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士风研究:揭秘魏晋时期的名士士风

中国士风研究:揭秘魏晋时期的名士士风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透过竹林名士看魏晋士风朱秋云①摘要:本文以竹林七贤为竹林名士的代表,通过认识他们的鲜明形象特征和行为,来探讨对他们产生影响的思想,通过深刻了解他们的精神支柱来理解他们表现出的那种不拘一格的生活态度,以及由此体现出的魏晋士风。我们通过竹林七贤来一览当时魏晋风度的不朽风范。

中国士风研究:揭秘魏晋时期的名士士风

透过竹林名士魏晋士风

朱秋云①

摘要:本文以竹林七贤为竹林名士的代表,通过认识他们的鲜明形象特征和行为,来探讨对他们产生影响的思想,通过深刻了解他们的精神支柱来理解他们表现出的那种不拘一格的生活态度,以及由此体现出的魏晋士风。

关键词:名士;魏晋士风;竹林七贤

一、关于竹林七贤的名称由来

竹林七贤是竹林名士的鲜明代表,关于竹林七贤名称的由来,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见解,传统的观点认为“竹林七贤”的得名最早见于《世说新语·任诞》第一则:“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饮,故世谓‘竹林七贤’。”另外一种新的见解是陈寅恪在《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一文中认为:“竹林七贤”一语,当先有‘七贤’,取《论语》‘作者七人’之事数。”后由于“僧徒比附内典外书之‘格义’风气盛行,东晋初年乃取天竺‘竹林’之名加于‘七贤’之上。”

晋代陈寿的《三国志·王粲传》注引《魏氏春秋》说:“康寓居河内之山阳县,与之游者,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这是关于七贤名称和郊游的最早记载。以上是关于“竹林七贤”名称由来的几种说法,本文在参考学术界不同著作的基础上一并录之。

二、竹林七贤生活的历史背景

曹魏正始时期,政局动荡,司马氏政权为了巩固新得权位,大肆剪除异己,为了统一舆论,对当时的文士也大肆涂害,造成当时的朝野恐怖,文士们人人自危。而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有志不得逞,有语不得发,只能寄情于山水,托怀于诗酒,他们常常于竹林间畅饮欢会,人们慕其风流姿态,将其统称为“竹林七贤”。

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这七个不同年龄、不同生活背景的名士相聚在一起,以傲然物外的姿态组成了魏晋时期最引人向往的风景

这七人大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常聚于林中喝酒纵歌、清静无为、洒脱倜傥、卓然不群地以放浪的行为反对礼教,以醉吟来躲避权谋。七人中以阮籍和嵇康的文学成就最高。

阮籍,幼年失怙,家境清苦,以勤学而成才。本有济世之志,曾慨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然而高平陵政变改变了阮籍对社会发展所持有的乐观信念,在悲观的情绪下,他无法承受理想与现实的背离,既然无法改变现实,就改变自己看待现实的方式。他选择了远离是非,明哲保身。他或闭门读书,或登山临水,或酣醉不醒,或缄口不言,面对司马政权的屡屡试探、拉拢,他要么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来应付,要么干脆一醉不醒。司马昭曾想与阮籍联姻,阮籍竟大醉六十天,使得使者无从提起婚事,此事便不了了之。然而作为当时的文坛名流,司马氏也不好加以追究,加上阮籍也曾入仕妥协,于是司马氏对阮籍便采取了容忍的态度。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他著名的抒情组诗《咏怀》八十二首以曲折幽微的文笔再现了阮籍内心的孤独寂寞,痛苦悲愤,以“忧思独伤心”为主要基调,而因为时局的黑暗,阮籍心中的苦闷不得直言诉说,只能通过比兴、寄托、象征表情达意,最终演绎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以上便是外放内敛的阮籍。

嵇康,魏末文学家、思想家和音乐家,和阮籍一样,幼年丧父,成年后娶曹氏之女为妻。嵇康不满司马氏的统治,不喜仕宦,宁愿在老家打铁。嵇康的不予政事与阮籍的不同,阮籍是避祸保身,内心曲折,嵇康是彻底蔑视仕途,甚至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以高蹈傲然的姿态说仕宦生涯与自己七不堪。甚至司马氏的心腹人物钟会亲自前来拜访嵇康,他依然不理不睬,他最后的被害,肯定也少不了钟会的嫉恨诋毁,而他毫不给司马政权面子和他的曹氏之婿的身份,更是司马氏放弃拉拢而加以迫害他的重要因素。

嵇康崇尚自然、养生之道,倡导“越名教而任自然”,曾自言“托好老庄,贱物贵生,志在守朴,养素全真”,追求的是一种“心不措乎是非,而行不违乎道”的境界。这在他的《养生论》和《与山巨源绝交书》中都得到了很深的体现。以上便是我们眼中的嵇康。

