士弟子,以文名雄于时。中崇祯壬午副车。鼎革后绝意仕进,游于方外。所著文辞甚富,有《周易略解》《漆园指通》《师古堂集》诸书行世。[20]

则其所作《易》书另有《周易略解》。其经学著述颇多,而《经义考》仅著录《逸亭易论》,这些均可补《经义考》之阙。

此外,《明遗民录》卷三十载:“明徐继恩,字世臣,武林名士也。鼎革后,祝发为僧,所作诗,清丽俊逸,不落凡近一字。”[21]朱克敬《儒林琐记》卷一载:“徐继恩,字世臣,浙江仁和人,明季贡生。明亡,不应试。剃发令下,改服为僧。能为诗,高淡有逸致。”[22]厉鹗《东城杂记》载:“俍亭为仁和徐继恩,字世臣,明季壬午贡生。晚薙染于河渚。著有《溪流文字》。”[23]则其人富于诗才[24],然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未载此人,可为补充。

徐继恩《逸亭易论》收入《檀几丛书二集》。

【注释】

[1]按:括号内页码依《经义考新校》,下同。

[2]石昌渝主编:《中国古代小说总目》(文言卷),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538页。

[3]张忠纲、赵睿才、綦维、孙微《杜集叙录》,齐鲁书社2008年版,第207页。

[4]《续修四库全书》第1271册,第105页。

[5]陈东辉:《〈续修四库全书〉本〈经籍考〉著者考辨》,《山东图书馆学刊》2017年第4期。

[6]乔晓军编著:《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补遗二编),三秦出版社2007年版,第364页。

[7]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整理《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39页。

[8]按:两“熊”,原误作“態”。

[9]孙殿起:《贩书偶记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页。

[10]〔清〕李桓辑:《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周骏富编:《清代传记丛刊》第180册,明文书局1985年版,第431页。

[11]沈津:《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中文善本书志》,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页。

[12]崔富章:《四库提要补正》,杭州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67页。

[13]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18页。

[14]余怀《板桥杂记》下卷《轶事》载:“陈则梁,人奇文奇,举体皆奇。尝致书眉楼,劝其早脱风尘,速寻道伴,言词切至,眉楼遂择主而事,诚以惊弓之鸟,遽为透网之鳞也。扫眉才子,慧业文人,时节因缘,不得不为延津之合矣。”可为参证。

[15]按:其诗中多涉《易发》。如诗集卷五《今日日南至》:“平生著《易发》,律吕表几先。不学汉京房,纳甲配两弦。斫石属山匠,匣秘书百篇。草木及鸟兽,名物欲细笺。郭璞注虫鱼,何必非古贤。尔雅不磊落,韩子言未然。惜哉书未成,投笔生难延”;诗集卷七《次韵答姚文初》颔联“旧学晚周卑白马,新图出震表苍龙”,自注:“余着易发定出震全图”;同卷《再和》:“村村社鼓响神丛,半掩筠扉细雨中。水经闲读采茶候,月令新添翦菊工。朝暮异占征六典,屯蒙不悟负参同。谁将易发西南去,问取峨眉卖酱翁”。

[16]查继佐:《东山国语》,四部丛刊三编景钞本。

[17]按:此事亦载《静志居诗话》卷二十二,王初桐《奁史》卷二十二又据以录文。又载王端履《重论文斋笔录》卷一,称“见《初月楼闻见录》”。检阮葵生《茶余客话》卷九载:“平湖吴士馨稚农,少年倜傥不群,游白门,与某妓䁥,欲挟之归。妓曰:‘以君之才华风貌,愿侍箕帚,但恨君读书甚少耳,愿以异日。’稚农耻之,归浙后,假东湖僧舍读书。一夕,小沙弥至,见案上有昭明文选一册,曰:‘秀才年逾弱冠,尚读此兔园册耶?’稚农益耻之,遂发愤读书,研究经史。”(《阮葵生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96页)此处“吴士馨”当为“钱士馨”之误。

[18]周谷城、姜义华主编:《中国学术名著提要·历史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27页。

[19]按:宁调元《太一丛话》载:“徐继恩,字世臣,武林名士也。乱后祝发为僧,易名瀞挺,字曰俍亭,著有《十笏斋诗抄》。”(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53页)沈季友《槜李诗系》卷三十三载其名为静挺,称:“静挺,字俍亭,仁和人。康熙壬子岁住锡嘉善慈云,兴建丛林,改教寺为禅寺。有《云溪近稿》《十笏斋诗钞》。”徐鼒《小腆纪传》卷五十八传称:“后为僧,名静挺,字俍亭,有《十笏斋诗钞》。”所载略有不同。

[20]戴启文:《西湖三祠名贤考略》,王国平主编:《西湖文献集成》第25册,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1153页。

[21]孙静庵:《明遗民录》,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230页。

[22]朱克敬:《儒林琐记》,岳麓书社1983年版,第8页。

[23]厉鹗:《东城杂记》,孙忠焕主编《杭州运河文献集成》第2册,杭州出版社2009年版,第468页。

[24]按:王士祯《渔洋诗话》卷下载:“徐继恩,字世臣,武林名士,后为浮屠,名止嵒,字奯堂。为诗清丽,不落凡近一字。”《池北偶谈》卷十二载:“钱塘正嵓禅师,字豁堂,赋诗清丽。予于金陵灵谷寺见其《同凡诗集》二卷,爱之……皆无香火气,唐弘秀集中所少。”对其诗才评价甚高。检闵尔昌《碑传集补》卷五十八有毛奇龄《洞宗二十九世传法五云桹亭挺禅师塔志铭》,后附有闵尔昌按语,称:“《渔洋诗话》《清诗别裁集》《文献征存录》《画史汇传》均以徐继恩为僧,名止岩,字豁堂。《明诗综》《今世说》则谓徐为僧,名净挺,字俍亭,与《塔志》合。《杭州府志》云:“正嵓,字豁堂,金陵郭氏子。”《高僧传四集》云:“正嵓,字豁堂,亦号随山。姓郭氏,仁和人。盖止岩实名正嵓,别为一人,非徐氏明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