上文中我们提到的除了竹林七贤以外,这一时期还生活着很多竹林名士,但都不如竹林七贤有代表性,我们便不作详细介绍。

三、通过竹林七贤体现出来的魏晋士风

这里首先介绍一下魏晋风度,魏晋风度又叫魏晋风流,鲁迅先生曾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将其总结为药与酒、姿容与神韵。人们向往当时人的仙风道骨、清远精神,除了因为魏晋士人不同于流俗的言谈举止,更是因为他们清静玄远的思想。魏晋风度不仅是他们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集中体现,更在一定程度上是当时士人阶层普遍风气的一种反映。我们通过竹林七贤来一览当时魏晋风度的不朽风范。

魏晋风度虽然更多的是被作为一种人格范式受到后世的推崇,但它其中蕴涵的美学观、哲学观,也是同样值得我们珍视。它在人格上的崇尚个性、自由和美学上的“风清骨骏”、“刚健朗畅”之美、哲学上的“越名教,任自然”都是组成魏晋风度不可少的成分。

魏晋风度里最突出的体现是名士们的放达洒脱,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时局动荡,名士们有志不得逞,还要时时刻刻如履薄冰,一步不慎可能就此身殁,于是他们纵酒,他们远离了本属于自己的话语权,隐在一片竹林之下聚饮啸歌。他们心中的愤懑除了那满纸的苍凉,还有那世人看来狂放甚至惊世骇俗的言行举止。由于他们不能挑战权术,不能挑战威势,于是只能挑战世俗规范,以此来抒发自身的郁郁不平,彰显自身的存在价值。

阮籍常独驾远游,穷途而泣,心中的愤懑只能付与一场场痛哭;也曾醉卧小店娘子脚边,也曾酣醉月余,只为了躲当朝皇室的一纸婚约;母亲过世他不按例守孝,却大肆饮酒啖肉,旁人讥他不守礼法,他却在母亲下葬时吐血三升,哀伤不已,他是至孝,却不屑以世俗规范来表达自己的哀恸。甚至阮籍看人向来是青白眼,不屑相与的人直接白眼相待。阮籍的不羁张狂是内敛的,他像一个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士,傲然独行,他不屑世间的规范,却也无力改变,便袖手不加干涉,只笑傲林间,饮酒赋诗。他本有济世之志,可有志不获骋,时局不容人,于是他冷眼旁观这个时代,傲岸却伤怀地独行独吟。

嵇康与阮籍不同,嵇康也不屑这个时代,不屑这个朝廷,这些世俗,可他心中的愤懑不平不能止于酒,止于朋友欢会,却是忍不住了以冷讥热讽的姿态来面对这混乱污浊的社会。他不屑谈论政治,却又忍不住内心的失望,太过失望只能空余嘲笑,于是他的不合作是那么的扎眼,于是司马氏不得不拿他开刀,杀一儆百,以畏天下士人。果然,嵇康死后,“名教为天下所讳言,同流合污而固不以为耻”,文人们集体退守,放弃话语权,造成了魏晋清谈大胜却在社会政治上集体失语的现象。

阮籍嵇康等人另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追求个性的独立,不堪受名教的束缚,不忍为残酷血腥的司马氏政权服务,于是他们宁可守了自心,茕茕然不容于世俗,却也一定要坚守自己的本心,不为权势世俗所动。即便是曾经委曲求全过,可他们内心的孤岸,他们对自然,对本真的追求一刻都未停过,他们是拒绝权势,走向独立的一群。

通过以上具体的举例分析和对当时社会历史背景的介绍,我们可以总结出魏晋士风“放达”的特征,主要通过阮籍、嵇康等竹林七贤言行举止和傲然出世的人生态度表现出来的放达之风,但是这种达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达。鲁迅先生说他们“表面上毁坏礼教者,实则倒是承认礼教,太相信礼教”。

在魏晋那个动荡不堪的年代,以阮籍、嵇康等人为代表的竹林七贤,他们谨守着自我的本心,放达笑傲于竹林溪边,他们的风姿玄见,虽隔了几百年的风尘,至今依然引人向往,给现代的人们开辟了一个精神上的家园。(www.xing528.com)

参考文献

[1]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

[2]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2

[3]鲁迅.汉文学史纲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4]曹旭,丁功谊.竹林七贤[M].北京:中华书局,2010

[5]余敦康.魏晋玄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李春青.魏晋清玄[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7]陈鼓应.老庄新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8]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9]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2003

[10]卢盛江.魏晋玄学与中国文学[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

[11]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3]张立文.圣境:儒学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4]史卫.建安风骨与魏晋风度[M].北京:中华书局,2010

[15]李修建.风尚—魏晋名士的生活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16]万绳楠.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

[17]万绳楠.魏晋南北朝文化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

[18]司马放.魏晋名士和风流》[M].湖北:辞书出版社,2008

[19]鲁迅.魏晋风度及其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0]钱穆.人生十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基金项目:(2012XYC018)北方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研究成果之一。

朱秋云,1987年10月生,女,汉族,山东东营人,北方民族大学2010级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主要从事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